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新闻》流传于我县内各镇乡、街道村落,解放前是一个群众喜闻乐见,也非常普及的民间曲艺。至于它产生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南宋时,许多象山人逃荒或被掳在外,当时十三有志者,为召回游子,从京都临安(杭州)出发,沿途一面求乞,一面用象山乡音演唱,并吸收了临安、绍兴、宁波等地民间曲艺的养分,逐渐形成了《象山新闻》;二说,清末由外传入本县,为盲人求乞时念的顺口溜,民国初经东乡溪沿盲艺人“花眼定”等人试念加唱,形式遂趋定型。
《象山新闻》常为一人说唱兼锣鼓伴奏,除用第三人称讲述新闻、故事外,还常常进入段子中的各个角色,用模拟角色的代言体说唱。新闻演唱人挎花鼓简,左手提小锣,右手小指与无名指夹鼓槌,拇指与食指拿鼓板,自敲自唱,有时也有二人分持锣鼓同唱。
新闻来自民间,语言通俗易懂、生动诙谐,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感情色彩;演唱队伍少而精,行动轻捷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新闻、故事、传闻、曲艺皆可随编随唱;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可以唱门头,唱航船,唱场子,因此唱新闻活动范围广。
新闻常用的曲调有大哼调、嗳嗳调、词调、赋调和地方小调,开头往往先唱一个“书帽子”。解放后,以唱新人新事为主,曾多次参加省、地区会演,并屡获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