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对男人的尊称,这里专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时,经常,另解:一定时间内。说:通“悦”快乐,愉快。愠,恼恨,恼怒。君子,有学问道德修养高的人。
2500年前的孔老先生,在这里向他的学生们传授了两种方法,一种态度。那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处世方法,一种人生态度。
关于学习,孔先生认为,已经学过的东西,要经常去复习,并且认为这样是一种很快乐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孔先生要求他的学生,要以一种快乐的状态去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但是不管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快乐的,还是用一种快乐的状态去复习过去学过的东西,这种学习方法,都折射出了两个字,那就是勤奋。学习的确需要勤奋,孔先生只是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已。
关于处世,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有朋友从远方来的发生率也是越来越高,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了,地球变小了,这是在2500年前的孔先生无法预料得到的,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在远方的朋友越来越多,与远方的朋友的联系,交往也日益频繁,在现在 有朋自远方来的频率如此之高的今天,孔子的话就越发觉得难能可贵了,你能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始终如一吗?一次两次相信是可以,三次四次,也还可以,那么五次六次呢?七次八次呢?你真的一点都不厌倦?
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想必孔先生也是深谙此理,故尔用“人不知而不愠”来告诫他的学生吧?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这也应该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吧?
[ 本帖最后由 西楼 于 2008-5-1 13:0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