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完美绽放。9日上午11时,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做客新浪娱乐,回顾开幕式筹备期间难忘的点点滴滴,并与网友分享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文坛:全球的新浪网友早上好,非常开心我们可能都在紧急地等待,等待首金的到来,因为今天早上有女子十米气步枪还有举重的比赛。但是我们内心还对昨天晚上的开幕式在温存,感觉真的特别难忘。
今天我们早上就请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先生,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再次回顾一下昨天晚上的开幕式,跟大家打声招呼。
陈维亚:广大的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儿跟您再见面。
主持人文坛:陈导,刚才也说了我们很多网友边看咱们的聊天,边参与,同时也在等待着首金的到来。
陈维亚:对,我们都在等待着。
主持人文坛:所以刚才有一位网友就特别有意思。他说首先问问陈导,如果您觉得昨天晚上这个开幕式也是一个竞技的比赛,您觉得您跟张艺谋先生等等这个团队,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也能获得一枚金牌?
陈维亚:实际上这个首金我们已经拿到了,我们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台精彩的开幕式仪式和文艺表演。从昨天晚上表演开始、中途一直到今天,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对我们称赞的,都是赞扬开幕式很成功。所以,在这儿我更要觉得,整个开幕式成功是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演员、策划、创意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我们成功了,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成功。
主持人文坛:我昨天是从开幕式到结束一分一秒都没落,当然我们也听说张艺谋导演当时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作为您一起来导演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的盛事,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陈维亚:刚才您提到了张艺谋导演的压力很大,我们的导演团队,张艺谋导演、张继钢导演和我,我们三个人的压力都非常大。因为这不是普通的区域性的演出,是全世界最受瞩目最大的一次聚会,全球最为关注的一个聚会。大家都说奥运会开幕式成功了,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这就对奥运会开幕式提出多高的要求?再加上中国人百年奥运的企盼,中国现在现在特别希望通过奥运会能够和世界有一个交流,有一个共同构筑梦想的一个交流。中国人对奥运会有特殊很强烈的我认为是超过,我们这个导演班子,张艺谋导演、张继钢导演和我我们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主持人文坛:您跟张艺谋先生,你们之间是怎么分工的?
陈维亚:因为我们这三位导演实际上是负责四个仪式的导演,这在奥运会史上也是第一次,我们既要负责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还要负责残奥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我们具体分工,艺谋导演作为总导演,他对四个仪式都要总体抓,但是目前他的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奥运的开幕式上,因为开幕式是重中之重。继钢导演负责仪式前的表演部分和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前半部分,这是一个重头戏。我负责文艺表演的后半部分、现代部分以及后边运动员入场直至圣火点燃的后半部分。我又负责奥运会的闭幕式,我作为奥运会闭幕式的执行总导演,张继钢导演作为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总导演。
主持人文坛:昨天晚上最让你激动的是什么时候?
陈维亚:当然是点火的时候。如果开幕式点火成功了,开幕式就成功了一半。
主持人文坛:大家都期待很高。
陈维亚:历届奥运会万众瞩目的就是点燃圣火这个激动人心的瞬间。尤其是这次29届奥运会,从雅典圣火采集到整个传递的过程中激动人心,我们激情传递,而且传递的路线参与的人很多,大家对最后圣火点燃真是万众瞩目。而且整个点火仪式的方式,是极端保密的,尤其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做的。大家看到开幕式的点火,包括李宁最后一棒腾空而起在空中飞奔,整个难度非常高。所以,大家对紧张的时候也就是那个时候。
昨天晚上大家看不到,当主火炬塔点燃的瞬间,整个指挥区域大家完全跳起来,完全忘我兴奋欢呼,我、张艺谋导演、继钢导演、江和平主任大家完全拥抱在一块儿,激动得像翻了天一样的感觉。这时大家应该释放一下心中的紧张和激情的感觉。
主持人文坛:当时有没有一些特别紧张的比如说我看到李宁到最后要点火那一刹那是停顿了一下的。
陈维亚:那个停顿实际上是因为在等待我的命令。因为我们跟李宁都约好了,当他三分多钟从边缘跑到火炬跟前,由水平状等到垂直状,他有耳麦,我可以跟他对话。他要等待整个边缘图象,边缘图象从雅典采集火种到8月8号火炬传递,这个图象必须越过它合起点形成在一块儿,形成一个完整的三个画面之后才能点火,但是他不知道,我跟他说你到那儿一定听我的命令,那时实际上是在听我们的命令,而且最后停3秒,对所有观众的期待是必要的,因为这毕竟是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了,停2、3秒一点也不漫长,就是期待期待。
主持人文坛:陈导,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在看的时候,那2、3秒的期待自己想他不仅是点燃了那把圣火,而是能够再有一些创意的地方,可能大家看了不仅是他点了一下整个燃起来,我当时还有期待会不会还有一些创意在里边。
陈维亚:其实本届奥运会,我们的点火创意应该是在历届奥运会点火创意里是创意最丰富、含义最为深刻广泛,包含的信息最多,实际上延续的时间也最长。我举一个例子,拿悉尼奥运会来讲,那位运动员弗里曼站在水中之后只有一个动作是向下点燃了火种缓缓升起来。我们最后一棒从李宁点燃火炬升空起来一直到最后圣火点燃,整个时间持续了3分40秒。这个时间延续最长,而且包含的含义也最广。大家可以在这3分钟内,整个在上面边缘上可以重新重温整个圣火传递的整个过程,这个创意是非常充分的。
主持人文坛:对于最后这个点火仪式,大家也是各有各的看法,但是始终我们心里都有一种感受,那就是震撼。
陈维亚:是。
主持人文坛:很多人都非常佩服李宁,真的绕着鸟巢跑一圈需要什么样的体力,因为李宁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运动员了,而且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让人感觉很有力量的这种跑姿,一种凌空长跑,每一个动作都非常有力量,一直在这样奔跑。我们当时真的在为他担心,他的体力如果受不了怎么办。
陈维亚:是,这个方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方,人需要在离地面将近40多米、50米的高空呈水平状奔跑,和地球引力是有一个抗力的。因此,其实有一些无名英雄,在李宁到达训练之前,我们有替身演员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已经非常好完成了整个过程。
主持人文坛:李宁训练了多久。
陈维亚:当李宁看完替身演员走完之后说陈导我有信心能完成,实际上他的训练一个月不到。而且也不可能是全天后,因为这个点火训练必须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实际上都是每天晚上12点以后后半夜,场内的大批演员、工作人员基本清空了以后才能进行他的训练,时间上有严格的要求。第二,对于他来讲,因为李宁是一个退役的体操队员。还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一个现役的运动员点火呢?我们的理由就是,这个动作有高难度,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如果请现役的运动员来进行点火训练,必然会影响到他参加竞赛前的训练。
主持人文坛:比如让刘翔点,肯定大家都不愿意(笑)。
陈维亚:对。甚至刘翔昨天我们希望他在最后几段里参与传递,体委都说他现在需要的是休息、备战。所以,我们只能在退役运动员里选,而这些运动员必须是会体操、跳水,有空中意识。李宁毕竟是有经验的运动员,对空中意识很有经验,训练过程中很刻苦,跑的时候下来都大汗淋漓,下来都得休息半个小时以后才能紧接着训练。第二,他在空中奔跑是很难的,同时还要举着火炬。我参与国火炬传递,由于火炬设计得科学实际上重量很轻,对于我们来讲。可是对于一个在40多米的高空上做水平状的奔跑,长达3多分钟,手举火炬就感到特别沉重,以至于李宁要始终在空中举着3分钟的火,我们还想到到假肢厂做一个特殊的支撑,但是最后失败了。现在看到的奔跑怎么解决重量问题呢?除了身上有必要的钢丝悬架之外,在他身上还有一个很细的钢丝威亚丝掉在空中,一丝之力,这样使得他的手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姿势,不然举到一半就得双手拿着。这里边有很多艰辛、刻苦,每一天晚上这么练。所以,我们也为他的精神表示感动。他一再表示,导演,你们放心,我一定能够拿下来,一定能够点燃火炬。
主持人文坛:他后来点燃火炬下来怎么样?
陈维亚:因为我们在主席台的指挥台上,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到李宁下来是什么样。但是我们在现场负责点火的导演和工作人员,下来之后为他解下身上的威亚服和钢丝服之后就带他到休息室休息。
主持人文坛:身体没有问题。
陈维亚:没有问题,一点问题没有,状态很好。
主持人文坛:那就好,确实他点火也是给我们感觉很振奋,也看到了中国人的这种坚毅,这么长时间的奔跑,而且那么有力量的动作。
陈维亚:其实它也体现了奥林匹克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
主持人文坛:对(笑)。
网友:昨天在我们的开幕式里面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但是我想其实在您当初和几个导演的构想中,是不是还有一些当时觉得很好,但是未能拿到开幕式来的一些元素?
陈维亚:这也正是我们长达将近三年创意的艰苦所在。我们首先要解决你选择什么,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5000年延续下来,中国当今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可是给你的时间就只有50多分钟,你怎么样精选,这是非常大的困难。也就是这2、3年创意,首先围绕究竟表现什么东西,我们取什么舍什么,费尽了心思。
主持人文坛:最后怎么取舍的呢?
陈维亚:最后我们就坚持,我们要表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方面的东西,我们首先抓住是中国人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间有哪些精髓、哪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贡献。你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最终大家能看到四大发明在里面,像活字印刷、指南针、造纸、火药,像这些东西我们都进行了展现。我们抓住这几个重要元素进行扩展展现是能够以点概面的。
主持人文坛:您从一个文明的主线,比如从刚才说的古代四大发明,从文化、文明的角度为主线去讲,但是一个开幕式也会从以一个历史角度位主线去讲,为什么不选择历史?而是选择一个一个的文明点?
陈维亚:我们看到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有很多种方式,有的文化根据历史的时代跨度一点一点地走过来。也有的是用浪漫的方式,比如悉尼的奥运会,一个可爱的孩子在沙滩边铺开浴巾躺下来做一个梦开始,是一个梦幻的开始。像雅典开幕式,把雅典古文明非常聪明巧妙集中在一个线性表演里,在一个长车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包括进去了,同时把爱琴海请到了体育场。它也有它的结构方式。
对于我们来讲浩如烟海的文明史,如果完全用线性的方法表现,显然是不可取的,没有这个时间。所以,我们就采取分上下篇,上篇叫灿烂的文明,下篇叫辉煌的时代。用这两个篇段把我们想表现得东西选出点以后精密组合在一块儿放进去,既有上下篇,同时也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