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话你知]爵溪南腔北调的方言的来历

[复制链接]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语言学的划分,华东地区基本属于吴语系,但爵溪是个例外。爵溪话兼具北方方言与吴方言的特点,是种南腔北调式的特殊语言,这种方言的形成,与爵溪闭塞的交通条件也有着莫大关系。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袭,爵溪设立千户所,戍守官兵都是来自北方的中原人。

  官兵服役期满,却因山阻海隔,难回故里,大都在城里定居下来,直到今天,这里的很多老人还自称“所里人”。到了清代,爵溪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埠,福建等地的渔民开始大量涌入,南北居民杂处一起,逐渐形成了这种独一无二的“爵溪话”。


爵溪很有历史价值的是街心戏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爵溪镇老镇区十字街口。因爵溪城原呈船形,亭居其中,象征“桅杆”,故有“桅亭”之称。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造,1985年按原貌重修。戏亭坐北朝南,呈方形,双重檐,顶攒葫芦状尖塔,建筑造型别具一格,雕描艺术精湛,省内尚属少见,对研究清代建筑设计、雕刻艺术及风土人情,都有较高的价值。199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810171020452.jpg

来自 红楼废墟的贴

来自 红楼废墟的贴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的方言

象山方言属吴语宁波次方言。
      因地近温台地区,受台州次方言影响较深,南部尤甚。解放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及与外地联系日益频繁,北方语音、语词虽有渗入,但本县语言体系仍无显著变化,县内地域性差异较明显。大致说来,可分三个方言小区和两个方言岛:  

    东乡方言小区
        
      包括东乡小半岛各乡镇,以丹城话为代表。其语音较软和,接近宁波方言。句末常带拖腔,尾音略微上升。  

    南乡方言小区
        
      包括南乡小半岛及东门、南田、高塘、檀头山等海岛各乡镇、以石浦话为代表。其语调较高亢,台州口音较重。南田、高塘一带,三门口音更重。东溪、旦门一片,鼻音特多,如“老酒摆在头缸头”,说成“老金摆在滕缸滕”  

    西乡方言小区
        
      包括西乡地峡各乡镇,以西周话为代表,其语音与丹城话颇近。一个明显特点是舌尖中音与齐齿呼相拼时变为舌面音,如“天地良心”,说成“千奇羊心”。唯儒雅洋村无此处情形,泗州头、茅洋、南堡等地语音似南乡话。灵南乡及下沈乡柴溪则说宁海话。  

    爵溪、沙塘湾两个“方言岛”
      爵溪话仅限于爵溪镇城区内,实为北方方言,因长期受本地话影响,浊音较多。
      沙塘湾话,仅限于石浦镇沙塘湾村,系闽南话。两地居民对外交往时,爵溪人说丹城话,沙塘湾人说石浦话。  

    三个方言小区词汇亦有不同
      如丹城、西周称“我们”为“阿拉”,石浦则多说“我等”“我拉”;

      丹城、西周称“哪里"为“阿达”、“阿里”、“阿横长”,石浦则多说“挪搭”;

      丹城称“地方”为“坞采”、“坞塘”,西周多说“坞赛”,石浦则多说“嬉界”;

      丹城、西周称“上午”、“下午”为“空梭”、“晚界”,石浦则多说“早界”、“晚界”;

      丹城称“什么”为“奢些”,西周说“阿些”,石浦则多说“嘎姆”;

      丹城称“父亲”、“母亲”为“阿伯”、“姆妈”;西周说“阿大”、“姆妈”;石浦则多说“阿爸”、“姆妈”;

      丹城称“小孩”为“嬉佬”、“小奼”;西周常说“小货”;石浦则多说“小端”。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谚语。。。。。。



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种得成;三八晴,好收成。(正月初八、十八、廿八为头八、二八、三八)

难得立春晴一日,农务人种田弗恸力。

惊蛰前响雷,七七四十九日弗见天。

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据传该日为百花“生日”,俗语云,“花朝晴,百果生”)

弗怕清明头应雨,只怕清明头应风。

六月初一一剂雨,应应风潮到立秋,六月初三一阵雨,应应风潮到处暑。(风潮:台风 意谓初一、三雨多台风)

夏旱不算旱,只怕交秋廿日旱。

八月初一下阵雨,旱阳半年五月尽。

十三一应星,一直到清明。——意谓农历九月十三晴,通冬旱。

初三初四见星月,初八初九见雨雪。——农历十二初三、四晴,初八、九有雨或霜。

春霜弗露白,露白要出脚。(出脚:赤脚)

大晕凡三日,小晕日不出。(大晕:日晕 日晕三天内有雨;小晕:月晕,月晕当日刮风。故又谚云:日晕雨,月晕风。)

东鲎日出西鲎雨。鲎:象山俗称虹为“鲎”

早上云如山,下午船出湾。

乌头风,白头雨,里红外黑石头雨。(石头雨:冰雹)

天上灰布罩,地上黄苗笑,你花见亲娘,奶水淋鼻头。

日落乌云洞,明朝头晒痛。

红变黑,洞闭合,落弗歇。

早雨晚东风,日日好天空。

未过惊蛰响雷霆,一日落雨一日晴,晴晴落落到清明。

早雷弗过昼。

雨打天亮头,晒死老黄牛。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南风吹过更,大雨门头张——春天夜刮南风,常有大雨  

小满弗满,芒种莫管  

芒种雨,百姓苦  

立秋一夜雨,满地是黄金  

九月十二落,皮鞋老女满街踱,九月十二晴,皮鞋老女嫁得瓦厂人——意谓农历九月十二雨则烂冬,晴则旱冬。  

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中,日风夜风,冬至月尾,卖牛买被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三朝霜,暖如汤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歇后语。。。。。。  



瞎眼鸡啄口谷——碰巧  

大年初一死爹——凑巧  

讨饭人撮死蟹——只只好。

泥水老师打墙——两面光  

弄堂里背毛竹——直进直出  

吃吃壮,爬爬瘦——沙蟹命。

驼背落材——摆弗条直  

猢狲翻萝卜落船——瞎忙。

人家棺材抬来哭——多管闲事  

猢狲屁股——坐弗稳  

风吹墙头草——两面讨好  

风吹过山——不当回事  

狗面生毛——碰弗得  

狗头熊寻水喝——找死  

哑子吃肚爪——有苦说不弗出  

水浇鸭背——无济于事  

眼睛生到眼角头——目中无人  

铁将军把门——主人不在家  

雌狗摸狗娘——一样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矮子看戏——人云亦云  

自翻石头自磕脚——自作自受  

鸦斑啄豆腐——日日度度过  

黄胖捣年糕——恸力弗讨好  

老鼠尾巴生大毒——小病装大病  

牛屁股眼陷沙糖——枉费心机  

枫树叶跌落头拷开——胆小怕事。

龙王爷跳海——回老家。

无舵船——团团转。

石板墩斩鱼——难下刀。

隔年皇历——过时货。

三脚矮凳——摆勿平。  

门背后拉屙——天要亮。  

黄鼠狼看蒲样——要吊煞。  

石板墩掼乌龟——硬碰硬。  

带角羊进笆洞——进退两难。

老鼠翻进白米缸——吃用勿愁。

小讨饭勿留过夜食——吃光用光。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方言成语。。。。。。  

爹姆一样:彼此相同,无所区别  

奇巧乱样:想法十分古怪奇特  

一搭一档:彼此配合得很好。

半狠肆藉:浪费粮食  

油头滑脑:言语浮滑,举止轻狂  

活络天工:极其灵活通达  

死样活气:不死不活,形容态度冷漠  

邋遢八鬼:非常肮脏  

死心服业:形容希望断绝,只得安下心来做下去  

贼出关门:形容出了事故之后方知防范  

呒规滥矩:毫无规矩,比喻从小缺乏教养,言行不止  

白衣白食:白吃白拿人家的东西  

生病黄鱼:脸色难看,身体虚弱  

呒神倒气:形容年老糊涂,记忆衰退  

趁早摸亮:及时  

二心两惑:犹豫不决  

愁面哭竹:心事满腹  

对眼鼻头:犹言当面  

三见六面:犹言在众人面前(把话说清楚)  

呒要不紧:自认为无关大局而不予重视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呒要不紧:自认为无关大局而不予重视  

阿宝背书:记得烂熟,对答如流  

小生读书:极易办到  

撮虾过酒:极其易容  

胡咙入哽:指责多食  

狗皮捣糟:做事敷衍赛责去好占他人便宜  

呒忖扮忖:绞尽脑汁,想出古怪方法(或主意)

咬你一口:作伪证以诬陷人。

做日蛐日:做事无长远计划  

大夹小细:大大小小合在一起  

一掴搭出:一模一样  

直拨笼统:精神萎靡不振  

挑嘴弄舌:搬弄是非  

贼头狗脑:行动鬼祟  

人心肉做:人都有同情心  

一门心思:一心一意专做某事  

三日两头:经常不断  

三抛三跌:人生坎坷,经历曲折  

四瓣四页:一个完整的东西被拆得肢离破碎  

四零四落:非常狼狈  

十事九成:事情很有把握  

横三胡琴:不讲道理:为所欲为。  

心高气硬:刚直不阿,不肯屈从  

大手大放:不注意节约  

咬紧苦胆:为达某一目的而克勤克俭,过着清贫的生活  

老乌呒毛:老三老四  

看人学样:随大流,赶时髦  

小气薄力:体质弱,气力小  

横心夹脚:盛气凌人  

红头赤颈:面红耳赤,形容争论激烈  

爹头娘脚:说话毫无条理  

搅七廿三:故意干扰  

拗口落舌:无中生有  

乱七八对:说话无根据  

火着脚后跟:情势十非紧迫  

死样怪气:态度冷漠,不理不睬  

青秆黄梁:秆子青,稻穗黄。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方言惯用语。。。。。。  
  



坐冷板凳:旧时讥笑乡本塾师的清冷职位,后用以比喻久候不遇的冷落处境。

小老女生:比喻受轻视的工作式单位。

打鼻头铳:比喻受人轻视  

眼睛孔浃:比喻妒嫉他人  

嘴边饭糁:比喻极易办到 糁:饭粒  

狗屁生活:比喻当面应允,背后不认账的行为。  

气死鲑鱼:比喻生气不语的神态。

大水虾射:比喻无主见 虾射:海蛰的别称  

轻脚猢狲:比喻做事不专一。

摆弗条直:安排不好  

钻缸老鼠:机灵顽皮的儿童。

打窃语:义同“打秋风”

打边鼓:从旁肋势  

塞后手:行贿  

抱佛脚:本义为求佛保佑,后用以比喻平时不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摸皮头:手脚太慢  

嚼舌头:无中生有  

撮烂污:不负责任  

刮皮刀:好贪小便宜  

狗污粘:本指一种野生植物,用以比喻纠缠不休  

挣面子:比喻维护荣誉。

倒彩头:比喻被破坏他人姻缘而说坏话  

倒脚头:比喻说坏话以使他人不达目的。

拗脚头:比喻交通不便  

倒死岙:交通不便的边远之处。

偷嘴头:背地做好的吃  

戳眉头:受指责  

蛐喷头:当面受批评  

鬼摸头:遇到坏运气  

倒门风:伤风败俗  

倒牌子:损坏名誉  

冲山东:到处乱跑  

酿茅坑:比喻无用  

发利市:说不吉利的话  

翼膀硬: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撮白煞:趁混乱之机捞点便宜  

打圆墙:为他人拆解纠纷,调和矛盾  

头削尖:善于钻营  

大尾巴:欢喜奉承自己  

燥饭桶:无能  

铳头子:好出头露面的人  

看山色:善于观察情势  

耳朵软:易听馋言  

软心肠:富于同情心  

褪裤嫂:穿戴不整齐  

三弗象:学无成就  

三脚猫: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通  

猪半仙:自以为什么都懂  

忖弗出:想法出人意料  

抢小旦:非常吃香  

蛀竹蜂:专干坏事的人  

见鬼对:捕风捉影  

怨鬼叫:痛哭去骂人  

面皮老:不知羞耻  

无相干:没有用  

空头对:没有的事  

弗搭界:事不相关  

要弗得:没有办法  

老弗大:没有进步  

买青灰:没有多大用处  

多闹热:多此一举  

肚肠筋笑断:大笑不止或可笑之极  

偷头卖日头:义同“偷梁换柱”  

牛头弗对马嘴:两物互不相干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方言趣事 。。。。。。。。。。



 象山方言除石浦镇沙塘湾村的闽南话和夹杂着北方方言和吴方言的爵溪话外,都属于吴语宁波次方言。但由于种种原因,象山方言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如,爵溪的“丫头小娃,城里人乡下人”,西乡的“‘甜’么‘甜’死,‘挑’么‘挑’死”,南乡的“介姆(什么)该人(谁),诺地(哪里)堂地(这里)”,东乡贤庠的“你侬我侬,鸭拉班人(我们)”,等等,相互调侃,风趣横生。因为以前东南西北的象山人交往交流的少, “夹山不同腔,十里不同俗”。有些相异的乡音乡风很容易带来彼此暂时的交际困难、人际误解乃至地域文化的冲突,生活中也确有其事。

  20年前,本人毕业分配来到东溪中学任教。刚开学的一天晚自修,我在教室里管理并指导学生,一个名叫胡春秋的初二(2)班学生问我一个英语问题:“王老师,‘咯戏街(东溪音)’是什么意思?”

  我自忖再三,仍不解其义,就试着反问几次:“什么‘咯戏街’?‘咯戏街’是什么?”

  该学生似乎也不能理解我的问话。最后,我只得悻悻地回答:“真的,‘咯戏街’我不知懂。”

  可以肯定的是,师生两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产生了歧义。过了约莫半节课的功夫,我恍然大悟,原来“咯戏街”是我老家“壳坞采(珠溪音:这里,这地方)”的意思。

  过了一些日子,学校里的一位女职工穿着一双新皮鞋来上班。碰面时,我恭维了一句:“ 阿吆,机米(今天)你的鞋爿介派头啦!”

  话一出口,引来的是那位女职工的沉脸瞪眼:“我好好的一双新鞋,咋成了鞋爿了呢?”

  后来,才知道东溪话的鞋爿绝对是旧鞋、破鞋,而在珠溪的方言话语中,鞋爿既可以指旧鞋,也可以指新鞋,甚至在人际交往中,带“爿”字正好可以反映大家关系亲密友好,如:称某人为某某爿,很多人也常称自己媳妇为老女爿的。

  又有一天,与家住供销社的蔡老师在东溪街上走,他客气地把我介绍给过路的一个熟人。对方听我讲话(像)丹城口音,便问我是否丹城人,我即回答是珠溪人。这时,对方脸上眼中掠过一丝莫名异样的神色。在东溪工作的3年里,这种场合就遇见过几次,也从同事的玩笑中渐渐明白,天哪!“珠溪人”竟然是东溪话中的骂人口头禅“猪气人,猪气公”,呜呼!尽管他们没有那般恶作剧,可我这个珠溪人是暗地里却大吃其亏,还是赶快换个工作地点吧。(王良庆)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方言记 。。。。。


象山的方言非常丰富,特别是石浦、爵溪的方言都有很强的地方区域性特征,就象石浦一镇就汇集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延昌的福建话,南关桥外的台州话,中街的宁波话,东门的三门话,城里的石浦话,各具特色。如今大家都讲普通话了,这些方言正在逐渐消失之中。我觉得石浦方言尤其对研究石浦的渔文化具有很多参考价值,象山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方言,有些方言还特别有趣。但象山方言大多没有文字记载,给收集带来困难,在此希望大家看到后能给予接上哦。

象山方言中的叠音词非常丰富多彩。因为它们直接来自生活,很有地方特色。如象山话:“疙人(这个人)胖鼓鼓、矮顿顿、面孔圆滚滚、鼻头红丢丢(酒糟鼻)、眼睛浑淘淘,一日到夜昏咚咚。”这句话里不带一个“酒”字,不带一个“醉”字,一连串的叠音词就活脱脱地画出一个酒鬼的形象。这就是象山方言中叠音词运用之妙。

象山方言中叠音词往往是形容程度浅的,形容程度深的就运用比喻法。比如“红希希”是比较红,有点红,“血滴红”就程度深了;比较硬叫“硬卜卜”,非常硬叫“石骨铁硬”。好多叠音词都有其相对应的表达程度深的形容词,这是人们在生活的直接感受中创造出来的口头语言,显得形象而生动。

  程度浅的各种味道有“甜咪咪、酸注注、苦答答、咸滋滋、辣呵呵、淡索索”等,程度深的叫“蜜通水甜、节骨头酸、石末烂苦、生结死咸(或生结咸)、雪刮淡、透骨鲜”等。

  比较冷是“冷溢溢”,非常冷是“冰骨冷”。比较热是“热烘烘”,非常热是“达达滚”。干与湿的浅程度是“烂答答”、“燥锉锉”,深程度是“粥刮烂”、“头刮燥”。光线暗亮程度,比较级是“暗洞洞”、“黑出出”、“亮作作”,非常级是“漆墨暗”、“漆墨洞黑”、“雪刮亮”、“橙刮亮”。形容厚薄程度有“薄滴滴”、“厚得得”和“纸薄利”、“岩厚厚”。

  场面不热闹叫“冷清清”,非常冷清叫“冰冷气出”,也叫“冰清水冷”。态度凶的叫“凶煞煞”,更凶的叫“死凶烂恶”。嗅觉上有臭与香味,比较级是“臭唏唏”、“香喷喷”,非常臭非常香就叫“脓得臭”、“喷刮香”。牛皮糖有点韧叫“韧吊吊”,有些粘牙,非常韧叫“吊结韧”,那是咬不断了。地上有点滑,就叫“滑滴滴”,你走路要小心,非常非常滑叫“滴滑溜起”,那你非跌跤不可。

  
网络红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大话方言》这本书中写道:天地玄黄,五谷杂粮,男人女人,北方南方。活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于是就有了“方言”。

  方言的确是文化最鲜活载体,通过口耳相传,我们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地域文化。象山的方言,五彩缤纷,充分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数十年来,我县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们也看到,如今已有不少小孩子不会说或者说不了一口纯正的象山话。我们认为,要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与尊重方言的关系,一个有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没有必要让方言消失。因为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可以并行不悖,越多的包容越能显示出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一个人能够学好英语和汉语,西欧人能够说多国语言,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同时掌握普通话并记着方言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失去了方言意味着什么?就好像如果我们失去了吴方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昆曲?谁懂?如果东北小品,将东北话里的“忽悠”换成“欺骗”,那么小品还有什么看头?

  方言的存在,让文化更加流光溢彩。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竺桂良:守护象山方言 。。。。。。。。。





有一位老人对象山方言发生了兴趣,在古稀之年研究起了象山方言。他要把这些正在消失的方言汇编成册,留给后人。

  这位老人叫竺桂良,今年71岁。竺桂良退休前一直在交通部门工作,年轻时走遍了象山的角角落落,感到象山的方言非常丰富,特别是石浦、爵溪的方言都有很强的地方区域性特征。象山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方言,有些方言还特别有趣。这让竺桂良发生了学习的兴趣,从模仿到学习,他会说好多地方的方言。

  由于象山方言没有文字记载,竺桂良只能凭记忆,将方言一字一字地写在日记本上,并注上汉语拼音或者用其他汉字代替。随着收集的方言渐渐增多,老人发现自己迷上了方言。

  今年,竺桂良老人参与编写石浦镇志,发现仅石浦一镇就汇集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延昌的福建话,南关桥外的台州话,中街的宁波话,东门的三门话,城里的石浦话,各具特色。如今大家都讲普通话了,这些方言正在逐渐消失之中。他觉得石浦方言尤其对研究石浦的渔文化具有很多参考价值,于是,他开始有计划地收集研究象山方言。如今,他已经采集了两大本象山方言。

  在竺桂良的笔记本里,象山方言中的叠音词非常丰富多彩。因为它们直接来自生活,很有地方特色。如象山话:“疙人(这个人)胖鼓鼓、矮顿顿、面孔圆滚滚、鼻头红丢丢(酒糟鼻)、眼睛浑淘淘,一日到夜昏咚咚。”这句话里不带一个“酒”字,不带一个“醉”字,一连串的叠音词就活脱脱地画出一个酒鬼的形象。这就是象山方言中叠音词运用之妙。

  竺桂良告诉记者,通过研究,他发现象山方言中叠音词往往是形容程度浅的,形容程度深的就运用比喻法。比如“红希希”是比较红,有点红,“血滴红”就程度深了;比较硬叫“硬卜卜”,非常硬叫“石骨铁硬”。好多叠音词都有其相对应的表达程度深的形容词,这是人们在生活的直接感受中创造出来的口头语言,显得形象而生动。

  程度浅的各种味道有“甜咪咪、酸注注、苦答答、咸滋滋、辣呵呵、淡索索”等,程度深的叫“蜜通水甜、节骨头酸、石末烂苦、生结死咸(或生结咸)、雪刮淡、透骨鲜”等。

  比较冷是“冷溢溢”,非常冷是“冰骨冷”。比较热是“热烘烘”,非常热是“达达滚”。干与湿的浅程度是“烂答答”、“燥锉锉”,深程度是“粥刮烂”、“头刮燥”。光线暗亮程度,比较级是“暗洞洞”、“黑出出”、“亮作作”,非常级是“漆墨暗”、“漆墨洞黑”、“雪刮亮”、“橙刮亮”。形容厚薄程度有“薄滴滴”、“厚得得”和“纸薄利”、“岩厚厚”。

  场面不热闹叫“冷清清”,非常冷清叫“冰冷气出”,也叫“冰清水冷”。态度凶的叫“凶煞煞”,更凶的叫“死凶烂恶”。嗅觉上有臭香,比较级是“臭唏唏”、“香喷喷”,非常臭非常香就叫“脓得臭”、“喷刮香”。牛皮糖有点韧叫“韧吊吊”,有些粘牙,非常韧叫“吊结韧”,那是咬不断了。地上有点滑,就叫“滑滴滴”,你走路要小心,非常非常滑叫“滴滑溜起”,那你非跌跤不可。

  竺桂良老人在自己的古稀之年又找到了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他购买电脑,收集资料、下乡采集方言发音,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特约记者 陈和李)


编后话:网络红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大话方言》这本书中写道:天地玄黄,五谷杂粮,男人女人,北方南方。活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于是就有了“方言”。

  方言的确是文化最鲜活载体,通过口耳相传,我们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地域文化。象山的方言,五彩缤纷,充分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数十年来,我县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们也看到,如今已有不少小孩子不会说或者说不了一口纯正的象山话。我们认为,要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与尊重方言的关系,一个有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没有必要让方言消失。因为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可以并行不悖,越多的包容越能显示出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一个人能够学好英语和汉语,西欧人能够说多国语言,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同时掌握普通话并记着方言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失去了方言意味着什么?就好像如果我们失去了吴方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昆曲?谁懂?如果东北小品,将东北话里的“忽悠”换成“欺骗”,那么小品还有什么看头?

  方言的存在,让文化更加流光溢彩。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童年和童谣 /////////////////


 老丹城孔圣殿的对面有个“大石滩”,早稻上了那儿是晒谷场,夏天则是乘凉的好地方。

  在乘凉时,聚在一起的孩子们。常常仰望满天繁星的夜空,指着银河两边的星星,口中念道:“七簇、扁担、牛轭、犁耙、梭———星。七簇、扁担、牛轭、犁耙、梭———星。”这句童谣要连念数遍,看谁说得速度快而又不出差错。有点像相声演员练习拗口令似的。我通过这句童谣从小就认识了银河周边的星星,还有北斗星和“天亮晓”(金星)。

  夏晚,经常能看到流星。当时有一种说法:当你看到流星时,马上解开自己的裤带,又连忙再把它结上,然后随即俯身在地上拾起一件随便什么东西,当你做完这一系列动作之后而流星尚未消逝,那末,你在地上捡到的无论什么东西都会变成金子。我们这班孩子曾天真地试过,有的事先把裤带松开些,有的拣个小石子放在身边,免得临时捡不到东西,做完了这些准备之后,大家抬头望着夜空,等待流星的出现。“流星———”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果然,一颗星划出一条长长线来了。我们忙不迭去解裤带,哪里来得及,手刚碰着裤带流星就没有了。

  一边看星星,一边念童谣是一件有趣的事。《一粒星,卜楞灯》是一首常被念诵的童谣。

  “一粒星,卜楞灯/两粒星,挂油瓶/油瓶漏,炒绿豆/绿豆香,抲生姜/生姜辣,抲乌鸦/乌鸦乌/抲鹁鸪/鹁鸪叫,抲鹰鹞/鹰鹞飞,抲竹鸡/竹鸡头上一个髻/破开三斗三升血/血呢?血给婆婆喝唠(喝掉)嘞/婆婆呢?婆婆头缸弄里幽(躲)嘞口敢/寻寻寻勿着/去到河头洗衣服/再到河头寻/跌倒河中央/造(啥)东西去撩?/长廊竿去撩/造(啥)东西当棺材?/番茹皮当棺材。/造东西当冲杠(扛棒)?/灯芯当冲杠。/造(啥)人抬棺材?/两只红皮老鼠抬抬/造(啥)人哭哭?/两只乌草鸡哭哭/咋哭哭?/咯咯干,咯咯干。”

  大石滩尽头杂草丛生,这就招来许多萤火虫。萤火虫尾部发光,黑夜中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很是好看,孩子们常把它们捉来玩。因为喜欢它,所以也不虐待它,只是置在手掌中赏玩一番后就把它放走了。有时各人捉一个,对掌中闪着绿色的萤光,齐声念道:

  “火萤台,夜夜来/一夜勿来抲侬煤(焚)灰堆/借你牛,行田头/借你马,上宁波/一上上到丈姆(岳母)家/丈姆看见热心头/搬出和饭(小菜)六盆头/一盆水鸡炒带豆/一盆咸蛋红丢丢/一盆虾蛇(海蜇)硬嗖嗖/一盆青菜绿油油/一盆苋菜股上牌楼/一盆冬瓜浇麻油/门口一只狗/眼睛乌溜溜/看我吃饭勿肯走……

  有时两个孩子面对面坐在小凳子上,两手抓住对方的两手,上身一下前一下后地做着拉锯的动作,口中念道:

  牵锯(象山土音念“gei”)嘎锯/油麻草鸡/爹吃块/娘吃块/剩块小妹妹/小妹妹,还欠多/道地中央擂个涡/撮个破铜钿/买根小白鳊/和家老小一餐鲜。

  孩子们最喜欢念的还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动作还是和《牵锯嘎锯》一样,只是内容变了,不是拉锯,而是摇船。一边摇,一边念:

  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来咯纺棉花/娘舅来咯摘枇杷/枇杷树里摘朵花/舅姆戴戴走人家/东家走西家/西家走东家/走得鞋爿呒终渣/还讲人家勿泻(沏)茶/咕噜咕噜讲人家。

  还有一首《矮矮佬,爬起早》也很有趣。

  矮矮佬,爬起早/开开上门(大门)倒一跤/撮锭大元宝/讨个老婆大脚嫂/煮起饭来烂糟糟/生个儿子蹲地炮/炮,抛铜钿/钿,钿火熜/熜,葱管糖/糖,糖烧饼/饼,饼膏药/药,药先生/生,生萝卜/卜,卜沙蟹/蟹,蟹头颈/颈,蒸米饭/饭,饭筲箕/箕,箕空篮/讨个老婆卖鸭蛋。

  有时,对着初升的圆月,大家一块儿念起《月亮汪汪》的童谣来。

  月亮汪汪/囡来望娘/娘看见,心头肉/爹看见,百花香/哥哥看见亲妹妹/嫂嫂看见赶娘家/勿吃哥哥肩头饭/勿穿嫂嫂嫁时衣/吃爹饭,穿娘衣/前堂吃饭后堂嬉/拿把白米喂金鸡/金鸡吃得满天飞。

  一群孩子有大有小,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换牙期,有的缺掉两只门牙,黑洞洞的一个窟窿,很显眼,这样的形象被叫做“缺牙龙”。十来岁的孩子就会拿他们来寻开心,冲着他们齐声念道:

  缺牙龙,倒齿洞/一倒倒到夜桶弄/撮堆烂糖浓/还当糯米粽/吃吃臭哄哄/笑煞磕头虫。

  小女孩听了连忙把嘴闭起来,并气恼地白了他们一眼,小男孩则被逗笑起来,又赶紧用手捂着裂开的嘴,免得显露真相。“缺牙龙”的强烈反应更加激起大孩子的兴趣,愈加起劲地念起来,直到“缺牙龙”们逃开为止。

  大石滩也是民间文艺活动的场地,春节期间,凡农村的舞龙队进城后,必定先在大石滩中亮相,拿出看家本领,一显身手,以博得观众的好评。有时两支舞龙队不期而遇,同时进场。便一起演双龙抢珠,两条龙,抢着一颗珠,有时散开,有时缠在一起,翻滚飞舞,活灵活现,非常精彩。舞龙队在大石滩舞完便大街小巷一路舞去,若经过大户人家便进门在道地中央盘上几圈。此时,户主会拿出一些过年的点心或几升米,作为酬劳。关于盘龙灯,有一首童谣:

  嘭能,嘭能/仇家山人盘龙灯/竹节糕,硬礅礅/红豆米团,整个吞/夹沙糕,层管层/吃饱肚子盘龙灯/龙灯越盘越高兴。

  童谣是儿童自己编,自己念的歌谣。它蕴含着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又极富生活气息。这许多童谣不知产生于哪年哪代。小孩子跟着大孩子念,小孩子长大了又传给比他们小的孩子念。如此,一茬一茬,代代传承不息。后来时代变了,儿童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空间也变了,古老的童谣也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于是被隔断了,被遗忘了,生动活泼的童谣变成了遥远的声音。

  注:象山童谣须用象山方言来念。(薛炳元)
 楼主| 下院人 发表于 2008-5-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炳元 是高中时候老师哦。
都是转载的哈
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kz=262219631
Beatles 发表于 2008-5-1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游过~~~~
江宁邮趣 发表于 2008-5-2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薛炳元老师也是象山集邮活动的骨干之一,为县邮协设计了不少纪念封、纪念邮戳等邮品。
二、我在丹城上小学低年级时,不在丹小内,此地点不知是否就在这个地方--老丹城孔圣殿?
小妮子 发表于 2008-5-2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4 19: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