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历史名人——诗僧梵琦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7-1-23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红楼废墟
元末明初,有两位象山人特别值得一提。一位是元曲大家汤式;另一位是绝代高僧梵琦。汤式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400年前后在世;梵琦生卒年为公元1296年至1370年;由此估计梵琦圆寂之时,汤式偿年少。他们至少有三大共同点:其一,他们同为象山老乡;其二,他们同处乱世;其三,他们都自少离家,最后魂留他乡。然而他们各自走过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一个在世俗的滚滚红尘中吟唱着生命的苦难和美丽;一个在梵界的清寂净土里探求着人生的智慧和理想。

梵琦,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耀,晚号西斋老人。他九岁就出家学佛,受经名师,穷通佛学,至“学行超迈,宗教俱通”。《象山县志》记载:五十年间,六坐道场,宣扬禅宗,被尊为明朝第一流宗师。梵琦不仅是个佛学造诣精深博大的高僧,还是功力深厚的书法家和成就卓著的诗僧。他的书法曾受教于大书法家赵孟頫,并被元英宗召到京都用金字书写《大藏经》。作为诗僧,梵琦曾撰净土诗百余首,著有《楚石梵琦语录》、《净土诗》、《西斋集》。后人评其诗“僧中龙象,笔有慧刃”。\r

最近,笔者有幸在一本《历代高僧诗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读到了梵琦的八首诗。通读这八首诗,发现梵琦不仅是一个彻悟禅机的得道高僧,同时还是一个亲近自然、祈愿和平、心系故土的血肉之躯。

“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青山倒影水连廓,白藕作花香满湖。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一首《晓过西湖》显示了梵琦高超的诗歌写作功力。诗歌反映了作者在拂晓泛舟西湖所见的清朗美景,呈现出生命澄明幽远的喜悦之情。特别是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却直达题诣,形成了首尾呼应,气脉相连的浓郁诗意,令人回味无穷。“旷野多遗骨,前朝数用兵。烽连都护府,栅绕可敦城。象胆随时转,驼蹄入夜明。却因班定远,牵动故乡情。”而这首《漠北怀古》则通过对前朝战场的深入描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从而表达了作者祈愿边邻和睦相处,永谱和平之曲的理想。“啼来啼去一声声,却笑离人不解听。何处故乡归未得,白云空锁乱青山。”《闻子规》是一首怀乡诗,作者自少背井离乡,虽说已入得“空门”,但他同样具有人类情感中的那种至纯至真的故乡情结。杜鹃声声,游子怀乡,但归乡之路只在一片青山白云之间,惆怅之情,无以言表。

《悟道偈》和《无题》是梵琦的两首真正意义上的禅诗(偈颂)。前者是禅宗史上一道著名的偈颂,“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扎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燃烧的火炉中拾雪,六月的黄河里结冰,这看似违反常理的语境表现,实则是梵琦开启心智、接榫无碍,透过表象掌握事物本质的智慧实践。此偈一出,其导师元叟端禅师见后大喜,说:“且喜汝大事了毕”,梵琦始在佛禅界真正登堂入室。“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这首《无题》则是梵琦的绝笔偈,简短明了,直达禅境,预示着一种涅槃,一种开始。明洪武三年(1370)七月二十六日,75岁的老和尚梵琦写完这最后一道偈颂便溘然圆寂。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10-6-1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天渔歌 于 2010-6-10 10:57 编辑

梵琦(1296—1370)曾参加蒋山法会,为太祖所礼重,著有《北游集》、《凤山集》、《西斋集》及《六会语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02: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