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www.54xsr.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象山俗语的隐喻识解

热度 2已有 1799 次阅读2013-11-19 12:12 |个人分类:探索发现|系统分类:随笔

象山俗语的隐喻识解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3年11月19日 09:00

    象山,位于北纬30°地带的中国东部沿海,寄山于海,秦海唐涂宋田,造就一方神奇的土地。穿越时空意象山海,还原沧海桑田的演变,发现象山地貌形状的本来面目:
    象是海中山
    山是海上象

    独特的地域环境,产生丰富多彩而富有哲理的象山俗语,涵盖天文、地理和人事方面。从现象中透析本质,概括和提升为固定的俗语流传。其中的隐喻是一种生动的比喻,源自生活、生产和生态的表达形式,语境的时态贯穿从源域的流态过程,从而揭示相应的本质和功能,诠释现实隐喻和真实映照。认知语境需要激发文化背景、语言特色、情景状态和识别系统的储备信息,才能作出创造性、选择性的最优化关联复合,避免形成脱离特定性的歧义而掩盖真相。针对去雅存俗的象山俗语,选择最具典型的案例剖析,其实质内涵的隐喻识解,可归类为自然和人文。

一、道法自然界智慧

    准确理解隐喻,需要认知语境的支持。例如:“潮七廿三”、“八月十六”和“喝山和水”等,是认识自然的现实反映,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演化。
    潮七廿三。颇为经典,传释半日潮海域特有的潮汛规律。据《象山方言》“搅七廿三”解释为故意干扰、胡搅蛮缠或捣乱、添乱的意思,经检索同解。其实不得要领,只是借口的托词或者说引申意义,难以服人。关键问题出在“搅”的认知,忽视了象山的海缘情结,而且年代久远缺乏相应书载,语音变化难以准确把握,况且故意“搅”浑,即使采取转假或借代的修辞运用,正是防止失传的密码,经过考证“搅”即“潮”的谐音误传。理由是所在海域潮汛规律的概括:大潮为初三、十八;小潮为初(七)八、廿三,顾及“岁差”调整,乱在“七”以“八”兑换。还原“搅七廿三”应为“潮七廿三”,如其本意:渔事择潮,利时作业。鲜明的渔事习俗,无疑是业内密而不宣的议事法则。
    鉴于石浦渔区的谚语:初三潮十八水,初八廿三小水低。与爵溪的谚语:初五、十四、廿三,仙人走过提空篮。故开渔装网就必须要避开这三个日子,提醒警示比较直白毫无隐晦,实属同出一辙。而其深刻内涵,基于敬畏自然的处事选择和生存需要的传承密码。关键词“潮”的讹传变异,或许是故意转移认知疏忽识别,如谐音“绞、搞、搅、燥”等或者以音记字,失去原来创造性概括为约定成俗的隐语行话的真实意义,着重表达和丰富演变、衍生具有鲜明的海洋渔文化特色。
    八月十六。象山传统节日的乡风习俗奇特:元宵十四中秋十六。与传统固定节日前后相差一日,默认规约习以为常,流传的解读、考证众说纷纭,纯属无稽之谈或者附和笑谈。究其原因,实为忌讳十五,因其数神圣,源自《洛书》“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纵横交错的8组3数之和均为15,中格隐含15(数0,5,10),故避而敬之,要择日行事。且八月逢中秋预言月亮的圆缺程度,认定十六月亮最圆,期望团圆满贯,从而流传“中秋八月十五月亮十六圆”的信俗。据天文专家推算中秋月圆农历的概率统计,从1951至2050年的100年中,十五月亮:十五圆39次;十六圆48次;十七圆13次。十六圆概率最大,完全符合象山“十五月亮十六圆”说法的客观事实,体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处事准则。 
    喝山和水。在象山流传甚广,通俗易懂,本来指古代从事掌握堪舆技艺的谋生手段。常用象征手法呼山喝形,相形取胜,丘陵依山水,平原重水势,注重人居环境的和谐,强调形势格局的匹配。象山的县署丹城(龟象呈祥)、石浦古城(海豚拱珠)的规划营造手法,略见一斑。关于对地域地貌的模拟形象,取决于从事者对其认识掌握的知识和认知抽象的意象能力,至于判断其归属的形象与具象洽合程度,当然存在千差万别,是不言而论的,实属言语难表,只能心领神悟。经过历代演变为特指善于能说会道、无所不晓的江湖之辈,与胡说八道同类,明指流传在街坊巷间蛊惑人心的流言蜚语,不足为信。

二、器重人世间文明

    正确解释隐喻,需要逻辑推理的拥有。例如:“倷姆嫪毐”、“泊迹声消”、“伽佛姜毛”、“王直尸解”和“讹格乱经”等,是褒贬人文的真实写照,生态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倷姆嫪毐。意思指你娘(妈)与嫪毐(读音lào ǎi)这种人有染之意,是象山最古老的一句方言,方志无载。嫪毐,人名,秦时人,吕不韦之舍人,太后闻其阴大,欲私得之。吕不韦以假阉,进贡太后,与太后通,封长信侯。始皇九年,事发斩之,灭三族。毐:指品行不端正之人。徐福与童男女及百作工匠等人留居象山数年,离别家乡父母妻儿,漂泊无定,虽暂居象山,总有思念,遇有不如意处,就拿秦始皇出气指责,出口“倷姆嫪毐”以清气解闷。流传至今,石浦一带尤盛。
    根据流传的语态情景分析,倷姆嫪毐是明示,呈现憎恨程度的恶毒至极,直指涉及秦世皇朝的风韵艳史,表露仇秦心态。
    泊迹声消。通常会理解为销声匿迹的意思,因谐音记为“拍吉惊消”,实为预示遭遇灾祸临前征兆的诅咒,以佑护消灾保安宁而采取的一种避让行为。这是句密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与徐福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活动事实相映衬,相传原来一直停泊在象山港湾的楼船,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泊迹声消(息)则暗指,盘算隐忍心机、逃离避让的抉择,确实是特定历史事件的提炼和概括,至少说明与徐福及其余部相关联。
    作为徐福隐居象山的流传依据,不能只重物证而忽略语音痕迹的遗存,此类遗存的俗语情态充分佐证,避秦的无奈和艰辛,闻讯秦始皇南巡会稽,便销声匿迹而东渡,从此杳无信息成为历史的迷踪。
    伽佛姜毛。简称“佛姜毛”,误认“人弗姜毛”,继而演变为“弗识相”。典故的流传源由,正是伽蓝和佛与姜毛二公的关联复合。据清代雍正《象山县志》载:南市中二神,姜姓毛姓,古传为唐进士,弃官隐此,施药济人,卒而有灵,乃立庙祀焉。如今流传含义,侧重鄙视的表情达意:不入流别居一格,自以为是不识相,属不得人识的行为举止,难以被公众认可理会。同象山无亲无故的姜毛二公,泽被山海的功绩,无法相互比拟,却想树碑标榜,真是难以理喻,误会至极的亵渎。
    王直尸解。广泛流传于象山的一句典型的口头禅,普遍认为开话时所具有的语言气息的铺垫意味,实则与东门人自称“阿爹”辛酸史的误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绝望中的希冀,是含泪中的戏谑,是讨海中的折射,是生活中的寄托。其实质映射朝廷失信诈许,王直失戒被斩,反正如此,索性顽抗抵制海禁。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王朝在与王直武装集团的交战中屡遭失败,三易督帅,被迫改变策略,决定招抚王直。新任浙闽两江总督的胡宗宪受命谋划。胡宗宪释放在狱的王直的老母妻儿,给予丰厚的待遇,同时派使团前往日本宣谕并招抚王直。王直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归顺朝廷,遣人赉疏胡宗宪“代为疏请通商”。疏文强烈要求明朝廷解除海禁,开市通商,并求都督职使,“使得稽压海上,开市息兵”。经多轮谈判,王直遂于公元1557年9月下旬率数千骁勇由日本驾舰回国,泊舟山岑港,不久往钱塘总督府接受招抚。胡宗宪以礼留居王直,随后上疏对王直赦免。但此时朝中一些重臣已变换嘴脸,对胡宗宪进行激烈的弹劾,言其受王直贿赂而徇私。胡宗宪陷入危境,被迫交出王直。王直被捕入狱,公元1559年12月被斩于杭州官巷口。徐光启为王直鸣不平,说“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清人朱克敬在《边事汇钞》中评说“斩汪(王)直而海寇长,推诚与怀诈相去远矣”。王直临死时预言:“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王直是明朝徽帮从事海上贸易的杰出代表,组织交易维护秩序,主要活动区域在浙东海域一带。其功过无需评判,不过百姓心中自有秤。中国本来不乏这种有着自由和勇敢精神的海盗式人物,但其无法进入文学。
    讹格乱经。泛指行为背道离经,也有“阉割卵茎”说法,真实含义指女人经期混乱,没有规律可循。通常形容人古怪神经,凭主观捏造不合乎客观事实。博览众说,鲜活灵动趣味横生,既风趣又幽默,还是取悦民间的故事:从前象山有户家人去世,为了超度死者,长辈说要请远方的和尚念经效果好。于是他们就跋山涉水,去了很远的地方请了两位和尚(其实是西方传教士),和尚念了很多经,可是主人都听不懂,并且觉得好奇怪,想问和尚念的是究竟什么经,和尚就随口应答 “all great”。主人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念的是讹格乱经(all great)。”其实是Oh My God的阴差阳错,印证外来和尚好念经,呈现一副牵强附会的势利心态。 

三、地理人文决定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奠定相应的文化背景,从而衍生文化的多元性,相互融合成就文明的共同性。文化共源多元,文明共享同元。无论滨海还是临陆,总是择水而居,这是先人遵循的环境观点:适应自然的处世人生观;利用自然的惠世价值观;改善自然的普世世界观。
    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流传的一种通俗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性、适应性和地域性,其中的隐喻充满了真知灼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鲜明生动,揭示客观事理,是公众生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强劲的语言表现力。意象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意境想象,经典俗语是生活浓缩的典型范例,从而演绎文化、演化文明。
    自古至今的象山俗语,逐渐被遗忘流失,甚至呈现传播断层,其隐藏的意义和价值应当传承,需要唤醒全社会对本土地域特色的整体记忆。为此的识解,纯属个人见识,难免存有臆断,而且很难达成共识,引起共鸣那是我的欣慰,期待斧正。

(陈红发)

2

鲜花

鸡蛋

握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1-25 08:35
流传的源流和传说,渗透在生存方式的生活、生产和生态方面的流变,基于生理或者心理的需求,以风俗形式寄托物语延续!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1-27 09:09
流传的源流和传说,渗透在生存方式的生活、生产和生态方面的流变,基于生理或者心理的需求,以风俗形式寄托物语延续!
       采用训诂的方法,有利于解读俗语的真实含义,或许会发掘出蕴藏的典故,还原真相!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1-27 09:10
口念"拍吉惊消"作为化解临难前兆的惯用诅咒,舒缓惊慌镇定情绪,成为避害趋吉、化险为夷的护身符。
.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2-10 10:39
《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继续发挥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周易》成语中,从不同方面强调这种进取精神的还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恒”、“革故鼎新”等。勤劳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586页)。盘古开天辟地、神农遍尝百草、虞舜勤劳躬耕等古代的神话、传说,就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勤劳,就不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语而浓缩成的“朝乾夕惕”这条成语,就是强调勤勉谨慎的。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坎坷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周易·杂》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记载,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革故鼎新”这个成语。这是对中华民族除旧布新发展观念的准确概括,它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周易》成语中,提倡这种宽容精神的还有“殊途同归”。《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记载,后形成了“殊途同归”这个成语。现在我们使用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两条成语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


  (四)“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内涵就是“诚实守信”。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辞立诚”这条成语,就是告诫人们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周易》成语中突出表现“诚信”内容的还有两条:一条是由《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一语提取出来的“信及豚鱼”,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讲信用,形容非常讲信用;另一条是由《周易·乾》中的“闲邪存其诚”一语浓缩而成的“闲邪存诚”,意思是防范邪恶,存其真诚。

 (五)“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谦虚”是中华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谦卦”,便是专门论述人应该具备谦虚美德的,其卦辞“谦:亨,君子有终”,则表明谦道美善可行。《周易》成语中涉及到谦虚美德的主要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大而能谦”等。


  《周易·谦》中有“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记载,后形成了“谦谦君子”和“卑以自牧”这两条成语。“谦谦君子”当初是指非常谦虚、非常有修养的人。后来语义发生了变化,才用来指那些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卑以自牧”则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谦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谦》。《周易·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一语中的“大而能谦”这条成语,后用来指既有一定的知识、名望、地位或财产等,又能够谦虚待人的人。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的表现,《周易》成语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研究《周易》成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2-10 10:53
《信及豚鱼》:由《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一语提取出来的“信及豚鱼”,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讲信用,形容非常讲信用。
     石浦渔港,独特景观“海豚朝拜渔师庙”,因“豚鱼吉,信及豚鱼也”,渗透于海商文化的“诚信”经营。“石浦”谐音“蚀铺”,嫌疑生意亏空蚀本。生意人忌违而称为“赚浦”,亲朋好友因石浦繁荣而沾光自喜称为“沾浦”。【赚】与【沾】、【绽】忌违性同音选择,赚还有“错”含义。
.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2-10 12:06
外来语其实是泊来语,来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其中“泊”就是航海途经靠埠补给的一种方式,自然要进行交易,伴随语言的沟通,吸收融合,相互尊重,丰富和增强情感基础。
.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2-11 16:56
景观题匾和成语四字居多,估计与人的生活步调、审美情趣和语言气息相关。
古风发,从二言, 三言继,四言丰, 五言乐府道风流, 七言格律谈平仄, 更有先贤为九言, 韵句何必套死结。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12-21 19:31
从【北大中文论坛】闽南专题,论及柯受良为石浦人,发现【石浦】发音sit-phou,好像外国语。经过检索翻译(英语,葡萄牙,马来语,日语,韩语等)意思一律是“仰卧,静坐普山”,总觉奇怪,似乎与石浦的山海地貌相关 。
回复 海天渔歌 2014-5-12 11:09
雕漆磨烤——其实是根艺一种技术方法,并非“刁黠媚皋”(刁钻蛮行欺负、狡诈罪过的意思),只是讹传演变的结果。
回复 海天渔歌 2014-6-17 10:49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回复 海天渔歌 2014-10-21 16:04
清代姜炳璋纂修的《〔乾隆〕象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象山立县肇自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丙午,御史翟皎请以象山名县,以地有山,宛如象形也。其于秦汉为东瓯地,又为回浦县地,又为鄞县安化乡,于晋为宁海县地。”
.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2 13: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