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www.54xsr.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象山民间传说

热度 1已有 1770 次阅读2012-10-29 14:01 |个人分类:探索发现| 传说, 民间, 象山

五狮山的传说

  象山有四大名山,即祖山大丹山(主峰东搬山),高810.8米;西乡少祖山蒙顶山,高584.9米;南乡少祖山五狮山,高557米;东乡少祖山珠山,高541.5米。

  五狮山在县西南35里,位于茅洋乡、东陈乡、新桥镇交界处。历代人们西从箭岭头上山,东从外洞桥上山,均有弹石路可到山顶;今有盘山公路直达山巅。

  传说山上原有5位禅师在五师院(又名五师禅寺)修行讲道,故名五师山。

  又传五师山东北麓有一村庄,昔名李家庄,后名李家弄。不知何时闯来5只狮子,伤人、毁粮、咬畜,村民齐喊驱赶无效。一日,村外来了个名叫吴虎的青年,愿为村民除狮害,一箭射中一狮目,5狮俱逃。吴虎因困倦倒地而睡,梦中见一白发长者手托明珠,说是九转金丹,如你有牺牲精神,即可服药伏狮救民。梦醒后确有金丹在手,吴虎立即吞下,浑身奇热,大叫一声,变成巨龙去追赶五狮。狮不敌龙,一声巨吼,变成五方巨石。龙又变为大山,耸立在村东南。遥望雄峰,峻秀挺拔,壁立难登,犹如五狮搏击。为纪念吴虎化龙斗伏五狮改五师山为五狮山。

  五狮山顶白龙潭有左、右山峰,还有锐峰、卑峰、扈峰,莫不环卫前导,五峰高低不等,并立山巅,如五指相聚,故又名五指山。

  檀头山大王宫 

  檀头山岛,十里平沙,烟涛弥望,乃石浦港东面门户。清嘉庆年间,岛上来了一伙逃亡的“绿壳”,大老叫蔡千,台州府人,人称大王。“绿壳”干的是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勾当,当属恶人一类。蔡千却是与众不同,他专劫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把劫来的银两大把大把地散给穷人。但是,“绿壳”终归是“绿壳”,一旦被捉,还是要一刀格杀的。因此,“绿壳”最忌一个“头”字,比如提到癞头两字,就得绕个弯儿说成是“花脑”。蔡千爱吃豆腐,人们须把豆腐唤做“水花”。如果谁不慎说漏了嘴,当心脑袋搬家。

  那时候,石浦有个糕饼店老板,平素劣迹斑斑,名声极臭。有一年,年关将近, 那老板忽然脑筋一转,决定亲自做一份最好的糕点去讨好蔡千,免得过年提心吊胆。大年三十这一天,糕饼店老板来到蔡千的住处,捧上礼盒道:“不成敬意,请大王笑纳。”蔡千也很和气,问道:“盒子里装的什么呀?”老板忙谄笑道:“我亲手做的绿豆糕,统统都是新绿豆。”——“落头”、“落头”,这不是存心骂我死吗——蔡千勃然大怒,不容分说,立时将这个倒楣八辈子的糕饼店老板推出宰了。

  后来,蔡千终被官府归捕处死。厚道的百姓替他盖了个小瓦屋,尊之为大王宫,四季供养。200多年的岁月悠悠过去,大王宫渐渐东倒西歪,破败不堪,犹如一个衰迈的老妇,絮絮地诉说着自己古老的故事。

  注:大老:石浦人称匪首为大老。
  供养:佛教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佛、法、僧)为供养。

  锯门龙洞 

  象山下山海边有个锯门龙洞,传说里面住着锯门老龙。

  相传浙东沿海有一个叫阿龙的小伙子,家境贫寒。其家后山悬崖上有株杨梅树,每到夏至前后,果实累累。很多人想去摘,可就是没胆量。阿龙很勇敢,努力攀登上去。说来奇怪,阿龙去摘,树好像低了下来,阿龙就饱吃一顿。

  一年天旱,别人家稻田里缺水,可阿龙打工的王家田里每日水满满的,稻子长得很好。别人问阿龙是怎么回事,阿龙总是笑笑说:“黑夜干的。”邻村的一个财主得到这个消息,去叫阿龙给他稻田车水。阿龙说:“报酬只要捣一臼麻糍吃吃就行了。”当天,阿龙吃到了财主的麻糍。

  第二天一早,财主来到田头,见田水汪汪一片,可其中有一个田角无水,泥土干裂。财主十分生气,责骂阿龙。阿龙从容地回答:“你答应捣一臼麻糍给我吃,为啥要挖去一团留着自己吃呢?你麻糍留下一团,我田水缺一角,这不是对等的吗?”财主大悟,懊丧着回去了。这事后来传将开来,村人夸阿龙是神人。

  王当家见阿龙人好,应允把女儿嫁给他。阿龙挺会干活,人脏兮兮的,可从不洗澡。一日,王当家对他说:“阿龙,快要结婚了,你得洗洗澡呀!”阿龙说:“我洗澡,要三间屋,十八头缸水,关闭门窗,三天三夜,不许任何人看我。”王当家全依了他。

  一日,阿龙没下地干活,整整挑了一天水,满满十八头缸,关好门窗,一人在屋内洗澡。两天半过去了,王当家的女儿在窗外听到屋内水声哗哗,排山倒海一样。好奇心驱动了她,她用手指醮口水往纸窗上戳了一个孔,往里窥看。但见哪里有阿龙,原来是一条巨龙张牙舞爪在十八头缸内翻腾。少女吓得“哗”的一声大叫起来。阿龙见真身显露,“呼”的一声,破窗腾空离去。少女高呼:“阿龙回来,阿龙回来呀!”阿龙只应一句:“待夏至杨梅熟时再来。”阿龙驾着祥云,飞呀!飞呀!一直飞到象山的海边。阿龙见一小岛上浊气冲天,原来辣螺精在修炼。阿龙想,这辣螺精日后要作孽,我就在这里歇脚,为保象山百姓太平出力吧。于是在辣螺精修炼的小山甩尾舞爪,凿出石洞,深居其间。洞深与爵溪龙春山上一洞相通,洞门陡峭,若锯锯开。民间称其居处为“锯门龙洞”。

  南韭山的传说 

  南韭山列岛在大目洋渔场东侧,由76个岛礁组成,分布在南北长11.5公里、宽10公里区域内。东临东海,直面日本;北眺普陀,近邻六横、将军帽渔场、南抵檀头山、渔山渔场;西连牛鼻山水道、乱礁洋。陆地面积7.5平方公里。整个列岛,峰峦起伏,风景秀丽。

  相传,佛祖释加牟尼为弘扬佛法,派4个弟子到中国各找一块圣地,大弟子文殊菩萨降落在四川峨眉山;二弟子普贤菩萨落脚在山西五台山;三弟子地藏王菩萨看中安徽九华山;四弟子观世音菩萨想在海洋上选块圣地,便腾云驾雾来到东海,被南韭山青翠万重、奇石险崖的景色所吸引,心想这正是她栖身修道的理想之地,便降落在凤凰山头。她遵照下界时佛祖的吩咐:“选佛地须有72个宫卦(指山头)。”就数了起来,横数竖数只有71个,竟忘记了自己脚下祥云遮着的凤凰山。观音菩萨无限惆怅,实在觉得太可惜了,不经意中寻到了普陀山,一数正好72个山头,决定坐镇普陀山,便作法兴建殿宇,普陀遂成为东海佛国。一天,观音去西天朝拜佛祖,路过东海,行至南韭山上空,又被这美丽的风光所吸引,再次数起山头。这一数刚好是72个,但为时已晚,观音菩萨后悔莫及。

  石浦叶公池的由来 
 
  清光绪年间,叶元芳任石浦同知6年。叶元芳奉公廉洁,严禁赌博,严治盗贼,一心为民造福,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光绪二十二年某日,叶元芳召集当地长老、士绅、商贾等商讨石浦饮水难问题。他说:“石浦大金山脉下文昌湾山水,平时白白流向大海,而石浦饮水却这么难,建议把文昌湾山水疏导到火炉头方向积储起来,一可解决吃水难问题,二可灌溉火炉头塘大批良田。水源足,石浦财路也广。”但遭到当时地主的反对,因中途要毁坏地主家的10来亩良田,最终作罢。

  于是,叶元芳只好实行第二方案,即在中游处建一10丈长、4丈宽、深约3丈余的蓄水池(即现今的叶公池),下流处建数座桥,一曰文澜桥,靠海处曰南关桥。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流向大海的山水拦住、关住。

  关于修建资金来源,叶元芳说:“不要在座的以及各位乡亲一分钱,也不拿官府钱粮。”叶元芳叫拿出数本帐册。帐册上记载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等人因赌博罚款若干银两、缴公若干银两等帐目,数年来历历在目,悉数银两全用于修建蓄水池和建桥。

  蓄水池建成后,解决了石浦民众吃水难问题,渔汛期间,大批渔船、商船云集石浦港。饮水问题也得到解决,大大地促进了石浦的经济发展。

  叶元芳6年任职期满,奉调福建等地。石浦望族长老领头做“万人伞”,凡经过街道,各店家设案,民众上千人欢送到码头送叶元芳下官船去福建上任。

  谢宝的传说 

  谢宝是宋时象山西沙岭西麓欧阳桥对面的乌岩山东麓的乌岩村人,父亲谢宗立,母亲谢董氏。因无子女,母亲于一年冬天去相近的真武庙祈祷真武大帝送子,当天夜里做梦雷震而孕。第二年秋八月十五日,谢宝降生,满室金光。

  谢宝在儿童时代,偶尔与同村孩子嬉耍。因当时天旱已久,谢宝随手捡些稻草扎成小草龙试以祈雨,果然喜降阵雨。又把草龙放入溪坑,触着溪中岩石而沉没,即变深潭,似龙潭。

  谢宝少年时,一次与人到村后的稻田一起耕田,所耕处有云气罩在他头上。又有一次到村前的阴司地去削番薯地,也有云气遮顶。大家既感到奇怪,又很妒忌,猜想与他吃素有关系。一人趁他不备时,把蟹酱卤拌入他的饭碗里。谢宝吃了觉得有些异样,当晚梦见真武大帝把他抢上马载到村后山上的溪坑里洗肠除荤。以后,此溪称为洗肠溪,也叫洗肠坑,至今还能看到马蹄印和红色山水。

  有年象山全县苦遭旱灾,县长召见他说:“我规定祈雨时全县人民都要虔诚,吃素忌荤,禁戴箬帽、凉帽,不准撑雨伞、阳伞,并派你负责祈雨。”

  谢宝辞别县长,回到家里,秘密告诉母亲,要帮他做三件事:一是拷打簸箕,二是摇动纺车,三是浇洒细水。母亲应允。谢宝自料必能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但在屋外等了好一会儿,只闻雷声,不见雨点。进屋一问,才知是母亲忘了洒水,便要母亲依前言重做一次。不一会,下了倾盆大雨,地透田足,溪水流,河塘满,彻底解除了旱情。全县人民奔走相告,欢天喜地。

  北宋晚期的元祐年间,此事传到宋哲宗赵煦那里。宋哲宗即赐金银、绸缎,谢宝都婉言谢绝,只求东摄潭居住就好了。宋哲宗准他从东南乌岩山的乌岩村迁往西北五雷山下的东摄潭(人称龙潭)右边住下。

  金兵南侵,北宋末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虏。传说泥马渡康王,赵构南逃临安(杭州),建立南宋,称高宗,为建炎元年(1127年)。但金兵继续南追,于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占领明州(宁波)。当年3月的一天,谢宝召集本村父老、亲朋好友。他说:“明日,我将死去,3年后复活。死后先把我尸体放在棺内,不要安葬。”到次日中午,谢宝果然瞑目而逝。过了3年,忽闻棺内有声。人们开棺张望,但见谢宝容貌如生。后又忽见火从其头顶而出,烧化而去。在谢宝瞑逝的同年同月,正是金兵追击宋高宗直到奉化而向象山方向穷追猛打。在宋高宗危急之际,恍见一老人指挥千军万马杀向金兵,迫使金兵大败而退,高宗及宋军幸免灭顶之灾。为接济高宗军马粮草,老人又送一桶米粥和一束马草到军营。别看粥、草数量少,却是越吃越多。事后根据所见老人形象查访,知是谢宝成神显灵,抗金争光。因他护驾有功,赦令建殿祀奉,赐名“显济殿”。于是人们在谢圣岙村西北五雷山麓建殿塑像,以后此殿又叫谢圣殿、谢圣庙、谢宝庙、谢仙庙,春秋祭祀不绝,生日时香火更旺。

  为纪念谢宝,此后全县各地建有好多殿、庙,都有谢宝的塑像,如县城的阮阡庙、显济庙、昭应庙、普济庙,县东沈岙的谢圣庙,县西岭下屠的吴庄庙、方前的谢圣庙、官山的尹家庙,县南月楼岙的谢圣殿等等。
 
  石浦民众为纪念叶元芳,将此水池命名为“叶公池。”
铜瓦门外钓金钥匙 

  从前,石浦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打鱼的打不上鱼,种粮的种不上粮,村民辛劳一生,难得一日肚饱。有一天,村头岩壁上忽然冒出百十个石刻大字,岩下又裂开数道罅隙,状似一道门户。村民都不识字,不知道这天书上昭示的是什么变数。

  有一年,村里来了个识字的年轻人。他对着壁上的字,看呀念呀想呀,半天过去,仍不得其解。原来天书不同于人间的文书,故而难测其意。这年轻人不甘罢休,就把壁上的字悉数默记心中,寂然面壁,日夜推求,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如此苦研了七七四十九天。当晚后半夜,月明星稀,晨光熹微,年轻人突然灵光一闪,天书豁然解开,方知天书上明白示道:“石门里有一部整治山水的宝书,谁想得到宝书必须找到金钥匙,金钥匙吊在东海龙宫的一棵珊瑚树上,而要钓到金钥匙还须严守如下条规:一不可潜水摘,二不可用网取,三不可用钩钓,只许用一条具有千百生命组成的活绳子从铜瓦门外垂下去,才可钓到金钥匙。”年轻人决心投笔从渔,做一个钓金钥匙的有心人,随即回乡搬请老父老母,一家人在石浦港畔住了下来。

  又过了几年,这天正值酷暑,这个落户石浦的年轻人驾舟在铜瓦门外打鱼,悠转了半天仍一无所获,正待棹舟回去,忽见不远处一块礁石上趴着两只大蟹。他想,捉到这两只蟹,足可供父母饱食一日;若将这蟹卖与富人,则可赚得一家三日口粮。但当年轻人临近礁石伸手去捉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那母蟹仰着大肚脐在烈日下苦苦挣扎,痛苦万状,而另一只却用身躯为之遮阳御热,还不断吐出口沫去濡润对方焦渴的嘴巴。小动物这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本性表现令年轻人大为震撼。于是,他舀起一瓢瓢海水,洒向这不幸的一对儿。

  一年后的某天,年轻人推舟出海,只见一群大大小小的蟹排着长队爬上海滩,朝着这边迅速爬来。仔细一瞧,那蟹们竟然是一个个用自己的两只大螯螯住前边的同类,宛如一条游动的长绳。正在惊讶不已,忽听那带头的蟹开口言道:“恩公,我俩就是去年被你救活的一对夫妻。老伴在龙宫当厨工,不小心打碎了玉碗,龙王大怒,罚她晒一天毒太阳。若非恩公那日见义相救,只怕老伴必被烤死。现今我们的儿女都已长成,颇晓知恩图报的道理。瞧,我和儿孙们协助你钓金钥匙来了。”

  年轻人闻言,惊喜交集,万万想不到眼前会有这等旷古奇事。不言而喻,金钥匙终于钓到了。从此,石浦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着家乡山海的面貌,日子慢慢好过起来。

  石浦百花洞 

  石浦港畔有个百花洞,洞宫里供着一尊百花娘娘。农历二月初二百花娘娘寿辰这一天,正值大地回春、百草泛青之时,方圆十里八里的男女老少陆续赶来瞻礼娘娘慈容,临走时还不忘带回些花花草草,挂在自家屋檐下,碰到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吃了十分有效。这一习俗至今已沿袭了几百年。

  相传百花娘娘姓孙,是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后裔,孙姑娘18岁时随父来石浦港,在炮台山岩洞旁结庐住下。她秉承祖上懿德,在山坡上植了许多药用花草,为渔家百姓疗伤治病,分文不取报酬,她治病的特色是擅用草木之花,如金银花、鸡冠花、辛夷花、菊花、槐花和芙蓉花等不下百余种,四季常有,取用方便。凡病家求治,不论病急病缓,内热外伤,总是细心辨症,然后采几种花朵搭配为伍,让病人嚼服,无不药到病除,一身轻快。

  为了指引海上得病的外地船员,孙姑娘晚间在岩洞上燃起一盏风灯,彻夜长明,俗称天灯。患病船员一进铜瓦门,远远望见这团柔和温暖的橘红色灯光,犹如见到希望,病情便缓解了几分。

  孙姑娘终身未嫁,活到100多岁无疾而终。她毕生荆钗布裙,赤脚素面。石浦百姓感念她,照着她平素衣着模样在岩洞里塑了身像,亲昵地称作百花娘娘。这“娘娘”一词,是当地百姓对老年妇人的尊称。

  铜钱礁  
  
  很久很久之前,连月来,东海洋面风雨如晦,白浪滔天;千里海岸,民生凋敝。一日,天帝接到奏报,知是妖孽作崇,天心震怒,即命大明、大金二神星驰石浦港处理惩妖安民事宜。刹那间,二神驰抵石浦,大明神站在港之北,大金神立于港之南;一个是身长425米,一个是体高394米;张目怒视,望之凛然。那妖魔十分狡黠,自量不是对手,旋即一声长啸,了无踪影。于是,兵不血刃,妖氛弥散,风平浪静,一切复归于常态。

  话说当初二神出警时,只知奉命惩妖,而事后却未接到撤回命令,按天规,只好呆在原地待命。二神除了日夜守望东海,别无他事可做,年复一年,难免生出懒散来,最终竟然玩起了赌钱的勾当。一日,大明神赢了满满一钵铜钱,捧在手里,别说有多开心。不料此时此刻,东方深空处飞来一朵祥云,云端立着一脸严肃的太白仙翁,二神一见大惊,不觉竟把手中之物坠落港中。原来天帝早已侦知二神渎职之事,特命仙翁前来宣示处分。此时仙翁按住云头朗声宣道:“天帝诏曰:大明、大金二卿玩忽职守,已非一日,咎由自取,法理难容,今将尔等罚出天界,徙谪人间,以观后效。钦此。”宣旨毕,太白仙翁又念动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随着咒语出口,六秒之内,可怜二神即化为两座大山。此后几千年,他俩一直流落人世,与石浦人默默地厮守在一起。

  再说那一天,石浦港里忽然现出一个悬水小岛,太阳一出,岛上的铜钱闪烁着眩目的金光。初始,先民上岛捡几个铜钱玩玩,其间偶尔也有人持钱上市换些粮米充饥,可后来捡钱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欲壑难填,未及半年,满岛的铜钱竟被捡得一个也不剩,只遗下铜钱礁这个岛名。

  斗转星移,岁月如流。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岛上住起了人家,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渔村。近几年,鱼产锐减,渔民面临着转业的抉择。癸未正月,村里有一对兄弟却商量起谁渔谁商的事来,一时定不下主意。有一晚,哥俩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双双来到二神跟前。阿哥道:“我想留下捕鱼。”大明神开示道:“大吉。”阿弟道:“我打算开拓旅游服务。”大金神颔首道:“大利。”哥俩稽首告退时,忽又听得二神传下两句偈来:“铜钱礁人赚铜钱,捕鱼经商两相宜。”

  一年来,哥俩果然赚了个满盆满钵,皆大欢喜。

  赵五娘寻夫 
 
  爵溪白沙湾有座弥陀寺,寺里塑着一黑衫白裙、蓬头散发女菩萨。女菩萨是咋来的呢?

  早年,有户人家,女的叫赵五娘,男的叫蔡伯喈。蔡伯喈上京赴考,家里穷得无分文。赵五娘向四亲六眷求拜借了银两,给伯喈上京赶考。

  蔡伯喈一去十年,没有信息。五娘伴着年迈阿公阿婆苦度光阴。这年,遇上灾荒,稻麦籽粒无收。五娘起早摸黑挖草根树皮填饥。阿公阿婆经不起饥饿折磨,抛下五娘去世。没钱埋葬公婆,五娘只好剪下自己的头发卖几个钱买了棺材;叫不起人工,五娘用手扒土挖坑埋葬了公婆。

  赵五娘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日夜思念丈夫。她叫人画了公婆画像,挟一顶雨伞,背一把琵琶,上穿黑衫,下着白裙,不管路有多远,到东京去寻找丈夫。

  赵五娘一路走,一路思念着丈夫。想到伤悲时,就捧起琵琶,弹了起来。越弹越伤悲,眼泪像滴谷子一样滴下来,连成一条线,变成一条岭。这条岭就是现在大徐的相思岭。

  走啊!走啊!赵五娘又到一个地方,只见前面山连着山,峰叠着峰,悬崖绝壁挡道,连飞禽走兽也要回头。五娘坐下来歇歇气,解下多日没洗的脚纱布,这解脚纱布的地方就叫下纱沙。五娘掸了掸脚纱布上尘土,刚巧一阵风,那长长的雪白的脚纱布随风飘去,轻轻地落在山当中。刹时,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小路出现面前。转了七个大弯,绕过八座山岗,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小山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七弯八岗。

  赵五娘顺着脚纱布变成的小路,过了七弯八岗,来到白沙湾,走进弥陀寺。把公婆画像挂在菩萨前面供桌上,跪在地上求菩萨保佑,找到丈夫。不一会,寺外“嘭嘭”响起铜锣声。寺里和尚说是一大官来了,叫五娘回避。等大官走了,赵五娘出来,一看画像没了。和尚讲:“画像被大官收去了。”还比划讲了大官相貌。五娘一听,叫出声来:“这是我夫蔡伯喈啊!”和尚大吃惊:“你别弄错了,这大官是东京赫赫有名的牛宰相女婿蔡状元,今日就去牛相府招亲的。”五娘忍着痛,咬着牙,跌跌撞撞朝和尚指点的方向追去。

  山高路窄,三寸金莲的赵五娘用伞当拐杖。奇怪,伞往地上一戳,岩头上便留下一个伞头印子。就是现在白沙湾的印伞岩。五娘追到一个陡峭的坎坡没路了。五娘用手挖洞,一脚一脚爬上去。手指挖破了,鲜血染红坎坡,人们就叫这地方为赤坎。

  赵五娘爬上坎坡,面前是茫茫荒野,哪里有丈夫的影子?五娘站在一块大青石上,天渐渐暗下来了,眼前模模糊糊现出一座城廊影子,不觉一阵心酸,叹道:“伯喈呀伯喈,你抛下爹娘妻子,独自去牛府招亲,良心何在!”五娘气极,脚一蹬,蹬得大青石陷地三尺,石头中央留下五娘三寸金莲的脚印。脚印下石头突然冒出一股青烟,托着赵五娘,慢慢升上天空。这天,正是八月初三。后人把送赵五娘上天的大青石称为升天石。

  赵五娘上天了,人们还时时刻刻思念她。后来,有人在弥陀寺塑了尊女菩萨,跟赵五娘活着时一模一样。每逢八月初三赵五娘升天日,来弥陀寺朝拜者成千上万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康王避难与象山地名 

  金兵大举南侵,掳走徽、钦二帝,历史上称“靖康之耻”。康王赵构南逃,相传到过象山,历史无明确记载,但象山的一些地名来历,确与康王避难有关。

  康王坐船南逃,金兵穷追不舍。一天,康王进入乱礁洋,翘首西望,满眼是崇山峻岭,决定只身弃船登陆,以避开金兵。他从毛湾上岸,走到下毛湾,稍作停留,准备上马赶路,只觉浑身无力,幸亏路边有块大方石可作垫脚,才上了战马。这块大方石如今留在下毛湾村东路口,高约半米,人称上马石。下毛湾也因此别称上马石。

  康王策马扬鞭,越过珠山,穿出珠山岙,后有金兵蜂拥紧追。路人见一英俊小将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知是宋将,忙将他引入小路,躲进路亭,替他脱下战袍,换上民服,引他向西南逃去。后来人们始知他就是高宗皇帝,因称该亭为着衣亭。

  再说康王马不停蹄,翻过几座山,越过几道岭,被茫茫的西沪港挡住去路,他来不及多想,调转马头向北登上一条矮岭头,猛见远远的山坳炊烟缭绕。便策马向那山坳奔去。因有这段传说,后人称这条岭为相见岭。

  康王刚到村口,不料金兵抄近路越过西山下岭。天无绝人之路,慌乱之中,康王猛见不远的晒场上有个女子在晒谷,忙将战马隐入林中,跑过去向那女子求救。村姑眼见追兵将近,急中生智,叫康王坐进箩里,上面再盖上一只,说道:“壮士,你莫动,敌兵由我对付。”她随手拿过畚斗,畚上稻米,掺上草屑尘土。这时金兵已到,她不慌不忙高高举起畚头扬起谷来,草屑尘土借着风势直向金兵扑去。金将骑在马上不敢近前,问道:“小女子,可有一个白面小将路过?”村姑回道:“已往南去多时了。?”金将信以为真,向南追去。待金兵去远,村姑挪开竹箩说道:“你受委屈了。”康王谢过救命之恩,才看清站在眼前的却是一位少女,年方十七八,花容月貌,顿生爱心,随即解下腰间的鸳鸯龙凤带双手递给姑娘道:“请姑娘笑纳,待我赶走金兵,定接你进宫,共享荣华。此鸳鸯龙凤带作为凭证。”姑娘接过鸳鸯龙凤带,心中已明白几分,引康王向北逃生。康王后来在临安登基做了皇帝,没有忘记这位姑娘,派大臣前来迎接她进宫受封。大臣寻到这个村子,只见所有的姑娘,不论是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美的,丑的,腰间都系着同色同样的带子。原来,姑娘并不情愿抛下爹娘进宫享福,便将搭救康王脱险之事禀告其父母,其父母又将这事传开,来个以假乱真。全村姑娘也都仿照原样绣了鸳鸯龙凤带,待大臣进村,全都系在腰上。大臣寻了三天三夜,也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只好回京复命。高宗找不到救命恩人,便下了一道圣旨:“凡浙江女子尽封为皇妃,出嫁时,皆穿凤冠霞帔,坐八人抬的花轿。”该村也因此称作王避岙。

  再说康王拜别姑娘,按照姑娘指引的方向越过西山下岭,他怕再遇金兵,不敢走大路,沿山攀登。他爬上座大山累得汗流浃背,猛见前头就是象山港,不禁喜出望外,脱下民服丢弃在山下的溪坑里,直奔港边,跳下船扬帆而去。因有此传,后人称这座大山为装弃大山,称山下之溪为下装溪。后来溪边住人建村,也以下装溪命名。年长月久,装弃大山误传为庄溪大山,下装溪误传为下庄溪。

  鱼师之说 

  大概在360年前,石浦东关地界来了一对阎姓母子,在附近大岩石下濒海之处(今石浦宾馆),结茅住下。那中年母亲荆钗布裙,终日纺麻织网,操持家务,见到人时总点头一笑,却从不多语。那少年生得双眸有神,体格魁梧,体肤黝黑,村里人都叫他阎黑,他也笑着答应了。那阎黑天天跟着大伙一起驾船打鱼,偶有闲暇,还不忘练武习文,日子过得倒也自在。转眼间,阎黑长成了铁塔似的大男人。

  有一年,石浦港接连出了几起翻船死人的事,搅得人心惶惶,不敢出海打鱼,致使原本艰难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原来,一个月前,檀头山洋面出现几条大恶鲨,兴风作浪,吞噬人命。阎黑几经谋划,决心除掉这个祸害。他吩咐村人宰下数头白羊,挖去肠杂,填以乌头、曼陀罗等药草,待一切筹划完毕,率几个血性伙伴,扬帆直抵檀头山布阵诱敌。不消一个时辰,果见黑浪从远处滚滚而来,阎黑命人抛下白羊。当为首一条恶鲨吞下一头白羊的刹那间,阎黑纵身一跃,稳稳落在鲨脊之上,即将其胸鳍紧紧揪住。任凭它怎样上蹿下突,左翻右滚,阎黑始终跨在鲨背上纹丝不动,直至恶鲨毒性发作,力气消乏时,便一刀下去,将其一根肋骨连肉带血拔了出来……

  自这场人鲨恶战之后,洋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至今,鱼师庙仍留着当年战鲨斩获的3根巨鲨肋骨,其中1根做了鱼师殿上的鱼骨梁。

  阎黑斩鲨护渔的事迹传遍沿海各地,阎黑的人格也为千万百姓所敬仰。可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照样天天打鱼不辍。

  几年后的某日,阎黑坐在茅檐下观书,恍惚有一个银须垂胸的老者来至跟前,拱手言道:“我是东海龙王敖广,今有大事相求,幸恕冒昧。”原来开春以来,北海出了个水怪,十分厉害,连连袭击敖广所辖水域,捉住江猪便吃,说是江猪肥美,吃上万头即可升天为仙。老者诉道:“江猪是我臣僚,一向憨厚,彼此朝夕相处已千年,现今江猪快被吃尽,我也不活了,求壮士救我,恩同再造。”

  阎黑说道:“素闻龙宫兵多将广,王爷何至如此。”

  老者坦言道:“实不相瞒,虾兵蟹将虽多,亦仅为宫中仪仗所用,真正御侮杀敌,却是个银样蜡枪头!”

  阎黑正待沉吟,耳边忽闻一片叫喊:“黑大哥,潮都快涨平了,你怎么还不来呀。”

  阎黑猛地醒来,想起刚才龙王救援一事,才知是梦,不觉莞尔。

  过了数日,一位长官在阎宅篱门处下轿。阎黑瞧见,忙不迭迎了上去,纳头便拜,说道:“莫城隍,不知尊驾光临寒舍,有罪,有罪!”莫城隍扶起阎黑,携手进了茅堂,落座即道:“阎壮士,昨夜敖广来本府,述说水怪肇事一节,你是知道的吧。”

  阎黑闻言大惊,遂将日前托梦之事学说了一遍。

  不久,阎黑凭藉他的非凡才智和神勇,终于降伏了水怪,救下江猪一族。此后,每逢四月十三阎黑生辰这天,不管刮风下雨,江猪的子孙们必乘潮来至阎宅(即后来的鱼师庙)前,凌波舞蹈,蹁跹有致,久久不肯离去。这一稀世奇观在石浦港年年出现,足见鱼亦有情。

  阎公晚年做过一阵子地方小官,专理沿海渔事,竟也办得有声有色,政绩斐然。不久,辞官还家。死后,为不忘他生前两护(护渔和护鱼)之功,石浦父老将其东关旧居辟建为阎公祠,供四季祭祀。数年后,港人又扩为鱼师庙,尊奉阎公为大帝,永享香火。

  走笔至此,鱼师身世之谜,今始昭然于天下。

  武牙耸的传说 

  象山境地,丘陵起伏,山高岭密,从象山县城到县南良港石浦的重要通道,昔称九岭十八亭。其中昌国卫城西门外里许那座岭,称武牙耸。武牙耸岭名来历,有一个生动的传说。

  据谱载,迁到象山来的始祖叫武德,从朱元璋征战有功,授温州卫千户。二世祖武胜奉命筑昌国卫城抗倭,以功晋职指挥,武氏家族便在昌国卫城内凤凰山麓定居下来。万历年间,卫城内十八指挥巡街的时候,少年书生邵景尧闯道,部下把他抓起来,罚他从胯下钻过去。邵受此辱,怀恨在心,声称“誓报此仇”。后来邵景尧高中榜眼,官居显位,日夜谋求报仇机会。一次邵景尧奉旨办差,他上了奏章,要武指挥同行。武指挥知道邵偏狭成性,恐遭暗算,但上命难违,又不得不去。情急之际,忍痛拔下两颗残牙,交给亲随,叮嘱:如途中遭遇不测,把两颗牙交给家中安葬。却说那武指挥和邵榜眼舟行途中,果然被邵推入茫茫大海之中,幸武水性甚好,紧紧抓住船舵,大声呼救。邵在船上故意顿足叹息,自称失手,悔恨万状。事已败露,不得不将武拉上船来。邵更怕回去后武指挥不肯轻易饶他,乃第二次对武下毒手。乘武熟睡,用绳索紧紧捆住手脚,再将两只酒埕套在武的脚上,使其难动不浮,然后推入海中。回舟之日,武无踪影,亲随将两颗牙齿交与夫人,安葬在武家山中,岭名也改称武牙耸了。武指挥的后人怕邵家势大,还要寻事报复,索性迁出昌国卫城,所以目前没有姓武的了。

  鱼丸的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生活开始奢侈,每餐必鱼,凡用鲜鱼虾烹制出来的菜肴,不得有鱼骨,一旦碰上鱼骨,厨师便成了刀下冤魂。因为他的性情暴躁,吃饭时多次被鱼刺所苦,因此不少厨师为此而丧命。

  有一天,一位烹饪高手接到皇帝的御令,进宫为皇上做一桌御宴,厨师看到厨房内放了不少鱼,心里很胆怯,束手无策,想到自己性命难保,呆呆地发愣。待帮厨将鱼洗净以后,看到鱼中之刺,激起了他对暴戾乖张的秦始皇的满腔怨恨,心头的愤怒一下子都倾泻到鱼的身上。他随手操起厨刀,狠命地用刀背砸鱼。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自动脱落,鱼肉成鱼茸。

  这时宫中传来急促的催菜声,他想到大难临头,急中生智,顺手将鱼茸捏成了小丸子,放入锅中舀了鸡汤汆将起来。不一会,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肉质鲜嫩的鱼丸,犹如对对鸳鸯在水中嬉戏。岂料,这道菜汆后味鲜、醇美、爽口、嫩滑,意外地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那鱼丸成了御宴上的美味。

鲜花

鸡蛋

握手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4-3 09:22
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流传的一种通俗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性、适应性和地域性。俗语充满了真知灼见,揭示客观事理,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很强的语言表现力。它不仅“摭千古之虑,成一家之言”,而且是“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于今”,去雅取俗,口传心授,流传极广。它在历史上名称繁多,如迩言、俚语、俗言、俗谚、谚语、直语、鄙语、善言、常语、鄙言等等。      
    民间方言俗语中存有大量的俗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鲜明生动。
.
回复 海天渔歌 2014-1-9 11:45
清代姜炳璋纂修的《〔乾隆〕象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象山立县肇自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丙午,御史翟皎请以象山名县,以地有山,宛如象形也。其于秦汉为东瓯地,又为回浦县地,又为鄞县安化乡,于晋为宁海县地。”
回复 海天渔歌 2014-4-11 10:26
铜钱礁人赚铜钱,捕鱼经商两相宜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7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