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郦伟山:象山渔文化的研究者

[复制链接]
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08-2-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7.jpg


                                           “渔文化研究有许多第一”
     
       这是一个冬日的上午,县文化馆二楼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沏一杯浓郁的茶叶茶,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郦伟山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位在渔文化研究领域中闯荡了四载有余的老者,跟我谈起渔文化话题时,立时神采奕奕,话语滔滔不绝。他无不自豪的告诉笔者:“自自己承担这个任务以后,通过众多渠道,了解到迄今为止,我县渔文化研究会,是全世界惟一一个专门从事渔文化研究的组织。”
      他说:六千多年前,生活在象山半岛上的先民——塔山人开创了渔文化的先河。渔港、渔区、渔村、渔民、渔宅、渔盐、渔埠、渔事、渔行、渔节、渔商、渔史、渔谚、渔俗、渔具、渔服……底蕴丰富,表现生动,是我们的文化精粹和灵魂。
       如今,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在弘扬渔文化中,又是敢为人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我们第一个喊出了“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世纪强音,第一个向全世界渔民发出“海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议,第一个成立专事保护海洋的民间组织“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小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蓝色志愿者活动纪念墙揭幕,第一次中国渔文化研讨会举行……仙子国里尽朝晖,半岛演绎渔文化。
     
                                           “魂牵梦萦,为伊消瘦”
     
       对于半岛上发生的渔史风俗有如此深厚的了解,就是“长于斯、生于斯”的象山人,也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认识,但本文的主人公,却并非是一个地道的象山人。郦伟山大学毕业后于上世纪60年代初来到象山半岛从事教育工作,而后担任过教育部门负责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退休后在某企业上班,后来县委、县政府决定由他来筹备成立渔文化研究会。
       渔文化研究会交到郦伟山手中时,其实只是一个概念,怎么搞?从哪里下手?都得由他一个人去策划。为此,郦伟山开始了长时间的思考,他觉得首先得界定“渔文化”的概念、内涵及研究范畴和目的性。制定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章程》后,有人提出编印《渔文化研究动态》,但他觉得“动态”的份量不够、也不便保存,主张设立定期刊物,成为研究者发表见地和理论成果的载体。
       第一本《渔文化》刊物于2004年7月份“呱呱”落地。看到这本刊物的人觉得眼前一亮,很多人都打电话来,向他表示祝贺。刊物不仅栏目丰富,而且内容充实,很有看头。细心的读者还发现刊物的题名“渔文化”三个字为毛泽东的手迹,也有不少读者询问过郦伟山:“这三个字到底是怎么拿到的?”
      他提这事,也令我感到好奇,我仔细的端详着刊物上的这三个字,它们结构匀称,比例也相当协调,心想莫不是毛泽东在他的诗词文章中已经先见性的提到过“渔文化”这个概念?忍不住打听其中的原由。他笑了笑说:“有很多人都有你这样的想法,其实我在2004年10月份的《梦萦“渔文化”——关于本刊题名的由来》一文中,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原来,刊物由谁题名,让郦伟山踌躇不定。结果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居然捧着宣纸跑到了毛泽东中南海住处,并请毛泽东写下了“渔文化”三个字,梦醒后,他觉得以毛泽东手迹来为刊物题名是个不错的办法,结果请文化馆的张明珠从毛泽东各诗词文章中找来了这三个字,凑在一起,还真觉协调,恍若一笔挥就。
      看似随意谈起的一件事,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透过这件事我们还真能感受到郦伟山对《渔文化》这本刊物的用心之处。
     
                                               “因为爱,所以快乐”
     
     
      《渔文化》是季刊,迄今已经出版了14期,该刊物成为一本具有科学性、学术性、民俗性、可读性等于一体的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也得到了时任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兴国等领导的好评。但编辑这本刊物的人手,只有郦伟山一个人,问他累不累?他说:“要说累也有一点累,但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很快乐。”
       正是出于对渔文化的热爱,使他对渔文化研究,特别是《渔文化》的编辑工作倾注了全身心的精力。他这样说:“在象山生活了大半辈子,半岛上独有的渔文化每天都能耳熏目染,也许对于讲些渔文化的故事典故不成问题;但要真正把它当作研究的对象,自己内存的这些知识还是有着很大的欠缺。”尽管已古稀之年,但他依然把自己作为一名渔文化中的初学者,开始实地考察半岛上的渔文化现象、遗存,在书本上翻阅一些并不多见的渔文化研究资料,并开始了长期的自我知识消化及“反刍”。
       发表在2007年1月份《渔文化》刊物上,洋洋洒洒上万字的《渔文化研究及产业发展探论》、可谓是郦伟山这几年对该领域研究的总结成果。在文章里,他概括了渔文化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渔文化的基本理论架构,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富民战略,提出了“做强做大渔文化产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不写我,多写伊”      
     
       面对成绩,郦伟山这样说:“渔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会员的积极参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有一支职称较高的写作研究队伍。正是他们的不辱使命和埋头苦干,潜心研究,才成就了渔文化研究及《渔文化》刊物。”
       他在接受采访时,多次重复着一句话:“别写我个人,多写写我们的渔文化。”郦伟山认为,象山半岛上丰富的渔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是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卓有成效地抢救、保护并传承利用渔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立时责任。自己能够在这项工作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为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象山留下一点文化遗存,亦觉不再遗憾。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6-19 11:43 编辑 ]
lun795 发表于 2008-2-1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根 发表于 2008-2-1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是象山渔文化的研究者, 也是中华渔文化的研究者.
 楼主| 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08-2-1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成根 的帖子

向郦老师致敬
毛毛 发表于 2008-2-2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成根 于 2008-2-1 14:15 发表
既是象山渔文化的研究者, 也是中华渔文化的研究者.

丰年虫 发表于 2009-12-3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9 09: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