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徐福东渡”,是一个反映古代中日交往的古老传说,其中夹杂着历史真实与合乎逻辑的推理。这里,笔者以中日有关文献为依据,对此作些考辨。 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徐福东渡的记载 关于徐福东渡的最初记载,便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徐福上书,请求入海求仙之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徐福是秦始皇时期齐地人,他曾经得到秦始皇的允许,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到海中三神山去求仙人。类似的记载还有多处。《史记》被历代史家奉为信史,司马迁三番五次地提到徐福入海之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此事的真实性。 关于徐福东渡,从古代历史文献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说法。 徐福滞留亶洲说。三国时期的吴国,因为濒海的缘故,与此前以内陆地区为中心的政权相比,更加重视开拓海上交通。根据史书记载,吴国的船队已经远抵夷洲、亶洲(一作澶洲)一带。《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在黄龙二年(230)的记事中,不但记载了吴国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的情况,还延续了徐福入海的故事传说——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至亶洲不还。《三国志》关于徐福入海传说的记载,第一次提到了徐福滞留不归的地方是亶洲。亶洲在何处?根据《三国志》的这一记载,当与夷洲属同一方向,都在中国东南外海中,并且相距也不会太远。夷洲,即是台湾,而亶洲,有人认为就是今天的日本,与倭国是一地两名。 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在其《倭传》中还增补了一些情况——徐福滞留亶洲后,“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亶洲与会稽、东冶有往来,亶洲徐福的后代时常到浙江会稽来,会稽、东冶的人也时常有入海遭风流移到亶洲去的。 徐福滞留日本说。《释氏六帖》为中国五代后周时济州开元寺缁徒义楚所撰,故又名《义楚六帖》。该书在卷21“国城州市部”中有一段话,明确指出徐福入海,滞留的地点就是日本国,也叫倭国,并说倭国“人物一如长安”,东北有一座山,名叫富士山,徐福称它为蓬莱山。后代至今还自称是秦人。这是迄今为止明确指出徐福入海滞留地在日本的最早的中国文献。 不过,《释氏六帖》关于徐福滞留日本的说法,其中虽有义楚本人对历代关于徐福传说的理解,主要还是来自他的好友、日本醍醐时代僧人宽辅的说法。 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徐福传说的不断流传,到了宋代,关于徐福入海到日本的说法已经很普遍,开始成为文人们诗词文章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徐福入海的传说,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节,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便是一个具体事例。此事记载于宋代文豪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之中:“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肥沃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玩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不但再次明确肯定了徐福东渡的滞留地是日本,而且还第一次将徐福东渡的传说与秦始皇焚书事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徐福在秦始皇焚书之前赍书东渡,才使日本保存了中国失佚的《尚书》百篇。 欧阳修的“赍书说”,也许是当时已经流行的一种传说,也许是欧阳修的一种主观想象,现在我们对此都不得而知。不过这个说法,后来在日本却产生了很大影响。如1339年日本南朝重臣北畠亲房所著的《神皇正统记》,就将《日本刀歌》所记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当作信史加以记载,并且认为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全经惟存日本矣”。近年来,有位名叫铃木贞一的学者,通过潜心研究《宫下文书》(据说是中国先秦典籍),甚至统计出徐福当年携带到日本的书籍共有儒家经书1850卷、其他典籍1800卷,认为这大致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重要典籍。 总之,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徐福东渡大致经历了从《史记》的“入海说”,到《三国志》与《后汉书》的“滞留亶洲说”,再到义楚《释氏六帖》的“滞留日本说”,最后衍生出宋欧阳修的“赍书说”。于是,一个系统的徐福的传说就这样形成了。 在日本,关于徐福的传说,不但有文献记载,还有文物遗迹,内容也更为具体。 日本文献对徐福传说的记载比较晚。八世纪成书的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了早期秦民东渡日本和移民的一些情况,却没有记载徐福的传说。也许是八世纪以前的中国文献还没有明确提出徐福“渡日说”,虽然《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指出亶洲和倭国的方位都在“会稽、东冶之东”,但毕竟没有明确说亶洲就是倭国。一般认为,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文献,就是上文提到的著于1339年的北畠亲房的《神皇正统记》。从这以后,关于徐福渡日的传说便在日本流传起来,收录徐福传说的书籍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日本的徐福传说中,人们给予徐福高度评价。在他们看来,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来到日本,还有随行的百工,并且带来了五谷种子和先进的生产农具、生产技术以及医术药物,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此,日本人民尊称徐福为“司农耕神”、“司药神”。 与中国关于徐福的传说有一个重要不同,那就是日本人确信徐福是从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的。至今新宫市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祠(现称徐福神社),那么徐福墓和徐福祠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有学者认为最晚当在十四世纪70年代以前,因为在1368年日本僧人绝海中津来到明朝,后来他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赋诗说:“熊野峰前徐福祠”,说明此时以前日本熊野已有徐福祠了,有祠自然也该有墓。 解读徐福传说离不开秦民东渡的大背景 徐福东渡是一个历经两千年之久的历史传说,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一个具有如此漫长历史和生命力的传说,可信度自然较高,是不能被简单否定的。 第一,徐福入海,为有信史美誉的《史记》最早记载,后来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也同样将此事当作信史加以记录,只是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徐福的滞留地就是会稽、东冶海外的亶洲。以上三书与《汉书》合称为中国古代正史的“前四史”,代表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徐福入海之事本身产生怀疑。 第二,关于徐福入海最终到达与滞留的地方究竟是否为日本,《史记》的记载只是说“在渤海中”,似乎离陆地不远,却又“莫能至”,确实没有透露与日本相关的信息。但是,结合《三国志》的《吴书·孙权传》、《魏书·倭人传》和《后汉书·东夷列传》来看,它们所提到的徐福滞留亶洲说,以及亶洲的方位与倭国的方位都是在中国会稽、东冶以东海外。从逻辑上推论,亶洲当属倭国或倭国的一部分。 第三,徐福东渡日本,以当时的条件是否具有可能性?我认为,徐福东渡是一次想法成熟、准备精心的行动,他对于寻求到蓬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渡海的成功系数又有多少等等问题一定是有考虑的。如果此事危险太大,成功渺茫,他只是为了躲避秦朝苛政,尽可以想想别的办法,不必要冒着可能是九死一生的危险。首先,徐福为秦琅琊郡人氏,相传为今江苏赣榆县金乡徐福村人,靠近沿海地区,熟悉海事。其次,徐福入海是得到秦始皇许可和支持的,他的一切行事,尽可以假天子之令,这为他入海之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再次,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的渡海行为,多少也会为秦民东渡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东海与黄海,由于大陆漂移的缘故,并没有今天这样的宽阔。尽管当时的造船技术还很落后,但渡过并不十分宽阔的东海或黄海,还是有相当可能性的。 第四,我们还应该将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放置在秦民东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去考察,这有助于我们增加对这个传说蕴含的真实性的认识。日本学者神田秀夫的《日本的中国文化》一书,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古代难民东渡问题。据他考察,早在中国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随着越王勾践灭吴和楚威王灭越事件的发生,就有大量难民乘船东渡。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很落后,但在这些难民中,就已经有一部分人到达了日本的九州。由于秦朝的苛政和秦末战乱,从而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即所谓“秦民走海东”、“秦民东渡”。史载,秦末大起义时,从秦、燕、齐地避难朝鲜的秦民竟多达数万人。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时秦民入海到日本避难的,也一定为数不少。日本典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新撰姓氏录》和《古语拾遗》等,都对当时的秦民东渡以及一些移民情况作了记载。从这个角度来讲,徐福东渡日本,只是这股难民东渡潮中的一个典型事例罢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5 01: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