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渔区习俗
象山半岛,三面环海,沿海村落大多半农半渔,其中石浦、东门、爵溪等地,面对滔滔东海,是著名渔区。
农业以地为生,渔业以海为生。俗话说,“在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是,在过去这海都不是好吃的。地里的庄稼、静静地耽在土地上,等着你去收割。鱼可是活的,捕多捕少、捕到捕不到,没有定数。况且,弄不好还生命之虞。所以,渔业在没有机械化、科学化之前,渔民既爱海、又怕海。海会给他们财富,也会夺去他们财富,甚至会夺去他们的生命。一上船就身不由已。所谓“三尺棺材里,三尺棺材外”,就凭运气了。因此,他们只有祈求菩萨,保佑他们多捕鱼,保佑他们生命安全。
基于这种生产条件和心理因素,长期以来,形成渔区特有的风俗习惯。
造船,比造房屋还要郑重其事,要择吉目开工。其时,亲朋送礼,礼物有酒肉、馒头等。上平底板时颇为隆重,放鞭炮,分馒头。
造船竣工前最后一道工序是钉船眼。船头有两个眼白珠鸟的眼睛,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是全身的灵性所在,大有讲究。乌珠不能朝天、要朝下,可看到海底的鱼。两只船眼内各藏两只银角子,表示眼中有财。钉船眼规定用三枚钉子。先钉好左右上角两枚,第三枚先确定位置,但暂不钉上。钉上这一枚犹如造屋上梁,要择吉日良辰。这要由菩萨来拣。某日某时一到,船工即把穿着红布不条的最后一枚铁钉,一锤敲进去,就大吉大利,船也活了。
渔船下水前,要精心打扮一番。船头涂上红、黑、白三色,上书“天上圣母娘娘”再用红黄蓝白黑五色彩布披挂起来。前后上下都有船对。船头书“虎口出银牙”;桅杆项书“大将军八面威风”;船舵书“万军主帅”;船尾书“顺风相送”或“顺风得利”。
拣个吉日良辰,在一片锣鼓、鞭炮声中,渔船装扮一新,旌旗飞舞,带着渔民的希望,八面威风地下水了。接着是装网(即把渔网装上船),一顶大网由120多爿网拼合而成,好长好长。若上新网,要由孕妇来拼头网(即第一、二两爿间的拼合),表示“会生”会发,讨个吉利。装网时,网上要插满鲜花(多数为月季花)。此时,妇女路过不可跨网,谓不干净;小孩子不可往网底站,谓鱼要从网底钻出溜走。
出海,择日逢双不逢单,一般在农历三月廿二出海打头水。出海前,先上香拜菩萨。船老大向菩萨许愿,祈求“给我第一对”(产量最高纪录),并许以请戏班做戏来还愿。然后,请菩萨下船,渔民要沐浴换新衣,手捧佛袋(约三寸见方的黄布袋,上书“天上圣母娘娘”,内装有香料)边走边敲锣。锣声规定十三下。佛袋到船上,就把它钉在船舱内,然后,摆开酒筵,宴请亲戚朋友。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渔民是禁止妇女上船的,可是他们供在船上的保护神都是女性的。石浦和东门供的是天女妃宫娘娘,爵溪供的是赵五娘娘。这大概在险峻的海上生活中,希望能感受到母爱的温馨吧! 海上捕鱼临下网前,先用黄糖水洒遍全船,也在渔民身上洒,以示干净。用盐掺米洒在网上和海面上,还烧金箔,意为给鬼邪们点儿好处,别来打搅。若生产不顺利,就用稻草把点燃,在船的四周挥舞一番,口中念着咒语,以驱赶晦气。遇着狂风恶浪,则向大海抛木柴,同时跪求菩萨保佑,并许以大经。
黄鱼柯上,第一条黄鱼要供船上菩萨。供毕,老大吃鱼头,其余众人分吃。如有发现磁鱼,立即把其头斩掉,谓磁鱼是不祥之物。渔民对黄鱼甚为敬重,除捕鱼前要用糖水洒船、洒身以净器,净身外,亦不可用大簸箕等物装鱼,也不可用脚踢黄鱼。
鱼讯期分起水、头水、二水、三水共四水。一水为期半个月。三水打好就“谢洋”,意为感谢海洋的赐予。黄金丰收要做戏,称“渔戏”。整个渔讯期捕鱼量最多的老大,称“红老大”享有很高威望,由他出钱请戏班做戏。 一连几天,渔村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全船有的五六人,有的十一人不等。爵溪多为十一人,老大一人,副老大二三人,称“多人”或“看船”。弟兄五六人,伙计二三个。都有分 工,各负其责。老大为总指挥,享受专权,讲话独句,说一不二。平时中 有争执,打鱼时对老大则惟命是从,绝不违拗。副老大在船舱底俯着负责贴耳听“鱼口”(鱼群的叫声)。鱼口有好有坏,发现好鱼口,急喊:“鱼 叫!”老大听了断然下令:“下网!”弟兄们立即把网抛入海中。伙计干做 饭、打扫等杂活,并为老大做盛饭、洗衣服等服务性工作,船上淡水由副老大负责肩挑上船。
下海前,渔民要吃天圆、桃、枣等补品,以增强体质,同时不能跟妻子行房,以免体质受损。
船上吃饭有固定位置,不能随意乱坐,伙计坐在灶边,专为老大盛饭。小菜是鱼羹,连锅放在正中,各人只吃自己一边,不可吃旁人一边。如自己一边不够吃,老大会把自己一边的鱼用筷挪到你一边。如有意或不慎吃着了别人一边,就会发生争吵。
渔船上有种种禁忌。渔船最怕翻船,抲鱼最怕没有。所以说话行为忌“倒”、“翻”、“没有”等含义。要用到这些词就得用别词来替代。如“倒掉”叫“卖掉",“翻个面”叫“转人堂”,“没有”叫“满发”。比如伙计发现没米了,就不能喊:“老大,米没有了。”而要说:“米满发了”。睡姿可仰、但不可俯。俯有“翻”的含义,碗也不可翻转放。吃鱼自上而下吃光,当上半部吃光时,不可把鱼翻个身。而是把鱼骨取掉再吃下半部。筷子不可搁在碗上,它有“搁浅”的意思,拿起筷子,发觉长短不齐,不可在船板上蹬,只能用手抵平。这一蹬,鱼会有“蹬漏”的意思。
坐在船甲板上,不可把腿垂,悬空吊着,也不可搁二郎腿。不可在船头小便,大便在船尾,小便也可在船桅后的两侧,但不可在船桅前的两侧。出海前,船上之物只准进、不准出。进为得利,出则失利,非常讲究。比如群船在海滩,等候潮涨出海,晚上是黑压压一片,虽有点点灯光,也难辨自家之船。渔民上船,带着被铺或猪头之类食物,先往船上一抛,然后爬上船舷。有的认错了船,把东西抛到别的船上去了,这时按只进不出的规矩,对方是不归还的。是食物,则折价给钱,是被铺等物件,则对不起,待下水返航后再归还。
在海洋上作业时,船与船之间借东西称“拔红头”犹如陆地上的“拔风水”,是不吉利的,一般不肯借。如中途缺米、缺油非借不可的,则要先以柴送给对方,人家才肯借。这是规矩,不是小气。
渔村的婚丧习俗跟农村一样,但有两种情况是农村没有的:
一是结婚吉日已到,而新郎还在海上,不能及时赶回。这样,就由其妹代作新郎、拜堂、洞房、一切礼仪如常。
二是渔民在海上遇难,家属请来和尚,念伴在沙滩上念经招魂。这时,用整株毛竹插在沙滩上,亲人一边嚎淘大哭,一边摇动毛竹。旁边陪着两人,一问一答。问:“来了吗?”答:“来了!”如此反复呼喊,直到毛竹因多次摇晃而折断、垂下(事先在毛竹头斩一刀,使它将断未断,否则,是永远也摇不断的),众人就喊:“回来了!回来了!"。此情此景,令人酸鼻。
现在,出海渔船有着现代的装备,不但可以征服海洋,还可以驾驭天气,出海不再视咒畏途。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在变化,许多旧习俗也随之而成力历史掌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