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饭时分,居住在石浦镇延昌社区的老谢一家,锅碗瓢盆敲得当当响,老谢一声吆喝:“吃糊粒啦——”他家正月十四夜的“糊粒”就开吃了。
与国内大部分地区元宵节吃“汤圆”、“汤团”、“水圆”等不同,石浦人过元宵节不仅提前了一天,而且家家户户必吃的不是“元宵”,是“糊粒”。连同鹤浦、高塘一带的海岛上,也一直保持着十四夜吃“糊粒”的传统。
“糊粒也叫‘糊粒羹’、‘发财羹’,就是以牡蛎、虾仁、鱼肉、蛏肉为主料,加以猪耳朵、芋艿、萝卜、鸡蛋、香肠、年糕等,彼此混合在一起的一种用蕃薯淀粉调和的杂烩羹。”老谢告诉说,石浦人元宵节吃“糊粒”出自一段历史典故。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军队杀得入侵石浦一带的倭寇狼狈逃窜,但正当民众准备各种菜肴下锅烧煮欢庆抗倭大捷时,却有另一批倭寇前来进犯,眼看军情危急,伙夫匆忙将切好的各种小菜倒入锅内,煮烧后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了个个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大获全胜。从此,石浦人每逢正月十四,则家家户户吃“糊粒”以示纪念,遂流传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奶奶,给点‘糊粒羹’。”伴随着阵阵欢笑的童声,渔家孩子小江等3位小朋友来到延昌街的丁大妈家门口。见此情景,丁大妈与老伴一起忙从热锅里舀出“糊粒羹”,一一分到孩子的碗中。
“‘糊粒羹’家家都做,但来吃的却是邻舍隔壁、亲朋好友。”丁大妈告诉说,按当地习俗,“糊粒羹”吃的人越多,主人家财运越旺。小孩如吃了7家以上“糊粒羹”,人更聪明,身体更棒。(记者 何幼松)
来源:中国象山港 201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