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舟山群岛发现十几处5000年前古人类遗址,可以说遍及舟山群岛。这些遗址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余杭良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根据推算,即使舟山在6800年前才与大陆分离,在当时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象衢山(孙家山遗址)、嵊泗(黄家台古遗址)这样狭窄区域是不可能进化千年。因此,这些先民遗迹不可能是土生土长的。
人类应在五千年前就有航海,是驾着原始“竹木筏”飘浮航海。2003年,由中日韩6位勇士组成的“张保皋号” 探险队作“海上丝路”竹筏漂流;山东省人翟墨在2007年1月1日从上海启航,自驾无动力帆船进行有横穿太平洋的环球航海。所有这些,印证了人类不仅在五千年前有航海,且可以横渡太平洋,只不过需要对生命的大无畏冒险和对海洋风浪的超常忍耐。而这一点恰恰是古人超过现代人的地方。由于那时没有文献记载,加上大海的消踪灭迹,我们已无法去考证人类的这样活动。
直到2000多年前,人类已在航海中采用了摇橹和撑柁技术,风帆技术也有一定进步。这时,有了徐福东渡求仙的事件,司马迁《史记》准确记载了这件事。这是人类首次对跨洋航海的文字记录。我们可以解读其中三段文字,来推断徐福的航海状况:
《史记》述:“二十八年,…齐人徐巿(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这一年秦始皇是其统一六国后第二年,他东巡到海滨,在琅邪(今山东诸城县)接受徐福建议,到“三神山”寻找长生不老药,于是徐福带数千童男女入海求仙人。
那么,徐福是否带领数千名儿童入海求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带领数千儿童去航海,就算徐福疯狂,秦始皇也不会答应他。而且对征集数千儿童的如此重大事件,我们也找不到相关史载印证。
但《史记》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严谨的史志,司马迁是不可能糊弄我们的。因此,笔者认为这数千童男女是从东洋漂浮而来的“东洋倭人”,他们的身材与我国的儿童差不多,司马迁用“童男女”表示这一群体也不算错,是我们理解错了。据日本史学界考证,在中国战国时代,日本也在进行着大规模战争,并且产生了一位“神武天皇”,他率领军队在日本所向披靡。战争使日本产生大规模的跨洋人口迁移,这些人来到中国后,被徐福收留去找“三神山”,这是可能的。他们虽倭小,却有着高超的航海技术,并且已有横渡东海的经验,徐福凭他们的引导,才敢去远距离跨洋航海。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人类登月活动的“壮举”,秦始皇是拨给他相当钱财的。
续述《史记》:“三十五年…於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这时徐福开始求仙已有8年,秦始皇派人在徐福入海处设置了中国的东大门。从字的结构和方言读音看,“朐界”拟作“鬼门关”之解,是表达对徐福等人的不满,其地点应在诸城附近(古代此地滨海)。也是这一年,因卢生、徐福等找仙药始终没有结果,秦始皇发怒来了一个“焚书抗儒”,却是找不到徐福、卢生等方士。那么,他们在那里呢?
还述《史记》:“三十七年…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二年后,曾消失了的徐福又派人捎来这段话,而且是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后在琅邪汇报的。这说明徐福的人应在会稽一带有活动,否则他不会知道秦始皇的行踪。而且徐福的“费以巨万计”不是一次领毕的,在前述的8年时间里,应是一直从秦始皇处领取钱财的。这就是说,这段时间里,秦始皇虽找不到徐福,徐福却是可找到秦始皇的。这又是那里呢?
从琅邪奋力摇橹横渡去日本,事实上会到达舟山群岛。因为东海的常年洋流是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千岛寒流,船将被西南方向带,到舟山群岛后,他们以为到了离大陆很远的“东海中”。今天我们看地图,舟山是在宁波边上,但若从宁波航行到普陀山等舟山东端的小岛,是要沿着曲折的海岸线航行,在感觉上离大陆很远,在没有测绘仪器下是会产生距离延长的误判。如法国人桑顿Echelle于1761年绘制的舟山地图中,普陀区南部诸岛面积被加大,就是这个道理。又如麦哲伦所绘的世界地图中,马六甲海峡被延长了;而且当时大陆到海上往往是从会稽走的,那感觉更远了。
如此说来,这八年多来,徐福或徐福集团应是在国家势力无法到达的会稽附近的“东海上”的舟山群岛上。舟山是在唐时才开始设县治,此前国家势力无法到达,徐福凭秦始皇拨给的财力控制着二条海路。第一条是从慈溪或嘉兴到岱山沿东街山列岛直致东极。“岱山”取自山东泰山岱岳的名,还有“向蓬山”“徐公岛”“蓬莱乡”“朐山村”“东福山”等各岛屿的取名,带有明显的山东地名及徐福活动倾向;岱山还被誉为蓬莱仙岛。第二条是从宁波经舟山本岛到普陀山直到洛迦山去日本方向找仙山。元盛熙明撰《补陀洛迦山(普陀山)传题辞》有述:“世传:蓬莱方丈,在弱水中,非飞仙莫能到,昔秦皇汉武穷年远讨,劳神苦体,卒如捕风追影,终不得其涯涘。今小白华山(普陀山),距四明不远,为圣贤托迹之地”; 除盛熙明外,元时丁鹤年的“若使祖龙(秦始皇)知胜概,岂应驱石访蓬莱”、明时张信的“愿共游仙侣,趣趾上蓬瀛”等,许多古代诗人认普陀山为“三神山”或是通往“三神山”之必经通道。宋元四明六志也多次提及舟山有徐神福遗迹。
从山东方向过来的安期生、梅福、葛洪等方士等在舟山留有丰富的遗迹,以及后来的“五斗米”道徒孙恩能在舟山举行起义。这些“山东道士”为何修道修到舟山来?应该说是“徐福求仙”的一种延续。
从舟山的洛迦山候潮出发,千岛寒流减弱,而北纬300所形成的西风漂流最强。因此,这条道是古代东渡日本的必经这路。但东渡日本还不是很畅通,搞不好仍会漂到南方,如唐时的鉴真第五次东渡时被漂到海南岛,跟鉴真第六次东渡一起走的阿倍品仲马漂到了越南。《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率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夷州指台湾,澶洲指日本,卫温想到徐福所到达的日本去,却到了台湾,带了数千台湾人回来。
徐福最终是否去了日本,我们无法最终考证。但徐福及其“东洋倭人”团队八年来一直始图打通舟山通往日本的通道,这还是可以肯定的。
作者: 李国华 来源: C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