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潮候图
■黄世鼎
上世纪的吴航街道居民,记忆犹新,在河阳道头(吴航道头,俗称河下街码头)和福州台江码头张贴长乐往返福州的轮渡(车船)时刻表(传统称为潮候图)两者遥相呼应。时刻表直到1972年。由于乌龙江大桥建成,“天堑变通途”,时刻表才销声匿迹。
这一幅潮候图(时间表)是明弘治癸亥(1503年)创立的,在漫长年岁月中,一直是长乐往返省城福州水运交通的指南。潮候图的创立者是明弘治年间、长乐知县王涣。王涣,浙江象山人,弘治进士。得中进士后,被任命为长乐邑令。他一来长乐就施行“善政以活我民”。他的政绩家喻户晓,深得民心。
由于县城吴航地域三向靠山,一向临江,通往省城福州,惟有水路。由河下道头轮渡(车船)起航,要经过漫长狭窄的水道,从琴江村旁洞口嘴进入闽江,然后经过营前道头、马江道头、鳖头、魁岐到达台江码头。几十公里水道,要三个半小时。如果是撑篙划桨的帆船,费时更多。由于闽江及其支流受潮汐影响,江水有起落,给航运带来不便。再加上有人夜间行船,更是危难重重:“舟工率夜乘潮以往,昼则事事,夜复乘潮而归,自昔及今皆如此。由是遭盗劫者,岁不上五六见,遇飓风而覆,溺者往往有之”。就在王涣任期内,壬戌(1502年)冬天,船工16人被贼杀死。癸亥(1503年)正月,大风覆舟,死亡一百多人。岁时“群尸蔽江,见者寒胆”。王涣说:“吾为民父母,不能善政以庇我民。民之遇害由我害之也,民之遭溺由我溺之也!”此话震古烁今。他召集舟工会议,严禁夜航,以防不测,还观察闽江潮汛,测算潮汐,创立潮候图,张刻在道头处,防患于未然。他的举措,立竿见影,整顿长乐至福州的水道,乘船有时刻为准,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为了牢记王涣的政绩和永竖潮候图。吴航父老乡亲十几人,前往闽县,要求光禄寺少卿王鼎撰文记叙县令王涣政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