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现在的县城之东,青山翠滴、金沙相伴的滨海处,有一座玲珑的小山。历史上山下有一条与海相连的沙溪,沙溪东边有一个青草萋萋的低矮山坡。当撩开山坡上层层尘封的岁月,展现眼前的便是熠熠生辉的塔山文化遗址。
1988年开始,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县城周边红庙山、塔山、姚家山及溪口的庙山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留下的一个个历史的踪迹。这历史遗产像是一幅幅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先人生活的存照,已在默默无声中渡过了无数个春秋!
1990年、1993年,考古队员们两次翻开了塔山南麓——塔山遗址商的古墓地。遗址面积近15000平方米的无字地书,发掘6000平方米,昔日面貌初露端倪。0.8——2.3米厚的文化层,叠压着新石器时代下层、中层、上层与商周四个时期。
回望历史的画面,墓地始建时是一处向阳濒海的山坡地。挖掘的40座长方形竖土坑穴墓,均有较完整的成人骨架。墓葬的布局、葬式、随葬品组合、头向等规律,墓葬的分组得以一目了然,丧葬风俗明白可见。显示出很强得地域文化特征。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在这里相持与交融,形成了一支独立得考古学文化。她,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一个时空隧道,让我们看到,宁绍地区新石器时代地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塔山,这弹丸之地浓缩着三千多年时段中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新石器时代中层、上层文化层中出土较多的犁、“耘田器”等农业工具,证实农耕已达到一个新水平。至商周时期,遗址面貌继续保持自己的地域特征。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随葬品,表明他们敞开着胸怀汲取了菘泽、良渚等外部文化,使地处海一隅的文化与外部文化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融合。当时的人们创造了由红烧土墙、碎陶片撒铺地面、用石砌保护坡地基的建筑物,并逐渐具备砌石墙、挖基槽的技能。
凝视着墓地出土的生活、劳作用品,精致程度令人叫绝!以石打磨的石奔、凿,造型合理;用玉雕琢的玫光可鉴人;造型别致的豆、釜、钵、盘、罐、鼎、壶等陶器既有其独到之处,又与先期的华夏一脉相承。早在六千年以前,栖息在大海边的先民便具有如此精湛的工艺水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谁能想到这是史前的陶器工艺?繁多的种类、规整的造型、坚固的质地、精美的纹饰。各种蚶壳的自然纹饰恰到好处地拍印在陶器的表面。大海温柔的波纹跃然余器皿表层,抽象的鱼纹及海洋形态成为创作对象,构出一帧帧千姿百态的画面,昭示出人对自然美的认识从感性开始走向了理性。滨海的先人与大海的情感在有意无意间的一刻一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读着不同年代的出土层面,映入脑海的是一脉历史发展的历程——石器的数量与种类逐渐增加,制作更为纯熟。望着一枚枚石簇,在眼前浮现出先人曾将石簇绑在箭杆上用来渔猎的镜头;摸着一把把石石奔、石凿,不禁让人想到先人挥石奔舞凿的劳作场景。商周石器的层面出现了石坠器,不难推测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原是的网具进行近岸海洋作业的技术!
国家文物局专家评价塔山遗址“对研究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乃至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塔山人开创了这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