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人的本土人文教育[zz]

[复制链接]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国先爱家。闲的时候多了解点家乡,不但给自己是个提高素养,也是给下一代进行乡土教育的好材料。
[转文一篇]

                                                           因地制宜  活水长流
                                             ——谈我校《历史与社会》课程与乡土知识的结合

                                                              □ 荔港学校 吴建素

  
      随着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而且也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同社会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跳出学科教学的小圈子,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我认为开发利用乡土知识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的必要途径,而且也做到了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因地制宜,活水长流。下面就《历史与社会》教学与乡土知识的结合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与乡土知识的结合点
  1、与象山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象山半岛,青山与碧海相拥,海浪与溪水相语,所以,在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这一地方自然资源。如在《傍水而居》一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石浦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因为是辽阔的大海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所以这里的主要经济形式是捕鱼、渔业加工、水产养殖等,学生所接触的是渔港、造船厂、冷藏厂、鱼制品加工厂、养殖场、钢质轮船等,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进行学习。在学习《区域的故事》时,可以把象山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作为一个例子,改革开放前,人们来到象山这样抱怨:“象山到,汽车跳,垃圾满街倒。”如今,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旧貌换新颜,特别是石浦镇政府提出以“以工业强镇,以渔业兴镇”的目标,都会使学生有很多感受可以谈。在学习《身边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变化,如镇上大多的人们从原来单一的农业,近海渔业捕捞作业,到现在转变为农业合作经营,远洋捕捞与渔业养殖相结合的方式,还有农村中“村村通公路”工程,家乡中的古建筑、古祠堂的风格等等,或从中国象山的“开渔节”、我校邻近的“中国渔村”说开去,也可以使这堂课充满活力。
  2、与象山的文化史迹相结合
  象山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了塔山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留下的一个个历史的踪迹,农业工具、陶器、玉器、石器的出土,令人赞叹不绝。在教学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史时,老师可以介绍古瓷窑址也是象山的一大特色,其中初唐的陈岙青瓷窑址在中国古瓷窑中有一席之地,因为初唐的青瓷在全国都少见。还有象山发现白瓷,这对我国宋代瓷业“南青北白”的基本格局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在讲佛教文化时,南朝时在象山建立的西寺、东寺寺容壮观,气势恢宏,依青山碧溪,既体现了一种文化,也说明了那个时代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力。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与乡土知识可联系的就更多了。如教学《中法战争》时,可向学生讲法舰在孤拔的统率下,曾夜泊石浦铜瓦门外,不敢入内港,惟封锁港门,但中方将领惧不敢战,登岸而逃,并启兵轮水门沉于港,其器械船只约值三四百万金尽付东流。光绪十二年,清兵部尚书为此事,曾登石浦东门密访。在教学明清抗倭时,可补充古镇昌国、东门曾是那时抗倭的指挥中心,所以这两地在当时又名为“昌国卫”、“东门卫”,与“天津卫”、“威海卫”等军事要地齐名,东门岛门头山上“浙东第一烽堠”遗址尚存。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可讲述鸦片对石浦人民的残害,石浦老街的“鸦片馆遗址”即是当年历史的见证。通过这样教学,学生会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促进学生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对家乡现状的研究,这体现了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3、与家乡的文人志士、名人轶事相结合
  象山半岛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革命家,可谓是“人杰地灵”。清时与纪昀(晓岚)、钱大昕等同列为“文坛八彦”的姜炳章,是清全盛时著名的经学家和考据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收录在《清儒学案》中。著名作家茅盾的老师陈汉章是个大名鼎鼎的经学家、历史学家,1922年应聘篡《象山县志》,历五年成书。茅盾曾回忆北大读书时说:“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的教师留给我印象最深,此刻还记忆犹新的就是中国历史老师陈汉章”。此外,还有辛亥革命时,曾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和“二次革命”的董梦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象山“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王嘉谟,大革命时期象山革命的领头人贺威圣。还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红色鼓动诗”闻名文坛的无产阶级革命志士殷夫等等,这样的人物举不胜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名人轶事可以与初二《历史与社会》相结合,如明末清初时,南明兵部尚书张苍水为躲避清兵的追杀,曾归隐象山花岙岛,至今岛上的抗清兵营遗址、各处的地道、洞穴等军事设施还历历在目,当地的百姓仍传颂着张煌言蓄养白猿报警的故事。在北伐战争时,蔡元培曾避难到石浦,在东门门头灯塔上题写了“出其东门,介尔昭明”八个大字。我国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志士吴晗,在石浦度过了他愉快的童年。曾反映旧社会渔家悲惨命运的影片《渔光曲》,当时是由聂耳、王人美等一行抵达石浦拍摄的,许多镜头取于石浦,而且有不少渔船、渔民参加过拍摄《渔光曲》,是我国首部获国际荣誉奖的影片,为了纪念聂耳,石浦人民把他的塑像矗立在海滨公园。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与乡土知识结合的方式
  1、大量运用乡土历史图片。教师和学生利用休假时可到象山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史迹进行拍照,搜集,制作各种形式的图片运用于教学,直观形象,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用地方史料补充教材。初中《历史与社会》新教材立足于全国而难以顾及一些重要的地方史实,为此作补充,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乡土情结,容易引起共鸣。
  3、开展课外活动。新课程要求师生进行一些探究式活动,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村镇的乡土历史文化,写出考察感想和研究小论文。如石浦老街是历史文化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它保存着不少古庙、民居、祠堂、商埠等,记载着石浦的历史,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此,我曾确定了一些主题,让学生去考查、实践。如《改革开改的缩影———石浦的昨天、今天、明天》,《从石浦船的换代看石浦人生活的变迁》等。
  4、举办学生作品展,建立小型陈列馆、专题博物馆、教研组档案馆等,实行资源共享,做到活水长流。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与乡土知识结合的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把乡土资源运用到初中社会教学中,避免了课本历史人物、事件离学生太远的弊端,能让学生直接感触到历史就在身边,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乡土文化,能从小培养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情感。因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城市特色消失,乡土文明大片丧失,传统文化遗产所剩无几,如果老师引导学生开展包括乡土建筑(民居、庙宇、古桥、祠堂),民间信仰文化,宗族制度文化、地方史迹、历史街区、古村落等乡土历史文化的调查和参观,将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以承继传统,延续文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3、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利用乡土知识的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事物和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文化史迹,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通过亲身的观察,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认识到历史发展过程,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关的乡土知识,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通过考察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座谈写论文、出专刊、墙报等,更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5-2 19:58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8-5-2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扩大了的家乡!
Beatles 发表于 2008-5-2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swim across~
蔡启发 发表于 2008-5-3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土教育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0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