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昌国之来龙去脉 随考

[复制链接]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六、浙江巡撫蕭起元揭帖(順治七年十月十二日到)

【第 180 頁:版面影像】

國、霩兩被突犯。防守昌國衛把總李虎、署昌國衛千總劉誠、防守霩所千總孫守祖,職司防禦,賊登岸而不知,賊臨域而失措,縱血戰追剿於倉卒,不能戒備預防於平時,疏虞之罪,百喙難逭。至於守備李存召,雖專守象山,而督防無策。該道王爾祿、該將張洪德,雖不同城,而申誡不嚴,亦均難辭其咎者也。除霩失事情形,再檄催該道確查明白另疏具奏外,事關賊犯衛所,合先會同督臣陳錦據實塘報,伏乞敕下該部,查議施行。為此除具題外,須至揭帖者。順治七年九月初十日,右副都御史蕭起元。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八一頁。


http://163.27.3.193/taiwan/Conte ... 113&startPage=3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21 06:09 编辑

昌國衛  
  永樂十一年(1413)正月二十一日,倭寇三千余人進范浙江昌國衛爵溪千戶所,被守軍擊退,倭走楚門千戶所。備倭指揮僉事周榮率兵追擊,倭寇大敗,被殺及溺者難以數計。浙江都司將所繳獲軍械俱交京師。

http://www.gg-art.com/history/hcontent_b.php?dynastydetailid=2371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起點中文| 第五節這難道是我發達的開始? - 錚明- 天堂向左邊 - [ 转为简体网页 ]
所以趙傳書知道,翁山城這里舊時為昌國衛。結果在洪武十二年(1378年)六月,昌國衛治自舟山移象山石浦。所轄7千戶所隨移。中中、中左2千戶所留駐昌國縣舊城。 ...
www.qidian.com.tw/books/16303/articles/2265484 - 网页快照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导航-海國聞見錄
天下沿海形勢錄
http://www.guoxue123.com/tw/01/026/003.htm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壬戌中國歷史記事中華博物 - [ 转为简体网页 ]
我今召集諸將官議得:從乍浦至昌國後千戶所十九處,令署都指揮僉事金玉領之;自健跳至蒲門千戶所十七處,令署都指揮僉事蕭華領之;其昌國衛當南北之中,令總督備倭都 ...
www.gg-art.com/history/hcontent_b.php?dynastydetailid=2400 - 网页快照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季三朝野史- 航海遺聞- 讀書網|DuShu.com - [ 转为简体网页 ]
十月初四日,名振船過昌國衛,守城官兵以炮擊名振臥床。名振大怒曰:『叛軍無禮乃爾耶』!因襲破之。搜捕城中少壯婦女二百八十有奇,令驅赴南山給賞軍士。 ...
big5.dushu.com/showbook/101555/1048432.html - 网页快照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1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埔軍校第十九期同學錄

浙江象山〈〉象山昌國衛張嘉明

http://big5.chinataiwan.org/zt/l ... 20090611_918943.htm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1-26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导航- 大明會典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二

  軍器軍裝一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軍器、專設軍器局、軍裝、設鍼工局、鞍轡、設鞍轡局掌管。時常整點。若有缺少件數。隨即行下本局、算計物料、委官監督、定立工程、如法造完。差人進赴內府該庫收貯。如遇軍職衙門關支、仍須計較可否。果係應合關人數、即便奏聞、照依軍法定律支給。 【軍法定律、每一百戶。銃手一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鎗手四十名】

  如係舊管征差軍士、不應關給者、行移駁問。馬鞍、務要查勘本軍、先前曾無關過、或轉納何處、要見明白、纔方放支。不許含糊一概支給。若直隸、及各布政司、呈稟成造、亦須定奪具奏、行下依式造完、明白支撥。仍拘收原關舊損件數、入官修理。若各處有司歲造之數、起解到部、務要辨驗堪中、行下該庫交收。如有不堪者、就將原經手人員取問。其軍裝衣鞋別無定例。若有奉旨給賞、臨期下庫支給

  軍器

  凡盔甲。洪武七年、令線穿甲、悉易以皮

  ○十六年、令造甲每副、領葉三十片、身葉二百九片。分心葉十七片、肢窩葉二十片、俱用石灰淹裏軟熟皮穿。浙江沿海、並廣東衛所、用黑漆鐵葉、綿索穿。其餘俱造明甲

  ○二十六年、令造柳葉甲、鎖子頭盔六千副。給守衛

  皇城軍士

  ○弘治九年、令甲面、用厚密青白綿布。釘甲、用火漆小丁

  ○又定、青布鐵甲、每副、用鐵四十斤八兩。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

  ○十六年、令南方衛所鐵甲、改用水牛皮造、綿繩穿弔

  ○嘉靖二十二年、令盔甲廠、改鹿皮(革呈)帶、為透甲牛脂皮(革呈)帶。改直領對襟擺錫丁甲、為圓領大襟

  ○二十九年題准、各處歲解斬馬刀、折造盔甲

  ○四十三年題准、行各衛所、將六瓣明盔、盡改造八瓣帽兒盔。其大甲、一半改紫花布長身大甲新式。一半照舊式、惟布身加長二寸。共修造甲一萬一千三百一十二副。即用二十九年以後、停造長牌圓牌工料補添、免行加派。所造盔甲、每年限七月以裏解部

  ○萬曆十年、令在京兩廠、造明盔甲五千副、給京營軍士。以五年為期、每年千副

  凡弓箭弦條。洪武二十三年、以天下歲造弓箭擾民、令工匠輪班赴京成造

  ○永樂元年奏准、造弓式、面闊三指。其力自七十斤、至四十斤、分為四等。造箭尖銳如錐

  ○弘治九年、令弓用絲綿寸札、外用堅漆

  ○十七年、令兵仗局、將先年降去各處式樣弓箭弦、送戊字庫監收內外官處櫃藏、鑰送工科掌管。遇各處解到日、取出比驗收進

  ○嘉靖元年奏准、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布政司、並南直隸蘇州等府、歲額民弓箭弦、徵價解部、於軍器局雇匠團造

  ○四年奏准、仍解本色

  ○三十年奏准、南方民弓箭弦、通行折價解京、分發附近各省府、山東、山西、河南三布政司、各五千副、真定等七府、各一千副。委官如式成造。其有不堪、追陪究治

  ○隆慶元年、頒京廠清油大弓、及小鐵頭紅箭、線弦式樣、令各省有司每歲如式造解

  ○二年題准、各處弓箭弦條、俱徵解物料

  凡弩弓。洪武四年、以腳蹬弩、給各邊將士。仍令天下軍衛、如式製造

  ○弘治十三年、令兵仗局造神臂弩五千張、並箭

  ○嘉靖二十一年題准、行兩廣、選取強弩藥箭巧匠、令軍器局、督造發邊。後令該省成造弩弓一千張、並藥箭解部、仍每年造毒藥三十斤。限六月以裏解到。尋議停止

  ○二十七年、題造硬弩二、一並發二矢、一並發三矢、比神臂為遠、定名克敵弩。令寶源局造送各邊應用。每邊一千張

  凡刀鎗等器。永樂元年奏准、腰刀靶、通用斜皮為飾

  ○成化十五年題准、各衛歲造長鎗、每三根、改造麻紮大砍刀一把

  ○弘治十三年、令各司府、造斬馬大功解部。山東二千五百把。河南二千把。浙江四千把。福建二千把。江西一千五百把。南直隸二千五百把

  ○又奏准、成造拒馬木二千架。竹牌二千面。滾刀五千把

  ○十六年、令南方衛所、攢竹長鎗、改用木笴成造

  ○正德四年奏准、以遼東各衛先年所造弩弓、及瀋陽海州二衛麻紮斬馬刀、教人學古射馬砍馬之法。又以金州衛斬馬刀、分給遼陽東西邊堡軍、隨宜試用

  ○嘉靖三十二年、令盔甲廠造拒馬鎗、九百六十件。分給八營試演

  在京成造衙門

  軍器局、洪武初、設軍器、鞍轡二局。永樂間、京師設局、亦如之 【 今併歸軍器局】

  ○宣德二年、設盔甲廠、成造軍器、後又設王恭廠、分造十分之三、統於該局。每年額造盔甲腰刀等器三千六百件。其餘長鎗銃砲撒袋等項、數目不等。正統初、令工部侍郎提督。成化間、以郎中代之。嘉靖四十三年、以郎中陞遷不常。題准行吏部改註選主事

  ○二廠原額各色人匠九千二百餘名。分兩班、定四季成造。各匠五年一清查。隆慶五年、查實在軍匠、止一千五百九十二名。食糧、自一石至四斗不等。議定各匠分工、以食糧為差。每石准銀五錢。不及者、以次遞減。通融得銀八百餘兩、為一年工食。自役者照算。雇役者查給。著為例

  兵仗局、洪武間設。永樂間、設如南京。正統二年、設南京兵仗局前廠。今兵仗局、成造修理擺朝、上直、圍子手、錦衣衛官旗將軍、及都知監帶刀長隨、兌領盔甲軍器。工部具料。本局三年一次成造。用銀二萬四千兩。嘉靖四十二年、減為一萬六千兩。隆慶三年、減為八千三百兩。五年題准、每年修造換給。今該一年一題。用銀三千七百餘兩。又有弓弩火器、本局不時成造。其各邊關領、及夷王奏討軍器、俱行局查給。若近侍長隨、及各營總兵官、所披執盔甲繡春刀、則屬

  御用監。本無年例、遇缺、該監題行補造

  ○該局匠數、一千七百餘名。 【 詳見營繕司工匠條下】

  成化四年題准、收各匠家丁、並在外通曉藝業之人二千名、充匠。錦衣衛鎮撫司、月給糧一石。歲給冬衣布花。分兩班上工。該班者、光祿寺日支白熟粳米八合

  ○又本局、水和炭、一百萬斤。舊例、撥囚全運。嘉靖十四年題准、以十分為率、五分行法司撥囚搬運。五分工部召商買辦

  國初定軍器局造

  二意角弓    交阯弓

  黑漆鈚子箭   有蠟弓弦

  無蠟弓弦    魚肚鎗頭

  蘆葉鎗頭    馬軍鴈翎刀

  步軍腰刀    將軍刀

  馬軍     紅油團牌

  水磨鐵帽    水磨頭盔

  水磨鎖子護頂頭盔

  紅漆齊腰甲   水磨齊腰鋼甲

  水磨柳葉鋼甲  水銀摩挲長身甲

  併鎗馬赤甲

  鞍轡局造

  鞍       轡

  鞭

  弘治間定軍器鞍轡二局、每年一造

  硃紅油鐵圓盔三千六百頂

  青甲三千六百副 腰刀三千六百把

  長鎗一千八百條 鐵牌盔二百四十頂

  圓牌二百四十面 撒袋一千八百副

  腰刀(革呈)帶三千六百條

  今兵仗局造

  抹金鳳翅盔

  鍍金護法頂、香草壓縫、六瓣明鐵盔

  鍍金十字鈴杵頂、香草壓縫、六瓣明鐵盔

  鍍金寶珠頂、勇字壓縫、腰箍口箍、六瓣明鐵盔

  鍍金寶珠頂、勇字腰箍口箍、鐵壓縫、明鐵盔

  黃銅寶珠頂、香草壓縫、六瓣明鐵盔

  黃銅寶珠頂、勇字壓縫、腰箍口箍、六瓣明鐵盔

  黃銅橄欖頂、勇字腰箍壓縫、六瓣明鐵盔

  黃銅十字鈴杵頂、勇字壓縫、明鐵盔

  黃銅勇字腰箍口箍、鐵壓縫、六瓣明鐵盔

  黃銅寶珠頂、勇字口箍、鐵壓縫、六瓣明鐵盔

  黃銅四勇字明鐵盔

  一把蓮八瓣、黃銅腰箍口箍明鐵盔

  一把蓮明鐵盔

  鍍金護法頂、壓縫、六瓣鐵盔

  黃銅寶珠頂、勇字硃紅漆鐵盔

  黃銅寶珠頂、口箍、渾貼金鐵盔

  紅頂纓、硃紅漆鐵盔

  四瓣明鐵盔 【 下五樣盔、皆一年一修造】

  玊簪瓣明鐵盔 【 有二等、一紫花布火漆丁釘頓項、襯盔、黑纓花皂絹盔旗、一青紵絲頓項、青綿布襯盔、盔襻、黑纓花皂絹紅月盔旗】

  擺錫尖頂鐵盔

  硃紅漆貼金勇字鐵盔

  硃紅漆貼金勇字皮盔

  抹金甲

  青織金雲紵絲裙襴、魚鱗葉明甲

  青織金界地錦紵絲裙襴、紅絨絛穿、匙頭葉齊腰明甲

  紅絨絛穿齊腰明甲

  綠絨絛穿齊腰明甲

  綠絨絛穿方葉齊腰明甲

  綠線絛穿魚鱗葉齊腰明甲

  匙頭葉齊腰明甲

  青紵絲鍍金平頂丁釘齊腰甲

  青紵絲黃銅平頂丁釘齊腰甲

  青紵絲鍍金丁釘齊腰甲

  紅絨絛穿齊腰甲

  青綿布火漆丁釘齊腰甲

  青紵絲黃銅平頂丁釘曳撒甲

  紫花布火漆丁釘圓領甲

  黑纓紅銅鏡馬甲

  大葉明甲 【 下四樣甲、皆一年一修造】

  青紵絲火漆丁釘齊腰甲

  青紵絲絛穿齊腰甲

  青綿布繩穿齊腰甲

  桑木弰黑漆弓

  桑木弰雀樺硬弓

  雀樺弓

  神臂弓

  黑漆弓 【 下二樣弓、皆一年一修造】

  黑漆鯊魚皮邊弓

  黑鵰翎樺木桿鑿子鐵箭

  黑鵰翎竹桿偏目鐵箭

  黑鵰翎竹桿射馬鐵箭

  黑鵰翎竹桿三不齊鐵箭

  黑鵰翎碌扣三不齊鐵箭 【 下二樣箭、皆一年一修造】

  黑鵰翎碌扣破甲鐵箭

  明鐵鎗頭蹲黃銅核桃箍、黑漆攢竹桿馬鎗

  黑漆桿黑披纓長鎗 【 一年一修造】

  旗鎗拐子

  綠線紮靶、紅斜皮描金鞘、黃銅事件摩挲刀

  黑斜皮鞘、羊皮紮靶、黃銅事件摩挲刀

  紅鯊魚皮靶、黑斜皮鞘、減金芝麻花、十字隔手事件腰刀

  紅鯊魚皮靶、黑斜皮鞘、減銀事件腰刀

  黑漆鞘靶、火漆鐵事件滾刀

  黑漆靶、黑斜皮鞘、紅銅事件倭滾刀

  黑斜皮鞘靶、火漆鐵事件米昔刀

  黑漆鞘、羊皮紮靶、黃銅事件黃蓮刀

  黑漆鞘靶、黃銅刀盤眼錢噙口火漆鐵事件開腦大刀

  紅斜皮鞘大樣摩挲刀 【 下九樣刀、皆一年一修造】

  黑漆鞘靶摩挲刀

  黑漆鞘靶腰刀

  硃紅漆鞘靶滾刀

  黑漆長靶滾刀

  紅鯊魚靶、黑斜皮鞘、減銀事件倭腰刀 【 有二等、隨用、皆青線(革呈)帶挽手、一有小拴】

  黑漆皮鞘靶米昔刀

  黑斜皮鞘黃蓮刀

  黑漆鞘靶馬刀

  脂皮刀(革呈)帶 【 下二樣、皆一年一修造】

  青線絛、綠線寶蓋、紅線繐刀挽手

  描籐黃麻子油真皮撒袋

  黑真皮面、藍斜皮開族團花雲撒袋

  硃紅油描金撒袋 【 下二樣撒袋、皆一年一修造】

  麻子油真皮撒袋

  黃銅骨朵 【 下二樣、皆一年一修造】

  青線絛、綠線寶蓋、紅線繐骨朵挽手

  硃紅漆、鯊魚皮靶黃銅□

  渾鐵□

  大羕貼金鐵□ 【 下二樣□、皆一年一修造】

  黃銅□

  貼金彩畫挨牌

  硃紅漆攢竹桿步□ 【 下二樣步□、皆一年一修造】

  硃紅漆、攢竹桿長靶步□

  在外成造衙門

  洪武十一年定、天下歲造軍器盔甲等項、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件。馬步軍刀二萬把

  ○二十年、令天下都司衛所、各置局。軍士不堪征差者、習弓箭穿甲等匠。免致勞民

  ○永樂二年奏准、各處成造軍器、合用顏料、係軍衛者、軍衛自辦。係有司者、有司支撥。不許將不係土產、硃漆等項高貴之物、一概科擾

  ○宣德四年、令天下各衛所、所造軍器、每月具報。湖廣銅鼓等衛、路遠者、歲終一報○景泰二年定、每衛歲造軍器一百六十副。每所四十副

  ○弘治二年、令各減半成造

  ○九年、令兵仗局、造精緻盔甲腰刀各二十件、送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山東、南北直隸撫按鎮守官處、各督所屬、依式成造

  ○十三年奏准、各軍器局、造長鎗斬馬刀牌甲弓箭不如法者、三司堂上委官、各府衛掌印官、並管局委官、參問降級

  ○又奏准、各處解到軍器、工部收候、類送該庫交收。敢有刁難需索者、從重治罪

  弘治間各都司每歲造解

  浙江都司十六衛五所

  全造二千七百六十副 【每副、盔、甲、腰刀各一件。弓一張。絃二條。箭三十枝。撒袋一副。銃箭五枝。每二副、加團牌一面。長鎗一根、各都司同。弘治九年、改長鎗為斬馬刀。團牌為長牌】

  減造一千三百八十副

  江西都司四衛十一所

  全造一千八十副

  減造五百四十副

  福建都司十一衛

  全造一千七百六十副

  減造八百八十副

  福建行都司五衛一所

  全造八百四十副

  減造四百二十副

  山東都司十六衛五所

  全造二千七百六十副

  減造一千三百八十副

  河南都司九衛三所

  全造一千五百六十副

  減造七百八十副

  大寧都司十一衛一所

  全造一千八百副

  減造九百副

  北直隸三十八衛四所

  全造六千二百四十副

  減造三千一百二十副

  南直隸三十七衛五所

  全造六千一百二十副

  減造三千六十副

  各邊衛所軍器、留本處備用、造冊歲報各有司、每歲造解

  浙江、弓二萬二千七十七張。箭二十萬枝。弦一十一萬七百八十五條

  江西、弓二萬五千八百九十六張。箭一十九萬八千七百九十六枝。弦一十二萬九千二百九十二條

  福建、弓一萬六千張。箭一十九萬九千九百六十二枝。弦七萬九千九百六十三條

  湖廣、弓五百七十四張。箭一十九萬一千三百三十枝。弦二千八百六十二條

  南直隸、弓二千九百六十張。箭三十三萬枝。弦一萬四千八百條

  今各軍衛有司歲額軍器、共一萬二千三百七

  十四副 【 料價、以十分為率、軍三分、民七分。隆慶四年以前、或本色、或折徵。五年以後、俱徵本色】

  浙江

  杭州前衛    杭州右衛

  海寧衛     處州衛

  紹興衛     臨山衛

  寧波衛     定海衛

  觀海衛     昌國衛

  台州衛     海門衛

  金鄉衛     溫州衛

  松門衛     磐石衛

  以上十六衛、每衛八十副

  海寧所     湖州所

  三山所     金華所

  衢州所     嚴州所

  龍山所     三江所

  瀝海所     桃渚所

  新河所     健跳所

  楚門所     隘頑所

  平陽所     昌國前所

  昌國後所    瑞安所

  海安所     沙園所

  蒲門所     壯士所

  蒲岐所     寧村所

  中左所     大嵩所

  霩(上雨下衢)所     爵谿所

  乍浦所     澉浦所

  海寧後所    中中所

  海門前所    定海後所

  錢倉所     磐石後所

  以上三十六所、每所二十副

  江西

  南昌衛     贛州衛

  袁州衛

  以上三衛、每衛八十副

  吉安所     永新所

  安福所     撫州所

  會昌所     建昌所

  饒州所     南安所

  廣信所     鉛山所

  信豐所

  以上十一所、每所二十副

  福建

  福州左衛     福州右衛

  鎮東衛

  以上三衛、每衛一百副

  福州中衛     福寧衛

  泉州衛     永寧衛

  興化衛     平海衛

  漳州衛     建寧左衛

  建寧右衛    延平衛

  邵武衛     汀州衛

  以上十二衛、每衛八十副

  鎮海衛、六十副

  將樂所     武平所

  大金所     定海所

  蒲禧所     龍巖所

  中左所     高浦所

  福全所     銅山所

  玄鍾所     六鰲所

  永安所     萬安所

  金門所     崇武所

  梅花所     上杭所

  以上十八所、每所二十副

  河南

  宣武衛     河南衛

  睢陽衛     信陽衛

  南陽衛     彰德衛

  潁川衛     弘農衛

  以上八衛、每衛八千副

  陳州衛、六十四副

  懷慶衛、六十副

  潁上所     衛輝所

  嵩縣所     禹州所

  汝寧所     磁州所

  以上六所、每所二十副

  山東

  濟南衛     平山衛

  濟寧衛     寧海衛

  臨清衛     鰲山衛

  靈山衛     成山衛

  大嵩衛     青州左衛

  安東衛     登州衛

  萊州衛     德州衛

  德州左衛    威海衛

  靖海衛

  以上十七衛、每衛八十副

  東昌衛、四十副

  滕縣所     肥城所

  東平所     奇山所

  諸城所     武定所

  寧津所     膠州所

  海陽所     雄崖所

  以上十所、每所二十副

  直隸

  真定衛     神武右衛

  興州中屯衛   河間衛

  瀋陽中屯衛   天津衛

  天津右衛    寧山衛

  定州衛     潼關衛

  以上十衛、每衛八十副

  保定中衛    保定左衛

  保定前衛    保定後衛

  茂山衛     涿鹿衛

  涿鹿左衛    平安所

  以上八衛所、每衛所四十副

  天津左衛、六十四副

  保定右衛、三十副

  蒲州所、二十副

  大同中屯衛   滄州所

  以上二衛所、各一十六副

  神武中衛    通州左衛

  通州右衛    定邊衛

  以上四衛、每衛四十副

  直隸

  蘇州衛     太倉衛

  鎮海衛     廬州衛

  六安衛     儀真衛

  高郵衛     揚州衛

  徐州衛     九江衛

  滁州衛     徐州左衛

  新安衛     建陽衛

  鎮江衛     淮安衛

  以上十六衛、每衛一百六十副

  金山衛、二百八十副

  大河衛     鳳陽衛

  鳳陽中衛    鳳陽右衛

  泗州衛     留守中衛

  留守左衛

  皇陵衛         壽州衛

  長淮衛     宿州衛

  懷遠衛     武平衛

  安慶衛     邳州衛

  宣州衛     歸德衛 【 本色、該衛徑解。折色、派徵河南】

  以上十七衛、每衛八十副

  泰州所     興化所

  通州所

  以上三所、每所四十副

  鹽城所     洪塘所

  海州所     嘉興所 【 內蘇州衛分解十副】

  以上四所、每所二十副

  陝西、山西、湖廣、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遼東、俱留本處備用

  各有司歲額民弓六萬六千七百六十七張。箭一百三萬四千二百一十二枝。弦三十三萬五千九百七十五條 【 隆慶二年以前、或折徵、或本色。三年以後、俱徵解物料】

  浙江、弓二萬二千張。箭二十萬枝。弦一十一萬條 【內杭州府、弓二千張。箭一萬八千二百枝、弦一萬條。嘉興府、湖州府、嚴州府、金華府、衢州府、處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溫州府、各弓二千張。箭一萬八千一百八十枝。弦一萬條。比舊額、弓少七十七張。弦少七百八十五條。箭同】

  江西、弓二萬五千八百七十三張。箭一十九萬八千八百七十九枝。弦一十三萬二千零八條 【內南昌府、弓二千八百五十張。箭二萬九千枝。弦一萬三千五百條。饒州府、弓二千六百一十四張。箭一萬八千四百八十三枝。弦一萬二千九百八十一條。廣信府、弓二千張。箭一萬七千枝。弦一萬條。南康府、弓五百張。箭七千枝。弦二千五百四十五條。九江府、弓三百張。箭五千枝。弦一千五百條。建昌府、弓一千八百五十九張。箭一萬五千七百九十六枝。弦九千二百九十二條。撫州府、弓二千九百五十張。箭二萬二百枝。弦一萬六千九百九十條。臨江府、弓二千七百張。箭一萬六千四百枝。弦一萬三千條。吉安府、弓三千六百張。箭二萬枝。弦一萬七千二百條。瑞州府、弓二千張。箭一萬五千枝。弦一萬條。袁州府、弓二千張。箭二萬枝。弦一萬條。贛州府、弓二千張。箭一萬枝。弦一萬條。南安府、弓五百張。箭五千枝。弦五千條。比舊額、弓少二十三張。箭多八十三枝。弦多二千七百一十六條】

  福建、弓一萬六千張。箭二十萬枝。弦七萬九千五百條 【內福州府、弓一千七百二十八張。箭四萬三千九百四十二枝。弦八千六百四十條。福寧州、弓三百七十二張。箭九千四百五十八枝。弦一千八百六十條。泉州府、弓二千一百張。箭二萬九千一百一十枝。弦一萬五百條。建寧府、弓二十張。箭二萬九千三百枝。弦一萬條。延平府、弓二千三百九十二張。箭三萬三百五十三枝。弦一萬一千七百一十條。汀州府、弓二千一百張。箭一萬五千二百枝。弦一萬五百條。邵武府、弓二千一百張。箭一萬七千五百枝。弦一萬五百條。興化府、弓一千一百五十八張。箭四千三百二十四枝。弦五千七百九十條。漳州府、弓二千五十張。箭二萬八百一十三枝。弦一萬條。比舊額、箭多三十八枝。弦少四百六十三條。弓同】

  湖廣、弓五百七十四張。箭一十九萬一千三百三十三枝。弦二千八百六十七條 【內武昌府、弓二百張。箭七萬枝。弦一千條。岳州府、弓一百張。箭三萬二千五百枝。弦五百條。常德府、弓二百七十四張。箭八萬八千八百三十三枝。弦一千三百六十七條。比舊額、箭多三枝。弦多五條。弓同】

  直隸蘇州府、弓三百二十張。箭四萬枝。弦一千六百條 【 比舊額、少弓六百四十張。箭八萬枝。弦三千一百條】

  徽州府、弓二千張。箭二萬枝。弦一萬條

  松江府、箭三萬四千枝 【 比舊額、少箭六千枝】

  鎮江府、箭三萬枝

  常州府

  寧國府

  太平府

  淮安府

  揚州府

  廣德州、各箭二萬枝

]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1-2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卫所制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1-27 17:24 编辑

来自汉明论坛
傲来国贴

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府兵制。“府兵制”是十六国时期在西魏文帝(公元535 ~ 551年)时开始出现的一种兵役制度, 隋唐时继续沿用。在我国史学界,对“隋唐王朝的强盛是和均田府兵分不开的”已成为不争的定论。公元755年,震憾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触发了华夏第五次人口南迁的大潮。大唐盛世已去,国力衰竭,开始了150年的内乱。直至唐朝后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于失控的北方人口大迁移,无法掌握户籍资料,大片的土地又出现荒废,使“均田制”的基础管理遭到破坏,府兵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改而实行“募兵制”。
朱元璋起兵创建王朝的过程中,召募是其军队的主要来源。明洪武时期,天下已定。可是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便不再采用召募的方法凑集军队了。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
其实,卫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组织,卫所军户是世居一地的,并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由于当时军户的主要义务是壮劳力出丁当兵,其家庭生活负担沉重,为保障生活,稳定军心,故政府多分给房屋、田地,有固定的口粮,并免除户丁徭役。而且正丁服役于卫所,必须携带家属,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因此,军户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战争时期,则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
卫所制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军士及官属军籍。每一卫所的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编制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但权力分散,兵将分离。明初,总兵、副总兵官均由公侯伯都督任职,参将、游击、把总等官由勋戚都督等担任,天顺开始总兵官皆由五军都督府官列衔领任。但景泰以后,兵部权力上升,兵部尚书总督军务,夺五府之权,五府官变动虚衔。明朝有九卫十八所
鳌山卫分辖雄崖所、浮山所,隶莱州府。
鳌山卫,山东半岛海防要地。位于崂山湾北,西南距青岛35千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来此建筑卫城,并以附近的鳌山命名,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2.5公里,高11.6米,厚6米,外有护城河,深5米,宽8.3米。城门有四:东为“镇海”,南曰“安远”,西称“迎恩”,北名“维山”。当时,海潮抵达东门,可以停泊船只,便于攻防。城中建筑方正对称,街道形如棋盘,四门洞达。城内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文庙、武庙、天齐庙等建筑。城西筑有演武厅,设厅堂、点将台等。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鳌山卫,其地并入即墨县,卫城逐渐颓塌。如今城垣已全部拆除,仅存遗址。

浮山所,位于青岛市南区,全称为浮山备御千户所,始设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鳌山卫建置后,成为该卫统辖的两个千户所之一,所城筑于建文四年(1402年),与雄崖所同时修成。所城周三里、高二丈五尺,为土夯城墙,有三座城门,所城内置衙署、仓廒、庙宇等。浮山所设千户一员(正五品)、副千户一员(从五品)、百户一员(正六品),有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共2000余人,辖有4个军寨、18个墩堡(湛山、沧口、麦岛、错埠岭、双山、塔山、翁窑、转山头、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孤山、红石),另有军屯9处,土地870余顷,是当时青岛地区的边防重镇。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浮山所,其地并入即墨县,改设巡检防守,清代胶州水师营亦在浮山所分防设汛,是青岛发展以前的一所重镇,据清同治十一年统计,浮山所屯计有159户、684人。

雄崖所位于即墨市丰城镇北约7公里,以其东北隅白马岛上的一处雄伟断崖而得名。其地东瞰大海,西扼群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所于此。雄崖所是我市著名的历史遗址九卫十八所中保护较完好的之一,是明、清两代抵抗倭寇的海防军事城堡,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灵山卫分辖夏河寨所、王徐寨所,
灵山卫,位于胶南市东部,明洪武五年(1372年)魏国公徐达调指挥佥事朱兴筑土城,以备倭”。永乐二年(1405年)和弘治年间又两次扩建,外包以砖,四门加楼,街为十字,均齐方正,形若棋盘,“灵山,在卫城南海中……”卫以山得名。


威海卫分辖金山所、奇山所,隶登州府;
威海卫,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清朝雍正年间撤卫,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奇山所,位于烟台芝罘渔寮村,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建


成山卫分辖寻山所、百尺崖所,
成山卫,位于胶东半岛东,明朝洪武年间(公元 1398 年),魏国公徐辉祖在此设卫戍边,取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河东总督王士俊奉命整顿封疆,决议裁卫。王士俊疏称:“文登幅员已极辽阔,今再加威海、靖海、成山三卫地粮军户,其地周环800余里,殊难管辖,而成山卫又是未便听其孤悬海滨,且成山地方为海洋东面险要之区,则成山卫自应改设一县,以资弹压。”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廷议认准,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荣成县志》道光本·艺文)。裁卫设县始告完成,改成山卫为荣成县。 1944 年荣成县迁址崖头,人们习惯上把成山卫称为"老荣成"。

寻山所,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寻山街道西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防倭寇侵扰,在寻山之南设所,名寻山备御所,周长1100米,高7米,宽7米,设3个门。寻山备御所隶属成山卫,设千户3人,百户10人,所镇抚1人,兵132人,下辖15座墩、堡。黄、樊、张、席等姓指挥官在此镇守,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定居成村,故以所命名寻山所,今所城已成遗址。清朝雍正年间撤消寻山所

百尺崖所,位于威海城区东南威海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威海卫后,直辖左、前、后3个千户所。百尺所为百尺崖后所,并修筑所城。光绪年间,在村西北海岸,修赵北嘴炮台,炮台北边有百尺石崖,村名更为百尺崖所。英国强租威海卫后,村中谢姓居多,更名为谢家所。1945年,改名为百尺所村。


靖海卫分辖宁津所,
靖海卫,位于威海荣成西南,北齐时形成居民聚落,地名窑湾,宋时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靖海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成村,村以卫名。传说靖海卫为凤凰的化身,是块宝地。凤凰头向东北,尾向西南。头处有仓房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凤凰就食此间香火。仓房庙不远处有城隍庙,庙里常传出钟声,据说是凤凰在鸣叫。


镇海卫,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兴筑以备倭,它比漳浦赵家堡还早180余年,其规模也比赵家堡大一倍多。据《海澄县志》载:其周长873丈,城脊宽1丈3尺,高2丈2尺,有女墙1660个,窝铺20个,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门和水门,门各有楼。登高府视,城下陡绝,以海为壕。城墙历经战火,岁久倾圯。隆庆三年(1569年)明总兵张元勋等先后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对沿海实行迁界政策,卫城在界外,遂废。康熙二直年(1681年)再修。现在的卫城遗址,便是当时重修的故垒。四个城门岿然矗立。南门和水门较为完好,尚有石墙数丈。南门建有两重城门,人城门两侧筑一半月形城墙,俗称月眉城(简称月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消镇海卫,划归海澄县管辖


安东卫分辖东海所,隶青州府;
安东卫,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奉命于沿海筑城防倭寇(日本海盗),始设安东卫,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附设二十八墩(烽火台),十八店、十七铺,其辖域北起梅园、南至荻水、西至汾河(绣针河),东至海,其城池、民社、学校、钱粮与州县同。1742年(清乾隆七年),撤安东卫并入日照县,置安东卫巡检司,属青州营、至民国初,设立巡防营,后归日照县南乡。


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
大嵩卫是中国北方海防重镇,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南部海滨,是明代中国沿海创建的九卫十八所之一。清朝雍正年间撤卫,清代更名为海阳城,与威海卫规格同等。1860年5月法国炮舰在大嵩卫外城逡回,试图攻城。1960年8月台湾军队从大嵩卫外海强行登陆,被击溃俘虏。
海阳所,位于乳山,明置大嵩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阳县,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


平山卫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志》云:城中有二阜,谓之平山,明初建卫于此,因名。今亦置平山卫。

明朝时期,九卫十八所只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的一部分,在龙凤年间(元朝至正十五年韩林儿在亳州称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改为龙凤元年),也是卫所的统称,其实在不光有九卫十八所,还有
昌国卫原是明朝卫所制军队名号,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于舟山。洪武二十年(1387年)从舟山迁入象山天门山(即今东门乡),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从天门山迁入后门山(今昌国乡),当即由卫指挥武胜万钟二人领导建城。城高二丈三尺,宽一丈余,周长七里,城上矮堞一九一四座,警铺七十二位,敌楼三十六处,濠沟一百二十六丈,水门二处,城门三处(见明朝嘉靖象山县志)卫城建成后,建城部队在此间落脚生根。久而久之,此间原地名后门山却无形消失,以昌国卫为地名,直到如今。
天津卫,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武昌卫:洪武二十二年末(1390)置武昌卫于武昌府。
武昌右千户所:[明初置武昌守御右千户所,后废。

武昌左卫:洪武八年(1375)置武昌左卫于武昌府,十五年(1382)更名武昌中卫,十九年(1386)复更名武昌左卫。

茶陵卫:龙凤十年(1364)置茶陵卫于茶陵州。
1.郴州千户所:洪武元年(1368)置郴州守御千户所于郴州府(后为郴州)。
2.桂阳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置平阳守御千户所于桂阳府(后为桂阳州),十四年(1381)更名桂阳守御千户所。
广安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广安守御千户所于桂阳县。
3.宁溪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宁溪守御千户所于蓝山县。
4.宜章千户所:成化七年(1471)置宜章守御千户所于宜章县。

衡州卫:龙凤十一年(1365)置衡州卫于衡州府。
常宁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常宁守镇中千户所于常宁州(后为常宁县)。

长沙卫:洪武三十五年(1402)置长沙卫于长沙府

常德卫:龙凤十二年(1366)置常德卫于常德府。

永定卫:洪武年间置于慈利县西南,二十三年(1390)徙治永顺宣慰司茅岸坪。
大庸千户所:洪武九年(1376)置大庸卫于永定卫西南,三十一年(1398)降为大庸守御千户所。

九溪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九溪卫于慈利县西偏北。
1.添平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置添平守御千户所于慈利县西北,属常德卫,后改属九溪卫。
2.安福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安福守御千户所于慈利县西,属永定卫,后改属九溪卫。
3.麻寮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置麻寮守御千户所于慈利县西偏北,属常德卫,后改属九溪卫

辰州卫:吴王(朱元璋未建明朝以前号称吴王)元年(1367)置辰州卫于辰州府。
镇溪军民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镇溪军民千户所于卢溪县西。

沅州卫:洪武元年(1368)置沅州卫于沅州府(后为沅州)。

黄州卫:洪武元年(1368)置黄州卫于黄州府,三年(1370)降为黄州守御千户所,十二年(1379)复升为黄州卫。

蕲州卫:洪武十二年(1379)置蕲州卫于蕲州。

永州卫:洪武元年(1368)置永州卫于永州府。

宁远卫:洪武元年(1368)置道州守御千户所于道州府(后为道州),二十八年(1395)升置宁远卫。
1.宁远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宁远守御千户所于宁远县。
2.江华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江华守镇右千户所于江华县。
3.楷杷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楷杷守御千户所于永明县东南。
4.桃川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桃川守御千户所于永明县西南。
5.锦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锦田守镇前千户所于江华县东南。

靖州卫:洪武三年(1370)置靖州卫于靖州府(后为靖州)。
武冈千户所:洪武五年(1372)置武冈守御千户所于武冈府(后为武冈州)。

宝庆卫:洪武五年(1372)置宝庆卫于宝庆府。

岳州卫:洪武四年(1371)置岳州卫于岳州府。

五开卫(在贵州):洪武十八年(1383)置五开卫于思州宣慰司南(后为黎平府)。
1.平茶千户所(在贵州):洪武十九年(1386)置平茶守御千户所于五开卫东北。
2.黎平千户所(在贵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黎平守御千户所于五开卫西南。
3.中潮千户所(在贵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中潮守御千户所于洪舟泊里蛮夷长官司西偏北。
4.新化亮寨千户所(在贵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于新化蛮夷长官司东。
5.新化屯千户所(在贵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新化屯守御千户所于新化蛮夷长官司西南。
6.龙里千户所(在贵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龙里守御千户所于龙里蛮夷长官司。
7.平茶屯千户所(在贵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平茶屯守御千户所于五开卫东北。

镇远卫(在贵州):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镇远卫于贵州镇远府西南。

平溪卫(在贵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平溪卫于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东偏北平溪关。

偏桥卫(在贵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偏桥卫于镇远府西偏桥。

清浪卫(在贵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清浪卫于镇远府东偏北清浪关。

铜鼓卫(在贵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铜鼓守御千户所于湖耳蛮夷长官司西南,属五开卫;三十年(1397)升置铜鼓卫,建文元年(1399)废,永乐三年(1405)复置铜鼓卫。

施州卫:元为施州属夔州路。洪武四年(1371)省入建始县,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三年(1390)废。
大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大田所于散毛宣抚司大水田。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1-3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1-30 23:53 编辑

“昌国卫原是明朝卫所制军队名号,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于舟山”,细考历史后发现是个错误
首先不是什么""名号",而是建制。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1-3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1-30 23:54 编辑

现在很多地方都这么写,“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 信国公汤和在浙设卫所、筑59城防倭。立定海卫。同年筑龙山、郭巨等所,在澥浦筑管界巡检司城,竹山海口筑甬东巡检司城。废昌国县,并入定海县。徙民入陆地。 ” 其实是模糊不清。事实是,昌国县并入定海县也是不对的,昌国县的地盘这时候成为化外之地,朝廷放弃了。而“昌国县”建制,不是去了定海县。而是废除先,改设昌国守御千户所,再改昌国卫,而昌国卫没有去定海县(镇海),而是去了现在的象山县,先东门岛,后再迁到现在的昌国。(注:1992年以前先后叫“昌国人民公社、昌国乡、昌国镇”,现在并给了石浦镇。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10-12-18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寧波、臺州、黃岩沿海而下,內有佛頭、桃渚、崧門、楚門,外有茶盤、牛頭、積榖、鱟殼、石塘、枝山、大鹿、小鹿,在在皆賊艘出沒經由之區;南接樂清、溫州、瑞安、金鄉、蒲門;此溫屬之內海。樂清東峙玉環,外有三盤、鳳凰、北屺,南屺而至北關以及閩海接界之南關;實溫、臺內外海逕寄泊樵汲之區,不可忽也。

       佛頭、桃渚在三门湾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4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