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七夕里的乞巧(转帖)

[复制链接]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0-8-1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夕里的乞巧



  人们知道“七夕”,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但知道“乞巧”的就不多了。
  “乞巧”在民俗里是乞求心灵手巧的意思。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主要是汉文化中织女、牵牛和河汉这三种天象。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皆要在清宫夜宴,让宫女们各自乞巧,于是这一习俗在民间也逐渐流传开来,代代延续。
  到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并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市”的热闹景象。
  在我国民间,“七夕”也历来是很被人们所重视的。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炒花生、炒蚕豆、打秋枣,以庆贺牛郎、织女的相会,年轻女子们则都会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在古代里,女孩的女红非常重要,通常要学会缝衣、织布、纺纱、女红等手艺,否则是嫁不出去的,能有一副好手艺的女孩在古代是不愁嫁的。
  一般的百姓家庭,为了求得一副好手艺,很多的女孩从三四岁开始,就必须开始学习女红,到稍大一些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针线活了。
  小时候,见过一些“七夕”里“乞巧”的景象,那时人们(主要的女人)都喜欢绣枕套、鞋垫、和床套等,到了七夕的夜晚,女人们都聚集在月光下,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副针线,一边吃着秋枣,一边相互交流、学习,看谁个的女红做得好,那种场景,至今想来还有回味。
  现在,女红已经不多见了,也没见几个女人会拿针线。“七夕”里的“乞巧”,大概也早差不多从民俗里消失了,只是这“七夕节”还在,不过已经演变成为了所谓的“情人节”,已经远远没有了“七夕”的味道。
tange 发表于 2010-8-16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偶尔就缝个纽扣,用到针线的不多了,连小时学的打毛衣手艺,也荒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0 14: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