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塔山人引出的故事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6-11-1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古时,现在的县城之东,青山翠滴、金沙相伴的滨海处,有一座玲珑的小山。历史上山下有一条与海相连的沙溪,沙溪东边有一个青草萋萋的低矮山坡。当撩开山坡上层层尘封的岁月,展现眼前的便是熠熠生辉的塔山文化遗址。

    1988年开始,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县城周边红庙山、塔山、姚家山及溪口的庙山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留下的一个个历史的踪迹。这历史遗产像是一幅幅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先人生活的存照,已在默默无声中渡过了无数个春秋!

    1990年、1993年,考古队员们两次翻开了塔山南麓——塔山遗址商的古墓地。遗址面积近15000平方米的无字地书,发掘6000平方米,昔日面貌初露端倪。0.8——2.3米厚的文化层,叠压着新石器时代下层、中层、上层与商周四个时期。

    回望历史的画面,墓地始建时是一处向阳濒海的山坡地。挖掘的40座长方形竖土坑穴墓,均有较完整的成人骨架。墓葬的布局、葬式、随葬品组合、头向等规律,墓葬的分组得以一目了然,丧葬风俗明白可见。显示出很强得地域文化特征。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在这里相持与交融,形成了一支独立得考古学文化。她,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一个时空隧道,让我们看到,宁绍地区新石器时代地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塔山,这弹丸之地浓缩着三千多年时段中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新石器时代中层、上层文化层中出土较多的犁、“耘田器”等农业工具,证实农耕已达到一个新水平。至商周时期,遗址面貌继续保持自己的地域特征。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随葬品,表明他们敞开着胸怀汲取了菘泽、良渚等外部文化,使地处海一隅的文化与外部文化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融合。当时的人们创造了由红烧土墙、碎陶片撒铺地面、用石砌保护坡地基的建筑物,并逐渐具备砌石墙、挖基槽的技能。

    凝视着墓地出土的生活、劳作用品,精致程度令人叫绝!以石打磨的石奔、凿,造型合理;用玉雕琢的玫光可鉴人;造型别致的豆、釜、钵、盘、罐、鼎、壶等陶器既有其独到之处,又与先期的华夏一脉相承。早在六千年以前,栖息在大海边的先民便具有如此精湛的工艺水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谁能想到这是史前的陶器工艺?繁多的种类、规整的造型、坚固的质地、精美的纹饰。各种蚶壳的自然纹饰恰到好处地拍印在陶器的表面。大海温柔的波纹跃然余器皿表层,抽象的鱼纹及海洋形态成为创作对象,构出一帧帧千姿百态的画面,昭示出人对自然美的认识从感性开始走向了理性。滨海的先人与大海的情感在有意无意间的一刻一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读着不同年代的出土层面,映入脑海的是一脉历史发展的历程——石器的数量与种类逐渐增加,制作更为纯熟。望着一枚枚石簇,在眼前浮现出先人曾将石簇绑在箭杆上用来渔猎的镜头;摸着一把把石石奔、石凿,不禁让人想到先人挥石奔舞凿的劳作场景。商周石器的层面出现了石坠器,不难推测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原是的网具进行近岸海洋作业的技术!

    国家文物局专家评价塔山遗址“对研究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乃至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塔山人开创了这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先河。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6-11-1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山人引出的故事(2)
今天,我们仍对远古先民们神奇的创造能力赞叹不已,想象着他们顽强地生活着,浪漫而富有激情。但这一切都无法得到文字的印证,显得神秘莫测。翻开历代象山县志,都有一段遥远的记录,同样扑朔迷离。让我们先看一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刚刚一统天下当上皇帝得秦始皇正梦想着长生不老,于是派徐市领着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

    徐福(徐市)率众男女去哪里了?民间流传众说纷纭。象山人会告诉你:那天徐福航行海上看到远处有一古木参天、溪水潺潺的毓秀之地,便说这就是蓬莱也。徐福率众人兴冲冲登上距塔山西面三里之地的蓬莱山,在山坡商筑庐凿井,意欲安营扎寨,想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尝一尝海天一方的滋味。

    这当然是徐福的如意算盘,第二年(前218),秦始皇便南巡来到鄞县。徐福闻风丧胆,即使率领一帮不明长生之老为何物的随行人员登上船只,避往它处,据说这一漂便漂到日本。对这则遥远的传说,历代文人多有感叹、吟哦。宋象山县令林旦也为之感叹了一番:“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6-11-1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山人引出的故事(3)
  潮气潮落、岁月匆匆。就因为蓬莱山有徐福留下的道观和井,几百年后,引来了一位名扬华夏的道家大师——陶弘景。陶弘景生于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字通明,谥号贞白,江苏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官居南朝齐高帝侍读。为了修道炼丹,他辞官归隐,深居简出。当时被称之为“山中宰相”。其实陶弘景不仅仅是炼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炼钢的专家。有一天,陶弘景到鄞县育王山,得知蓬莱山徐福留下的道观、水井,便慕名来到这碧海相拥之地,汲清泉之水,修道炼丹于蓬莱道观。

    山坡上的井水本就清澈见底,传说陶弘景投丹入井,令井水更为神奇,于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不绝。宋嘉定年间,象山县令赵善晋按捺不住为之挥毫:“泓泓澈底清,滴滴瓶透冷;灵源何处来,独照贞白影。”宋宝庆《四明志》:“炼丹山在象山县西丹山,梁陶弘景尝炼丹于此。又丹灶在象山县西丹山顶,梁陶弘景修丹之所。更上有大炼丹山,平峦杰嶂如通途。其侧有仙掌岩,掌迹隐然。又有千丈岩,上有巨人迹。山半有石屋,可容床几,有乳泉,泠泠有声。”日月轮回,时时境迁,陶弘景并没有因为专心致志的炼金丹而长生不老,然而那井却依然如故!

    陶弘景来到象山四处游走,被石浦港天门悬岩奇险所折服,在他的《真诰》里写下了如下文字:“天门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海中,两峰对峙,其状若门。”因当时的象山从属鄞县,以直线距离计,相距“一百二十里海中”。

    唐大中二年(848),象山县令杨弘正、临海太守袁仲宣、处州刺史李敬方因痛惜蓬莱观颓败,筹资重建,由孙谏撰文,大书法家贝泠该挥毫,由篆刻家戚文憓克刻制而成的《蓬莱观碑》有确切的记述:“秦始皇帝使乎仙,□辈徐福泛海于蓬莱山,此□□□□游止此。”给平常之地平添了几多神秘。蓬莱观,始建于何时无考,但明白地记有:隋大业元年废。

    重修后地蓬莱观到公元1012年仅存遗迹,北宋宰相王钦若闻悉此事,颇有感慨,又特撰了陶弘景炼丹蓬莱观,时有灵验地文章,镌刻在原碑地背面,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蓬莱观碑历经元、明两朝再一次走到荒败境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又逢盛世,再度发现石碑,引得当时名家钱大昕、冯登府等专程赶到这偏远之地考证。惊动了皇上,“墨迹”被调入皇宫。

    碑的荣耀使民众大为震动和欢欣,把这沿袭了一千多年年的蓬莱山又唤作丹山,城如蚶子的“蚶城”命名为丹城,把炼丹古井称作“丹山井”。历史文化的再现,使当朝官府、百姓兴致勃然,即时修葺丹山古井,重建蓬莱观,塑陶弘景像端坐观内高堂,并新建了炼丹亭。遗憾的是那亭和道观先后被拆除,只有丹井依存,如今竹林婆娑间的蓬莱阁,仙风道骨的陶弘景塑像,是全新之作!
zhouyu520 发表于 2006-11-16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了,从我家后窗看出去就能看见塔山的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6-11-16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你家地理位置不错嘛
空子 发表于 2006-11-1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甬象,考究一下,这个丹山井是否就是原来象中西围墙外的?现在是三中
丁丁 发表于 2006-11-1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蓬莱山在哪里?

象山没有蓬莱山的
呵呵

[ Last edited by 甬象 on 2006-11-17 at 09:34 ]
丁丁 发表于 2006-11-1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蓬莱阁在哪里?
丹丹 发表于 2006-11-1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6-11-1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wuxingbo at 2006-11-16 01:05 PM:
甬象,考究一下,这个丹山井是否就是原来象中西围墙外的?现在是三中

丹山井位于县城丹山脚下,现象山三中西
就是你说的地方;)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6-11-17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竹林婆娑间的蓬莱阁,仙风道骨的陶弘景塑像,是全新之作!


只是宣传是写写罢了
没有实物啊
至少我还没看到过
有谁知道蓬莱阁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2 20: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