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之后,龙应台再次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目送》(台湾时报文化2008年7月)。74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文字深邃、忧伤、美丽。
只是看了一篇《目送》就让人有种豁然开朗之感,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非常舒缓和平淡的文笔,叙述了“我”和儿子,父亲与“我”。作为女儿,作为母亲,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体味到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独有感受,把我们想说而未必说得出的,轻轻松松地一言道尽。
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孩子,原因可能很令人费解。第一次看到她们俩是岁末冬日的晚上,隔着玻璃窗,心里除了涌起一阵兴奋,还有一点难过。也许很多人不理解怎么会有难过,我是觉得,我把她们俩带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并非如此完美,自己一路走来虽然经历了许多美好,但也经历了很多坎坷和失意,这一切她们也必定要去经历,而生为把她们带来这个世界的人,是多么不愿意看到,但是也终将看到。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奇怪,但我一直都有。我希望她们一切顺利,永远快乐,永远幸福,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生而为父,自己经历过了,回头看,不论是怎样的坎坷和失意都已过去了,但对她们而言一切都在前方。
但她们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们终将要面对,而且,有一天她们真的会用背影告诉我:不必追。是的,不必追。但生为父母,有几个能够站立在小路这一端,去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元旦,坐地铁,拥挤的车厢,上来一家三口,父母年岁不小了,穿着上看起来,经济条件也很有限,孩子大概六七岁吧,看上去有些傻傻。母亲手拿气球和糖葫芦,拼命护着自己的孩子,想让孩子不被挤到,替她找到一块最安稳的地方。过了几站,有了空座,母亲连忙让孩子过来坐,孩子说了句:我要坐你身上。这一刻觉得什么是父母子女的亲情。对母亲来讲,那一刻就叫做幸福。
我们也是这样被我们的父母呵护着长大的,我们把这份爱再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但是,我们也常常用我们的背影告诉我们的父母:不必追。父母能否对我们的一生负责,而我们又能否对自己的子女一生负责,需不需要负责?我想答案就是到了某一天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父母说:不必追。而那一刻父母应该感到的是幸福,而不是难过和不舍,因为,她们终将长大,而且已经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