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
尽管近年来上海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许多政策在贯彻落实中“雷声大、雨点小”,加上一些其他原因,导致7000余家浙商撤离上海。
根据近期出台的一些统计数据,有两个现象需要引起上海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一是截至2007年6月,有7000余家浙江民营企业撤离上海,把总部或重要部门迁往杭州、宁波、香港。2007年上半年,有超过100家的江苏企业申请到香港投资,相当于2006年全年的份额,江浙企业投资方向的转移,表明上海投资环境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二是上海民营企业户数达57万家,比浙江多10万多家,注册资本8000多亿元,超过浙江1000多亿元,而其创造的GDP为1700亿元,注册资金产出率仅为浙江的12.6%,表明上海民营企业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浙江,也说明上海民营企业总体生存质量不高。
有关方面认为,上海投资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市场环境有待完善。市场竞争中的公开、公平程度不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垄断明显。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屡屡遭遇“玻璃门”的限制。
其次,服务环境有待改善。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一些与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存在不同程度的“少作为”,甚至“不作为”。
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国家和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始终存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也屡见不鲜。
然后,法制环境有待完善。在经济管理中的“人治”特点仍很明显,企业投资仍需要依靠“人脉”,而且,不同区域,执法过程中存有差异。
最后,“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上海市经济生态失衡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2、国企、外企、民企比例失调;3、支柱产业和非支柱产业比例失衡。不同所有制企业比例失衡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在资源取得、市场准入、社会负担上均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应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企业发展空间。5、产业环境有待稳定:6、微观环境有待改善:包括户籍限制、市郊公共服务的缺失等。
针对上海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民建上海市委建议:一、提高经济资源获得、市场准入的公开、公平程度,股份制改革中要提高民营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比例。有条件地加大金融领域对民资的开放程度,全面开放公共服务市场;
二、大力推进政府角色和职能转变,首先要推动公务员理念和作风的转变,建立充分体现政府服务职能的制度,建立政府服务质量外部、内部共同监督机制和公务员服务质量奖优罚劣机制;三、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合同意识。企业在投资、经营过程中,政府部门相关的行政许可和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政企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都要以合同形式予以明确,并以此作为开办企业必须具备的要件。四、积极、谨慎、合理解决政策变化造成企业不规范用地等遗留问题,加强《行政许可证》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防止非市场行为干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五、适量开放外地来沪企业人士户籍准入,考虑以投资额、税收额、自主知识产权等各种考量指标设定一定数量的户籍准入指标,让众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功之臣“把根留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