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民俗中的鼠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8-2-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鼠,十二生肖排名第一位。为何称它为“子鼠”,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在中国,老鼠一直被看成是多子多福、财源广进的代言词,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也常常出现它的身影。
  关于老鼠为何能成为十二生肖之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过生日,下令让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这天前来祝寿,并按前来祝贺生日的报到顺序选定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到了正月初九清晨,老鼠打起了向来憨厚的牛的主意,它偷偷地躲在牛的耳朵里,就这样舒舒服服地让牛载着到了玉帝的家门外。当牛刚要进门时,谁知老鼠迫不急待地从牛耳朵里窜出来,抢先跳到了玉帝面前,就这样,老鼠终于取得了第一名,成了十二生肖的“龙头”。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写一个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爱鼠”。另有一则与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类的例子,见《清稗类抄》:“盐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猫,见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由此看来古人并不讨厌老鼠,而老鼠也不讨人厌,可以说是和平共处,相得益彰。
  历史上曾有过老鼠嫁女节。“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嫁到猫公的肚子里”,湖南邵阳一带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儿歌。老鼠欲将女儿嫁一有权势者,开始认为太阳最好,但太阳说自己会被乌云遮挡,那就嫁给乌云吧!但乌云说自己会被风吹走,那就嫁给风吧!但风说自己会被高墙挡住,那就嫁给高墙吧!但高墙说自己最怕被老鼠打洞,而老鼠又怕猫,那就干脆嫁给猫!于是吹吹打打送女出阁。台湾居民认为禄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晨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
  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将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称“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将插上花的面饼放在暗处,禁止舂米、磨面,大人小孩不准喧哗,如果惊动了老鼠,来年就会捣乱。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并点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本年丰收。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在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 ,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生动反映出了老百姓鲜明的爱憎之分。
有人认为老鼠嫁女的民俗事象中,隐藏着人们对鼠类旺盛繁殖能力的羡慕和崇拜,无论“嫁女”日的媚鼠、祀鼠行为,还是“嫁女”题材的年画剪纸等的艺术创造,均有原始巫术的意味,目的是通过某种感应促成农作物的丰收和子孙繁衍。如流行于有些地区的“填仓节”,以鼠为“仓神”,可为一证;又旧时民间逢嫁女娶妇等喜庆日子,喜用“老鼠嫁女”图案渲染气氛,也是这种民俗心理的展示。这些民俗的文化传说都为本来就是幻想中的“老鼠嫁女”增添了更为神秘的氤氲。
  有关老鼠的民俗还有很多。有传旧时上海一带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据说见者多为不吉利,非病即灭,必须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谓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
  朝鲜族在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要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这一项民俗活动,有利于灭鼠、灭虫,草木灰还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属鼠,在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还能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每年的腊八,家家户户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殊不知,老鼠还与腊八粥有着不解之缘。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
  中国南方农村有个习俗,几乎凡老派家庭都在家中供奉五大仙,不称其名,韪其讳,称作红大仙、黄大仙、黑大仙、白大仙、灰大仙,实际就是指狐狸、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因为南方古时候是水泽之地,鱼米之乡,七十二沽遍布,九河汇聚入海,水陆码头连通南北十三省,各籍人氏杂居,草莽之处也就难免聚集了这些小动物,抬头不见低头见,当时人们认为这五大仙的组合当是旺家之相,故而供之奉之。其中,老鼠更被敬为大神,顶礼膜拜。
      无独有偶,在远古时代,还有不少氏族、部落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日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不仅是我国,在印度,鼠也被奉为神圣的化身,是人们膜拜的对象。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代什诺盖有一座老鼠神庙(KarniMataTemple),成百上千的老鼠安然自得地居住在这里,每天都有许多餐点供老鼠们食用,光新鲜牛奶就有很多桶。为了避免猫来捣乱,当地人还特意在庙宇的周围建造密网,细心保卫老鼠的安全。当地人民认为老鼠的身体附着神灵们的灵魂,所以老鼠是“神圣的”。
  鼠既是一种具有生命现象的灵性动物,又是一种文化性动物。民间还认为鼠性通灵,能预知吉凶灾祸。周公解梦便有对鼠的深刻描述:如果梦见麝香鼠,则意味着事业成功、封官达贵;已婚女人梦见手里托着家养的老鼠,预示着有喜,要生孩子;男入梦见老鼠在咬自已,灾祸就会避免,久而久之,老鼠成为传达福气和运势的表达。
  在中国各地的民间传说中,鼠还化身为神异之物,普渡众生。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仅有伏羲姐妹因进戎芦(即葫芦)而幸免于难,可是当洪水退去后,他们却出不来了,是老鼠啃破戎芦,才将她们放出,人类因此才得以繁衍生息。古老的彝族山歌中至今还保留着“子鼠啃破红香木,露出王母绣花鞋”、“盘古出来开天地,伏羲姐妹闹人烟”之类的唱词,大概就是由老鼠救人祖先这一传说演化而来的。
  贴春联一直是我国百姓的习俗。中国人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手段。相传“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这副千古流传的对联,其灵感就是来自于老鼠。宋代有一叫贾仁的书生,赴京赶考途中,见几只鸡偷食稻谷,被儿童用竹竿打走,灵机一动便吟出上联,“鸡饥盗稻童筒打鸡”,可是他苦苦思索也不得下联。后来在一个夏日的中午,他躺在床上纳凉,一阵咳嗽惊了屋脊上的老鼠,他立即豁然开朗吟道“暑鼠凉梁客咳惊鼠”,后来流传时才被人改为上述对联。
  尔今,新年伊始,在街上行走时,不时能看到贴有“鼠”字的春联,而且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有四字春联:“人喜盛世鼠兆丰年”、“丙辉瑞应子庶丰登”、“子年润泽丙火兴隆”;五字春联:“豕去呈丰稔鼠来报吉祥”、“子夜岁交替鼠年春更新”、“鹊语红梅放鼠年喜气浓”;七字春联:“吉日生财鼠拱户新春纳福鹊登梅”、“三春花雨润甲岁十亿神州庆子年”、“子夜鼠欢爆竹乐门庭燕舞笑声喧”;八字春联:“春雨晓风花开五色鼠须麟角力扫千军”、“一纪开端共迎金鼠三春肇始同举玉杯”,另外,多字春联,各种俗语比比皆是,共同装点着这一丙子鼠年。但愿这一年如俗语所说:米仓里的老鼠—不愁没吃的,芝庶地里的老鼠—吃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4 18: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