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炳璋,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丹城横十字巷人,清乾隆“庚午科”(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举人,“甲戌科”(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进士,曾被“选授”四川石泉知县,并以政绩“奉檄”署理江油县事。一生著述宏富,是乾隆朝著名经史学家,所著《诗序广义》、《读左补义》二书入选《四库全书》。还曾主持纂修乾隆《象山县志》,且于乡邦历史掌故多有考据、吟咏。
姜炳璋先生之生卒年,史志典籍历无记载,只言其“终年七十八”或“年七十八卒”。1988年出版的新编《象山县志》为其立传,标其生卒年为1736-1813。此一生卒年,后被县内外诸多著述所采信。如:1995年10月出版的新编《宁波市志》、同年11月出版的《宁波古代史纲》、12月出版的《象山历史诗选》等等。
2001年春,我在整理象山历代进士名录时,发觉新编《象山县志》所标姜先生之生卒年有问题,因为若按公元1736年出生推算,姜先生中举之时年仅14岁,中进士之时也只有18岁。这在当年一般不可能。后来,查阅乾隆《象山县志》,发现该志纂修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若按公元1736年出生推算,则姜先生主持纂修该志之时年仅22岁。而该志的“分校”(即校对人员)之一“廩膳生员”姜埭又是姜先生之长子。22岁之人,何来如此年长之子?同时,在该志“主修”象山知县史鸣皋所作《序》中还提及,“进士白岩姜君”曾云:“窃有志于斯十数年矣!”22岁之人,已有志于纂修县志“十数年”,实不可能。由此可见,新编县志所标姜先生之生卒年肯定有误。
作为新编县志的主编,我深感有重新考订姜炳璋生卒年之责任,以免讹误继续流传。但遍查文献史料,一直查不到确切依据,无从下手。
2003年秋,我在解读姜先生《南田行》一诗时,有幸得到了先生后人姜光平编印的《写心集》(共四册)。其中一、二两册,乃是姜炳璋先生《尊行记》原稿的影印本。细而读之,仍未发现先生日记中有直接记述其本人年岁的文字。只在“戊辰之岁(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闰七月十六日”记及:
凡我子弟,知我征书之苦,借书之勤,得书之喜,则亦可见我之生命寄于书矣。虽四十无闻,然志不衰也!
又在“庚午之岁(即先生中举之年)寎月(三月)廿五日”记及:
夜梦得一绝,觉后止记一语,诗云:“春风荡尽春可怜”。盖余年纪将老,不能读书立业,为一代伟人,所以见之梦寐者也。
同年“壮月(八月)六日”则记:
卯刻(凌晨5时至7时),携埭儿(姜埭)赴省(参加乡试)。
同月“廿七日”又记:
以乡试卷送彭老师(考官)。入见,师云:“浙江一省拔贡(即举人),年纪以汝为长,学问文章亦以汝为第一。”
依据这些记述,可以推定姜先生中举之时,年已40开外。但似乎尚难断定他那一年的准确年龄,因为他在乡试前两年(1748)虽有“四十无闻”之谓,但这个“四十”究竟是确数还是约数,尚不得而知。
就在我犹豫不决之际,县政协办公室钱敏欢在2004年5月印行的《象山政协》(第一期)上,发表了《清代经学家姜炳璋研究初述》一文。他在该文“关于姜炳璋的生卒年”一节中,根据《尊行日记》“四十无闻”一语,直截了当地认定姜炳璋在乾隆十三年(1748)已是40岁,并由此推算出姜先生的生年与卒年。我读后,也觉得在未得姜先生生卒年直接证据之前,此一认定,未尝不可。但是,钱文在推算姜先生生卒年时,可能忽略了古人所言所记的年龄均为虚岁这一历史现象,而推算生卒年应以实岁(虚岁减去1岁)为准。姜先生乾隆十三年(1748)自言“四十无闻”,实岁应为39岁。由此推算,他当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而不是康熙四十七年。史志典籍记其“终年七十八”或“年七十八卒”,亦应按实岁77岁推算,姜先生当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而不是公元1787年。由此,姜炳璋的生卒年应更正为1709-1786。这个生年和卒年,均比新编《象山县志》推前27年。
据此,推算姜先生中举之年,虚岁是42岁(实岁41岁);中进士之年,虚岁是46岁(实岁45岁);主持纂修乾隆县志之年,虚岁是50岁(实岁49岁)。因此,无怪乡试考官说他“年纪以汝为长”,也无怪乾隆县志“主修”史鸣皋言其“有志于斯十数年”,更无怪其长子姜埭能任该志之“分校”。
此外,姜炳璋先生还在《尊行日记》中,每年记及“相月(七月)初三日”为其生辰。每逢此日,他必“持斋”(即食素),以报父母养育之恩。据此,经查考陈垣先生所著《二十史朔闰表》,可知姜先生出生之年(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三日,是公元1709年8月9日。因而,2009年8月9日乃是先生诞辰300周年。
(王庆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