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9日 18:39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60年代末,中国经过了动荡的十年,风雨过后,新的历史时期来临,冷静下来的青年人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上海,刚刚走出校门的郑奇宝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60年代末,中国经过了动荡的十年,风雨过后,新的历史时期来临,冷静下来的青年人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上海,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郑奇宝:那时候生活都很单调,人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大家很多思索。
记者:是指什么呢?
郑奇宝:我个人的想法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
郑奇宝,80年代曾以科技发明闻名全国。文革过后,他刚刚从一所技校毕业。他的人生转变是从电报设备生产车间的一个工人开始的 。
郑奇宝:那时候就是做一个小工。
记者:那你对那种现状自己怎么看当时?
郑奇宝:去了以后我就对这个工作挺感兴趣,我不安心做装配工,自己就深入进去,跟工程师们去讨论,设计上有什么问题。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安心?
郑奇宝:我就是感觉就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这种求知欲。
1977年,国家恢复实行高考,中止了10年正常读书生活的青年人,终于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对于渴望读书的郑奇宝来说,无疑是一个夙愿得偿的良机。已经参加工作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函授的大学课程。
郑奇宝:那时候我们年龄差别是很大的,有我们那个时候很年轻的,也有岁数很大的,去读书的人大家都很努力。就是很简单,我就想学知识,增加自己的才干吧,能学到一些这样的本领。
郑奇宝一边上函授课程,一边把视线转向改进生产设备上。
郑奇宝:那个时候都非常非常落后,我们那个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0、30年代的状况,我感觉中国人很是一种侮辱。
记者:你想改变它?
郑奇宝:对。那时候年纪轻,胆子都很大,有什么不好做,什么都能做。
记者:但是当时您就是一个技校的毕业生。
郑奇宝:对。很多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去学。
记者:会想到,比如说我把这个发明搞出来,它可能更多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一种实现?
郑奇宝:没有,那个时候社会上的诱惑和利益的激励机制都很少,从我的角度,就这么简单。就是说中国这么落后,中国人可以干一件事,而且技术工作我也很感兴趣,我想把这个工作去做好。
自动发报机在80年代初还是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苦于钻研的郑奇宝承担了这一在当时看来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
郑奇宝:我们做开发的时候技术太落后了,最早的,我记得很清楚,一个IBM的计算机,那是当做一个宝贝,买来的时候,厂长亲自督阵、开箱,开出来,然后去用每一条指令都是靠ABCD12345这样打进去,那个时候整个容量就只有两K,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这样把一个很复杂的自动发报机的程序,一个系统调试出来,这个现在想象是不可思议的事。
一连几个月的时间,郑奇宝他度过了他科技攻关中最难熬的时期。
郑奇宝:哎呀,那个时候是我一生当中印象最深的时刻。我跟你讲,我读两个大学,我父亲是癌症,而且是晚期,我母亲也生病,我就家里面一个人,就在医院里面,空下来就这么写程序,写完以后回来再调试,所以那个人完全是处于,怎么说呢,无法形容的紧张的这种状态。
几个月过后,郑奇宝程控发报机的研制终于获得成功。
郑奇宝:把它那个调通以后做出来,按照我的想法能实现了,那是晚上还是11、12点钟的时候,我记得,夜深人静,车间里没人,我做完以后,好高兴。就是一种成就感。
记者:这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下一个发明?
郑奇宝:对 。后来我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程控发报机”参加了当年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并一举获得一等奖。而此后的时间内,郑奇宝又先后做出了20多项发明,30岁时,它就成为了上海最年轻的工程师。在那个知识被重新尊重的年代,青年人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激情和才干。
郑奇宝:那个时代的年纪轻的人,大家很讲理想,追求,抱负。
记者:你个人也置身其中,你觉得这种社会基础是什么呢?
郑奇宝:那个时候就是想你对崇高的某一个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甚至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每个人他有那种献身的精神。
责编:翟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