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一个不曾谋面的"学生"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8-3-1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给一个不曾谋面的"学生"发去一封电子邮件:

* * 同学:
      近好!民俗作为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种文化现象,鲜明地反映不同类型社会群体、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你将浙江“九姓渔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民俗作为论文选题,很有意义;确实“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但亦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你所提的几个问题,根据本人的理解答复如下:
      一、“九姓渔民”的民俗心态
      除了因历来被歧视、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教育少对待原因,形成的自卑、散漫、自私等心态外,还有一种貌似“与世无争”的表现。
      二、“九姓渔民”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民俗文化
      这需要作深入调查,由他们自己来说。
      三、有关丧葬民俗  
      “九姓渔民”渔民的丧葬习俗,与当地居民相同。现将海洋渔民的丧葬习俗介绍于后:
      海洋渔民不幸葬身大海,因往往无法找寻回尸体,他的家属就用稻草人代尸,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摆设起"灵堂"。同时,在村外的海边请道士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间的潮水初涨时进行,死者的亲人到海边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阴魂"喊回来,招进稻草人中,再进行安葬。这种招魂仪式叫做"潮魂"。亲属在海边搭一个小小的"蘸台",到傍晚在帐篷里点起香烛,中间放着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涨潮的时候,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响钟磬铙钹,嘴里念着咒语。此时,"蘸台"前后燃起一堆堆篝火,随着道士的咒语,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顶梢上挂着箩筐、里面装一只雄鸡,面对大海不停摇晃毛竹。有的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灯笼、高声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来呀!某某来呀!"声音凄凉。然后,由一个孩子或者亲属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直到潮水涨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第二天,亲属把稻草人放进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四、参考资料
      关于“九姓渔民”的文字资料,散见于一些刊物。如1985年6月,浙江民俗学会编的《浙江民俗》第1、2期,有一篇《钱塘江上的“九姓渔民”》。该内部刊物于1991年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浙江民俗》(影印本)。《建德县志》上也是有记载的。
      
      原来3月6日在《渔子博客》上收到一则留言:“我是**大学民俗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很快就要论文开题了。我选择的题目是浙江特殊群体的民俗研究——以“九姓渔民”……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资料的搜集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希望您能以一个学术前辈的身份帮助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能跟您探讨问题的邮箱地址,万分感激。”
      3月7日,电子邮箱里有他的一封信,信中有“讨教”的四个问题。
胡雨 发表于 2008-3-1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九姓渔民,第一次听说,是九个姓吗?
jackyang 发表于 2008-3-1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美~ 成根大叔就是热心啊~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8-3-1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姓渔民”的来历


       钱塘江的西源新安江和南源兰江在古严州、即今建德市梅城汇入富春江,被称为浙江“疍民”的水上部落――“九姓渔民”就生活在这里。旧时,他们与广东疍民、山西乐户、浙江绍兴堕民一样,被称为“贱民”。
       所谓“九姓”,是指“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九家。关于“九姓渔民”的来历,据文字资料记载有四种说法:

       1、南宋大夫遗族  宋末杭为京都,朝士爱严陵山水。公元1279年南宋亡后,他们便带眷属溯水而上、避世而居于船上。不舍舟就陆,犹如伯夷、叔齐薇蕨首阳,为誓不降敌之意;不与当地居民通婚,以明不践元土。原以为双桨一舟、浅斟低唱、自得其乐,却不料平日娇生惯养、而今谋生乏术,世代望族后裔只好卖唱度日,捕鱼船便变成“茭白船”。

       2、元代部分汉人  “相传当元主宰割华夏,此九姓助虐压迫汉人,为明太祖所罚,使其世代操此贱业,常泊严子滩头,故名严州九姓渔船。”(周天放、叶浅予:《富春江游览志》,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6月出版)九姓为“孙、陈、叶、许、钱、项、卢、赵、朱”。

       3、明朝歌妓之后  明朝制度,缙绅之家可以自蓄戏班歌妓;官绅富户一旦主人败落,其艺班无以为生,即流落江上以此营生。“娥眉队队斗妍华,九姓于今莫向他;如此江山怨长夜,相逢况是在天涯。”(李经义诗)其中多来自江山县之富户人家,故又称为“江山船”。

       4、陈友谅的部属  因陈友谅明初抗师,公元1368年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把他们贬为渔户,“相传陈友谅部曲共九姓,明太祖锢元,不齿诸民,故其子孙无寸土,惟船于家,男作船户,女多流娼……。”(范宗:《越谚》)亦说陈友谅兵败鄱阳湖,散兵游勇多数定居湖区、部分将士携带眷属沿着赣东北的古驿道“九江――景德镇――浮梁县――祁县”行走、再往北经“黟县――休宁――屯溪”,来到新安江畔。他们顺流而下,在渔货最丰的严州“三江口”定居下来。当地官府查明其来历、上报朝廷,朱元璋恐其反明,即下旨贬其为“贱民”、逐入渔舟。这些人在钱塘江流域从事捕捞、撑船、背纤等种种苦活,上岸只能拖拉着穿半只鞋、不准穿长衫,不准上岸居住、与岸上人通婚,不准读书应试,而官家有事还要应召服役。因多数以捕鱼为生,故有“九姓渔船”或“九姓渔户”之称。

        “南宋遗民”与“歌妓之后”之说,至今尚无资料佐证,显然有着过多的诗意、且不可能限于九姓。“元代限于九姓。“元代汉人”之说,九姓中有“项、卢、赵、朱”四姓与前面所述不同。清初严州淳安学者方(婺字下面女改为木)如在《百五岁老妪》中曰:“渔舟凡九姓,相传故陈水军也。友谅败死,水军散走东下,其后杂隶衢、婺、睦三郡……。”建德渔业、旅游部门,曾有人去鄱阳湖渔区实地考察,发现那里许多渔民的姓氏与建德“九姓渔民”相同,其习俗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九姓渔民”出殡时,它的女儿要送一顶黄纸伞、家人要做一块“铭旌”(灵幡)。这一出自祖上遗风的习俗,也是陈友谅后代的一个“铁证”:因为黄伞、灵幡皆为王家之物,自称“汉王”的陈友谅子孙死后,也要沾光“荣耀”一番。在梅城一带,早年流传“老子严江七十翁,年年江上住船篷;早年打败朱洪武,五百年前真威风”的渔歌,可见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是陈友谅部属的后代。
       笔者以为:“九姓渔船”之来历系“陈友谅部属”。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3-17 10:47 编辑 ]
空子 发表于 2008-3-1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友谅?
MS在金庸小说里看到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1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