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www.54xsr.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徐福东渡”考辨

已有 2583 次阅读2012-9-23 22:31 |个人分类:探索发现| 徐福, 东渡, 考辩

文史考辨
“徐福东渡”考辨
汪高鑫

       “徐福东渡”,是一个反映古代中日交往的古老传说,其中夹杂着历史真实与合乎逻辑的推理。这里,笔者以中日有关文献为依据,对此作些考辨。

       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徐福东渡的记载

       关于徐福东渡的最初记载,便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徐福上书,请求入海求仙之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徐福是秦始皇时期齐地人,他曾经得到秦始皇的允许,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到海中三神山去求仙人。类似的记载还有多处。《史记》被历代史家奉为信史,司马迁三番五次地提到徐福入海之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此事的真实性。

       关于徐福东渡,从古代历史文献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说法。

       徐福滞留亶洲说。三国时期的吴国,因为濒海的缘故,与此前以内陆地区为中心的政权相比,更加重视开拓海上交通。根据史书记载,吴国的船队已经远抵夷洲、亶洲(一作澶洲)一带。《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在黄龙二年(230)的记事中,不但记载了吴国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的情况,还延续了徐福入海的故事传说——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至亶洲不还。《三国志》关于徐福入海传说的记载,第一次提到了徐福滞留不归的地方是亶洲。亶洲在何处?根据《三国志》的这一记载,当与夷洲属同一方向,都在中国东南外海中,并且相距也不会太远。夷洲,即是台湾,而亶洲,有人认为就是今天的日本,与倭国是一地两名。

       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在其《倭传》中还增补了一些情况——徐福滞留亶洲后,“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亶洲与会稽、东冶有往来,亶洲徐福的后代时常到浙江会稽来,会稽、东冶的人也时常有入海遭风流移到亶洲去的。

       徐福滞留日本说。《释氏六帖》为中国五代后周时济州开元寺缁徒义楚所撰,故又名《义楚六帖》。该书在卷21“国城州市部”中有一段话,明确指出徐福入海,滞留的地点就是日本国,也叫倭国,并说倭国“人物一如长安”,东北有一座山,名叫富士山,徐福称它为蓬莱山。后代至今还自称是秦人。这是迄今为止明确指出徐福入海滞留地在日本的最早的中国文献。

      不过,《释氏六帖》关于徐福滞留日本的说法,其中虽有义楚本人对历代关于徐福传说的理解,主要还是来自他的好友、日本醍醐时代僧人宽辅的说法。

       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徐福传说的不断流传,到了宋代,关于徐福入海到日本的说法已经很普遍,开始成为文人们诗词文章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徐福入海的传说,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节,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便是一个具体事例。此事记载于宋代文豪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之中:“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肥沃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玩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不但再次明确肯定了徐福东渡的滞留地是日本,而且还第一次将徐福东渡的传说与秦始皇焚书事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徐福在秦始皇焚书之前赍书东渡,才使日本保存了中国失佚的《尚书》百篇。

       欧阳修的“赍书说”,也许是当时已经流行的一种传说,也许是欧阳修的一种主观想象,现在我们对此都不得而知。不过这个说法,后来在日本却产生了很大影响。如1339年日本南朝重臣北畠亲房所著的《神皇正统记》,就将《日本刀歌》所记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当作信史加以记载,并且认为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全经惟存日本矣”。近年来,有位名叫铃木贞一的学者,通过潜心研究《宫下文书》(据说是中国先秦典籍),甚至统计出徐福当年携带到日本的书籍共有儒家经书1850卷、其他典籍1800卷,认为这大致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重要典籍。

      总之,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徐福东渡大致经历了从《史记》的“入海说”,到《三国志》与《后汉书》的“滞留亶洲说”,再到义楚《释氏六帖》的“滞留日本说”,最后衍生出宋欧阳修的“赍书说”。于是,一个系统的徐福的传说就这样形成了。

  在日本,关于徐福的传说,不但有文献记载,还有文物遗迹,内容也更为具体。

      日本文献对徐福传说的记载比较晚。八世纪成书的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了早期秦民东渡日本和移民的一些情况,却没有记载徐福的传说。也许是八世纪以前的中国文献还没有明确提出徐福“渡日说”,虽然《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指出亶洲和倭国的方位都在“会稽、东冶之东”,但毕竟没有明确说亶洲就是倭国。一般认为,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文献,就是上文提到的著于1339年的北畠亲房的《神皇正统记》。从这以后,关于徐福渡日的传说便在日本流传起来,收录徐福传说的书籍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日本的徐福传说中,人们给予徐福高度评价。在他们看来,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来到日本,还有随行的百工,并且带来了五谷种子和先进的生产农具、生产技术以及医术药物,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此,日本人民尊称徐福为“司农耕神”、“司药神”。

       与中国关于徐福的传说有一个重要不同,那就是日本人确信徐福是从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的。至今新宫市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祠(现称徐福神社),那么徐福墓和徐福祠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有学者认为最晚当在十四世纪70年代以前,因为在1368年日本僧人绝海中津来到明朝,后来他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赋诗说:“熊野峰前徐福祠”,说明此时以前日本熊野已有徐福祠了,有祠自然也该有墓。

       解读徐福传说离不开秦民东渡的大背景

       徐福东渡是一个历经两千年之久的历史传说,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一个具有如此漫长历史和生命力的传说,可信度自然较高,是不能被简单否定的。

       第一,徐福入海,为有信史美誉的《史记》最早记载,后来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也同样将此事当作信史加以记录,只是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徐福的滞留地就是会稽、东冶海外的亶洲。以上三书与《汉书》合称为中国古代正史的“前四史”,代表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徐福入海之事本身产生怀疑。

      第二,关于徐福入海最终到达与滞留的地方究竟是否为日本,《史记》的记载只是说“在渤海中”,似乎离陆地不远,却又“莫能至”,确实没有透露与日本相关的信息。但是,结合《三国志》的《吴书·孙权传》、《魏书·倭人传》和《后汉书·东夷列传》来看,它们所提到的徐福滞留亶洲说,以及亶洲的方位与倭国的方位都是在中国会稽、东冶以东海外。从逻辑上推论,亶洲当属倭国或倭国的一部分。

      第三,徐福东渡日本,以当时的条件是否具有可能性?我认为,徐福东渡是一次想法成熟、准备精心的行动,他对于寻求到蓬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渡海的成功系数又有多少等等问题一定是有考虑的。如果此事危险太大,成功渺茫,他只是为了躲避秦朝苛政,尽可以想想别的办法,不必要冒着可能是九死一生的危险。首先,徐福为秦琅琊郡人氏,相传为今江苏赣榆县金乡徐福村人,靠近沿海地区,熟悉海事。其次,徐福入海是得到秦始皇许可和支持的,他的一切行事,尽可以假天子之令,这为他入海之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再次,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的渡海行为,多少也会为秦民东渡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东海与黄海,由于大陆漂移的缘故,并没有今天这样的宽阔。尽管当时的造船技术还很落后,但渡过并不十分宽阔的东海或黄海,还是有相当可能性的。

      第四,我们还应该将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放置在秦民东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去考察,这有助于我们增加对这个传说蕴含的真实性的认识。日本学者神田秀夫的《日本的中国文化》一书,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古代难民东渡问题。据他考察,早在中国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随着越王勾践灭吴和楚威王灭越事件的发生,就有大量难民乘船东渡。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很落后,但在这些难民中,就已经有一部分人到达了日本的九州。由于秦朝的苛政和秦末战乱,从而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即所谓“秦民走海东”、“秦民东渡”。史载,秦末大起义时,从秦、燕、齐地避难朝鲜的秦民竟多达数万人。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时秦民入海到日本避难的,也一定为数不少。日本典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新撰姓氏录》和《古语拾遗》等,都对当时的秦民东渡以及一些移民情况作了记载。从这个角度来讲,徐福东渡日本,只是这股难民东渡潮中的一个典型事例罢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鲜花

鸡蛋

握手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9-23 22:46
从隐迹到东渡


——徐福东渡原因试析

   东渡是徐福一生中重大的抉择;只有徐福这样的人,才能在秦代,带着装载三千余人的船队,成功东渡。东渡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秦始皇的东巡与东渡有深刻的因果关系。东渡不是一次突然发生的偶然行动,其中必然有反复的酝酿和准备的过程。要深入剖析徐福东渡的原因,就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比较全面的探索。

徐福东渡的根本原因出于“避秦”。从“隐迹”到“东渡”,是徐福避秦的两个阶段、两次部署:一在国内,一去国外,先是留有余地,后则再无反顾。不要把隐迹看作是徐福避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插曲,隐迹是东渡的准备和序曲,东渡是隐迹的发展和终奏。

一、一个趋利避害的海上方士

徐福又作徐巿(fú),本名议,字君房,齐地琅琊人。据徐姓后人徐定安氏所存《徐氏历代名人录》称:其先祖为夏禹时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地,因以为姓。若木32代孙徐诞,在周穆王时因功封“偃王”,徐福为徐偃王29世孙,出生于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55年)注①。

徐福在齐文化的影响下长大。齐国东北濒渤海湾,东南临黄海(时称东海)西北邻燕、赵,西接魏,西南界楚,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文化多元化、思想比较开放的海洋大国。作为一个海上方士,徐福是阴阳家驺衍(公元前305-前240年)的再传弟子。驺衍是战国晚期齐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阴阳家姜子牙的传统,又受到鲁国儒家文化及楚国道家文化(庄子)的影响,当时独树一帜,游说各国,在孟子之后,同样见过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却不像孟子那样常坐“冷板凳”,而是“重于齐”、“梁惠王郊迎(到远郊迎接)”、“燕昭王拥彗先驱(执扫帚在车前清扫道路)”。他以阴阳玄妙之学,向各诸侯大谈宙宇人生与物理世界的因果交错,名重一时,成为当时燕、齐海上方士的祖师。他提出了天下大九洲说与阴阳五行转化论,作为世界观的基础。夏代中国有九州,总括称之为赤县神洲,驺衍拓宽了“天下”的空间观念,认为神州只是大九洲之一,神洲之外有大瀛海,海上还有八大洲。方士们根据此说,宣扬海外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仙药。阴阳五行主运说的内涵是,金、木、土、水、火五行相剋相生,循环流转,以至无穷。大而至朝代兴衰,小而至个人命运,无不如此。方士们根据此说,宣扬悠久无限的时空观念,创造了冶炼丹药,长生延年之说,建立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互为制约而又互为依赖的观念。虽然是唯心的,但有辩证法的因素。这些观念使方士阶层形成了天人合一、发展变化、趋利避害的思想。至于兼通术数和八卦,则是阴阳家的看家本领。驺衍积极入世,以游说诸侯取富贵,向为后世方士所艳羡。

徐福自幼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及长,师承驺衍的修为,成为方士中的佼佼者。他视野宽阔,知识广博,懂天文、地理、占卜、航海以及农耕、纺织、医药(含养生、炼丹)等等,敢于开拓,勇于探索,思维灵活,学会了随机应变,趋利避害。这就使他在动乱剧变的年代中,能巧妙地适应各种变化,去获得较好的生存环境。

战国晚期,齐与秦都比较强大,秦曾自称为“西帝”,尊齐为“东帝”。可惜在徐福出生前四年,秦大举攻赵时,齐王建缺乏战略眼光,拒绝谋士们“唇亡齿寒”的劝谏,不肯以粮食支援赵国,坐看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坑赵卒四十万,齐国从此失却屏障,长期处于秦国的威压之下。徐福六岁那年,秦灭亡了周室,又过了十二年,齐王建被迫到咸阳朝觐秦始皇,从此明显地降为附庸。在秦灭了其他五国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出动大军攻齐,齐王建不战而降。结局是齐王建被放逐于共(河南辉县),随即被活活饿死。

作为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方士,徐福对天下大势,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秦人挟强劲之势,灭六国如风卷残云,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六国之士,虽深知秦始皇刻薄寡恩,心似虎狼,不可与久处,但又不得不为他所用注②。徐福不像父辈那样尽忠于故国的君主,勇于接受现实,寄希望这个统一而强大的新皇朝。抱着“趋利避害”的宗旨,希冀能得到一个进身之阶,这便是徐福初见秦始皇时的心态。

二、秦始皇东巡求仙始末

追求长生不老,是许多君王所不肯放弃的梦想,《史记·封禅书》对此有具体记录。在秦以前的齐、燕是如此,秦以后的汉武帝是如此。直到后代的帝王,也屡见不鲜。而把求仙作为后半生政事活动的主轴,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不顾天下的怨怒,最后在求仙途中断送了自己性命的,只有秦始皇。

打开《史记·秦始皇本纪》可以看到,灭了齐国那一年(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天下,收诸侯之美人、钟鼓、玉璧于后宫,享尽人间声色之乐。从二十八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9—前210年),始皇四次东巡,都以求仙为目的,而其后半生,也与此相始终。《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都写到四次东巡,前者比较详细,后者则从“入海求仙”的角度切入,要言不繁,也能道出始末。

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皆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此第一次东巡,公元前219年)。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琊,过恒山,从上党归(此第二次东巡,公元前218年)。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此第三次东巡,公元前215年)。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同傍)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此第四次东巡,公元前210年)*。

《封禅书》指出,在战国晚期,首倡海上神仙说者为驺衍,后“燕齐海上方士传其传其术不能通”。当事者还是执迷不悟:国君不甘心放弃追求,方士则想借以“显于诸侯”,猎取富贵。于是,“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甚至到了“不可胜数”的地步。这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封禅书》的描述揭开了海上神山的神秘面纱,所谓“仙境”,海市蜃楼而已。“盖尝有至者”全系假话,但对世上的君主始终具诱惑力,甚至深信不疑。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源于愚蠢的创导者。

《封禅书》后边一段略写始皇四次东巡始末,如与《秦始皇本纪》所写对着读,便可看出始皇东巡的主要用意在于亲身一遇神仙。至于说“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 注③,只是秦二世胡亥的解释,并非始皇初衷。“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倒是真话。秦始皇生性多疑,只相信自己。虽遣徐福为使,并不完全信任。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徐福受命后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是凭着巧妙的周旋应对,才得渡过一次次难关。

三、徐福深谋远虑,早萌“避秦”之念

徐福深知秦始皇“不可与久处”。在第一次东巡时,幸得垂青,受命入海求仙,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信任。秦始皇只赏黄金白璧,不给童男童女。在派出徐福之后,始皇还派其他方士入海,自己在琅琊“留三月”,听候回音。其他方士的回复是“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见前文)。徐福先去而后回,经深思熟虑,编了一番绘声绘色的与人不同的假话。

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

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

“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

神曰:“汝秦皇之礼薄,得观(可以看看)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照上天。”

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良家童男童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秦皇帝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子)、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这段文字很重要,但未见于《秦始皇本纪》,而出自《淮南衡山列传》。不把这段话放在《秦始皇本纪》中,是司马迁在布局上的“曲笔”,让粗心的读者忽略,叫细心的读者自己揣摩。“谒仙”的经过及与海神的对答,是徐福精心编造的,此中显示了徐福的才识和胆略。徐福掌握了始皇急于求仙的心理,假托海神之言,提出了许多对方能够接受的条件。徐福要求的不过是几千个孩子,对视臣民如土芥的秦始皇不算一回事,也不构成任何威胁,百工、五谷为维持生活所必需,也完全可以允诺。对徐福而言,童男童女就是希望,可以“教训”,可以“生聚”,且有百工、有五谷种子,物质生活就有了保障。其中,也不排除徐福乘机捎带了一批作为骨干的心腹以及乡亲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脱离饥饿和徭役之苦。徐福深谋远虑,还有一句话是“从臣(带着我)东南至蓬莱山”,暗示方位不在西北之渤海,已为后一步设好棋局。徐福不信这样的天下会长久。如果再寻仙岛而不遇,他可以把三千孩子教养成人,避开战乱,静候大变。以天下之大,总会有一个“帝力不及”的“蛮荒”之地。这一着险棋,是其他方士所想不到和不敢想的。于此可见,徐福已萌“避秦”之念。而在司马迁看来,徐福已暗蓄“异志”。所以,用叙述人的语言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停留做王)不来。”

秦始皇“大悦”之后,果然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为徐福再次出海提供了全方位的物质保障,也只有极端自私贪婪而又刚戾自用的君王,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的准备工作,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再至琅琊,不过是来视察一下徐福再次出海的物质准备情况而已。因此,《史记》的记载就很简略。

在徐福这番“伪辞”的误导下,秦始皇认定海上确有神仙,只要多派得力使臣,必有所获。于是引出了第三次东巡碣石,使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重点是“考入海方士”。 安期生、侯公、侯生、石生、卢生、韩终等方士,就在这段时间被分期分批派出,纷纷入海求仙,几乎形成了一个高潮。

派出的人越多,期待也越急。三年之后(公元前212年),始皇一一查究:安期生出海时,封还黄金白璧,飘然而去,尚可理解;韩终等许多人始终无消息回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每天听到的只是要钱要物)”* ,就令人恼怒了;侯生、石生竟敢肆意诽谤,“重吾不德”,甚至相约“未可为求仙药”*,实在死有余辜。一场活埋460多个儒生、方士的浩劫,就由此引发。

也就在这一年,始皇开辟从九原到云阳的大道,挖山洞、填河谷;造阿房宫,把挖出的泥土长途运输至骊山垒作冢墓;开采北山的大石,运输四川、荆楚的木材。服苦役的除70余万受过宫刑的罪徒之外,还征发闾左平民,几乎全国动员。始皇身边的侍臣们,也惴惴不安,朝不虑夕,担心随时被杀。一次始皇因怀疑身旁的太监把一句话泄漏给丞相,竟把身边侍臣全部杀死注④。总之,全国上下都被推入了苦难的深渊。

在此期间,徐福已踏遍了渤海、黄海、东海沿陆地附近的大小岛屿,在寻访仙山的同时寻求自己的退路。有消息传来,始皇斥责他耗费巨万而终不得药,这在他的意料之中;而460多个方士、儒生在咸阳被活埋,就使他震惊和恐惧,因为这可能就是他的下场。三千人的生计迫在眉睫,如果再请求补给,触始皇之怒,必遭诛戳。权衡之下,只能暂避其怒,找一个“帝力不及”之地“隐迹”,拓荒自给。从渤海湾至环山东半岛一带的岛屿,徐福无一不到,过往船只太多,均非“帝力所不及”之地。只有向南,在会稽郡与闽中郡之间,还有一个“权力真空”地带注⑤。

四、避秦的第一步,徐福隐迹蓬莱

当时会稽郡最南端是鄮县,隔一个海港的彭姥村以南,就是无人管辖的蛮荒之地。徐福到过这个海岛(半岛),岛上有一座山,南坡是彭姥村,东首有一道观,此山的山势、流泉、半山的石屋以及山下缓坡上的沃土,与他理想中的境界正相吻合,于是徐福就称之为蓬莱山、蓬莱观(参看拙作《秦徐福隐迹蓬莱观考析》)。而且与鄮县仅一港之隔,便于获悉外部世界的变化,进退留有余地。加之童男童女,并未全数长成,长期生活于海上,既少文化,又乏技艺,如远走化外之地,无法生存。于是,拓建旧观、掘丹井、筑丹灶,开垦荒地、种植五谷,劳动之余,以能者为师,组织学习文化技术。

这就是徐福暂时隐迹于蓬莱观的开始。近两年的陆上生活,还使徐福看到了秦皇朝的危机日趋严重。其特点是气数已尽,百姓“欲为乱者十室而八”。司马迁之前,《淮南子》的作者之一,淮南王刘安的谋士伍被(公元前189-前123年)曾作过这样的分析:

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任刑罚;转海滨之粟,致于西河。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者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满野,流血千里。于是百姓力屈,欲为乱者十室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仙药,多赍珍宝,童男女三千人,五谷种子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南越。使人上书,求女子无夫家者三万人, 以为士卒衣补。行者不还,往者莫返。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室而七。兴万乘之驾,作阿房之宫,收太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父不宁子,兄不安弟,政苛刑惨,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怨上,欲为乱者,十室而八注⑥。

毁灭文化,践踏正义,大规模的战争,残酷的大屠杀,僵尸满野,流血千里;苛重的税赋,无休止的苦役,耕夫织女用尽全力仍吃不饱糟糠,衣不蔽体;而始皇还要穷奢极欲,骊山筑陵,阿房作宫,车驾巡游全国,征童男女三千人入海求仙,发无夫家之女子去南粤尉佗军中“补衣”。

面对着这样的苛政,如果不想坐以待毙,只剩下两条路:一是揭竿而起(“为乱”);一是逃亡“避秦”。“为乱”要等待时机。当年有人劝刘邦起义时,刘邦说样说:“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注⑦”徐福手上只有三千个小青年,羽翼未成;孤注一掷而不顾后果,不是他的思想方法。于是,“避秦”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避秦”之法不外乎两条:一是隐居于天涯海角,人迹罕至之处;一是远走异域,另谋发展。当年就有许多人率妻子邑人隐于“绝境”,但地理条件难得,徐福隐迹于蓬莱就是一种尝试。远走异域,虽更为彻底,但一去不能复返,还要适应化外之地的环境,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徐福东渡前就有许多百姓因逃避饥饿和苦役,东渡到夷州,还在那里建立了邦国注⑧。

以蓬莱观为中心,徐福带着三千小青年在蓬莱山麓“生聚教训”了近两年。三千童男女都成长了,在徐福及百工们调教下,文化、技艺方面也初有所成,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发展了。时间一长,这里的情况难免逐渐为外人所知悉,隐迹已失却意义。这就迫使徐福重新考虑更彻底的“避秦”之计,随时准备着走东渡之路,远航异域。好在七八年的航海生活,使他和船工们精于航海技术,熟悉海上航路,不论去夷洲(韩国)澶州(日本),都能到达。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突然传来始皇第四次东巡将东下鄮县的消息注⑨。鄮县与蓬莱观仅一港之隔,“隐迹”即将暴露,促使徐福决计东渡。

五、“避秦”的第二步,徐福决计东渡

始皇这次出巡,由丞相李斯和皇子胡亥陪同,从咸阳出发,南下湖北云梦。折回后,沿长江东下,经丹阳、钱塘(今杭州),临浙江(钱塘江)。因水波险恶,就往西一百二十里,选择一个较窄的江面过渡。随行的队伍,威仪棣棣,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正在一同观看。项羽忍不住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注⑩”项梁急掩其口,说“毋妄言(别胡说),族矣(要灭族的)!”不过由此可见,项羽在此时已经有了起义的打算。接着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并将东下鄮县。

秦始皇的突然来临,莫名的恐怖笼罩了蓬莱山。如何趋利避害?徐福要在“生”和“死”之间作出抉择,要做好应变的一切准备。好在两年的“生聚教训”已初有所成,即使到化外之地,都可以对付。鄮县一水之隔,三千多人隐迹于蓬莱,如被发现,必遭诛戮。徐福考虑再三,还是“偏向虎山行”,争取主动,登门请见。他是编“伪辞”的高手,《秦始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述:“方士徐福等入海求仙,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

秦始皇筑骊山墓,造阿房宫,国库空虚,财帑耗尽。两年以来,再无方士前来自荐入海求仙,但始皇求仙之心不死,所以再次出巡。先南下云梦而后东临鄮县,踏遍半个中国,希冀或有所遇。不料徐福突然出现,主动说明原委,且云“蓬莱药可得”,似乎又带来希望。至于徐福拓荒自给之举,亦出于体谅国家,就不加追究。再者,看“请善射与俱”一语,倒是愿意接受派出水上武士的监督,足见并无隐情。所以,秦始皇答应,等回琅瑯作海上验证后,再派出弓弩手。眼下在旅途之中,命徐福先随驾巡行,去慈溪海边设坛祭神,然后回原地听候消息。

秦始皇在鄮县住了三十多天,又转道会稽郡的郡治苏州,经长江出海,北至琅琊。徐福送走了秦始皇之后,考虑隐迹已经暴露,谎言可再而不可三。水上弓弩手一来,便难脱身,最后的结局可以预知,只得远渡异域。徐福为东渡作了周密的准备,从修缮船具到带足粮食淡水等航海所必需的物品之外,携带了五谷的种子,特别是近两年在彭姥村所获得的水稻种子,还装载了焚书之前的中华文化典籍,其中有儒家经典1850卷,其他典籍包括农书、医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1800卷,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成果。

徐福东渡以后,历代所修《象山县志》都把徐福看作家乡人,归之入《寓贤传》。对于这位“寓贤”,象山人民时萦于怀,许多文人“以诗言志”,如北宋治平年间象山县令林旦的《蓬莱泉》、南宋绍兴年间象山钱氏始祖钱延庆的《游蓬莱山》,都在诗中抒发对他的殷切思念。

直到明代,邑人俞士吉(1354—1430)曾以礼部侍郎衔出使日本和朝鲜,从小熟知徐福当年隐迹蓬莱观、炼丹于石屋洞的故事。重游徐福生活过的蓬莱山,睹物思人,不胜神往。也以《蓬岛春光》为题,在思念中寄寓了祝福:

碧桃春醉地仙家,蓬岛晴光丽物华。

丹井砂明金作底,石田烟暖玉生芽。

庭前鹤映三花树,洞口人酣五色霞。

更倚东风望瀛海,楼船应是到天涯。



六、余 论

战国晚期,六国兼并,各国亟需谋士和将才,各国间人才的流动极为自由。孟子所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际上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良禽择木而栖”更是纵横家和阴阳家的行动准则。秦统一六国后,严酷的政治环境限制了这些方士的言论和思想的自由,因而许多人就隐于深山幽谷,选择了不合作的态度。徐福初见始皇,不过是为个人求一出路,并没有儒家所持的忠君观念,陛见时的三次应对,无一不是从“趋利避害”出发的随机应变。秦始皇这个人,在统一六国之前还能听一些合理的建议,达到统一六国的目的之后,便肆无忌惮,视臣民如土芥,容不得半句真话,专以“刑杀”为威,最后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而八”。

论徐福的学识才能,不在项羽和刘邦之下,在徐福东渡的同一年,项羽似已迫不及待的想“取而代之”,刘邦还想再看一看,等别人先发难。徐福不想“为乱”,从趋利避害出发,“为乱”的风险是太大了,他善良、仁慈,他相信“气数”,并无“异志”,只想巧妙地用和平的手段保护自己和追随他的三千多年轻人。

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徐福的“隐迹”和“东渡”,是在九年经历中被一步步逼出来的,说到底,不过是为自己、为亲人以及三千无辜的孩子们求得一个比较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无心插柳柳成荫”,徐福东渡后对当地社会所生的深远影响,是他当时所始料不及的。

徐福避秦东渡,不是一人一家,却是一个三千人的船队,而且满载着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华文化。徐福是和平的使者,友好的使者,东渡不是占领掠夺,而是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技艺和平地贡献给当地,从中也为自己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从全人类的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徐福东渡使东北亚的社会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徐福不仅是中、日、韩三国第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三国人民友谊的化身,而且是推动东北亚历史发展的巨人。



凡文中加*者,均引自《史记》。

注①:徐定安氏存《徐氏历代名人录》及香港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徐福年谱》均持此说。

注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魏)人尉缭评价秦始皇的一段话。

注③: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胡亥仿始皇在东巡郡县前,“与赵高谋曰”中的一段话。

注④: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⑤: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辖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流域以东;略当现在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原属楚境,郡治在吴(苏州)。其南为闽中郡,旧称东越,秦有天下,废其王号,留任,改为“君(郡)长”。辖地在温州以南、福建一带。西汉时扩大,相当今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隋开皇九年(589)废,改县,治绍兴。隋大业及唐天宝时,又改曾越州为会稽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越南北与桂粤边境)九原(内蒙境)等五郡近似蕃属,不计在内。

注⑥:见《汉书·伍被传》。《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有类似记述,只说到“欲为乱者,十家而七”。伍被的生年(公元前189年)距徐福东渡(公元前210年)不到20年。

注⑦: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⑧:见《后汉书·东夷列传》原文为“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辰韩在东,十有二国,或名之为秦韩”。

注⑨:见《明州系年录》。

注⑩:见《史记·项羽本纪》。(何元均)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9-25 11:19
续资治通鉴·卷030-中文百科在线
庄穆既崩,中宫虚位,帝即欲立之,后固辞。良久,将降诏,宰相王旦忽以病在告,...“臣境无它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辽主尝梦四人侍侧,赐食,...
【庄穆境】地名,估计与此相关。徐福纪念【庄穆】,隐迹象山东麓而命名。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9-28 09:50
【徐福与象山的源流】:渊源流传,
1.地名遗俗(语音变异:彭姆——蓬莱的谐音:龙泉井——垄船津、径,庄穆境,大目、莫、姆、穆;俗语流传:倷姆嫪毐,泊迹声息;地名考辨:丹山,新罗岙,船达山,大徐,徐家岙,蓬山头。。。。)【庄穆境】可能与秦王朝相关,奠定基础是穆公、庄襄公,徐福隐迹象山东麓,为此纪念极有可能,或者是据说而纪沿用至今。

2.东渡源因(求仙,避秦,拓疆。。。)
.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3 21:33
【岩画】——人类迁徙中的路标,是告知或者提醒的信息标签。而导致迁徙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灾害海浸,被迫开拓疆域求得生存,岩画内容丰富,如标识、图符。。。 岩画石刻正是人类生存时态延续遗迹的印证。 【蓑衣岩】刻书:道出了蓬莱山之形态,点明乃是一座伏象灵山。既不像蝌蚪篆文,也不像钟鼎石鼓文,更不类似隶书。是徐福堪舆蓬莱山后之记载。想徐福一行来此之时,秦相李斯尚未制定小篆统体,六国文字,仍在各行其道,故而有此不规范奇文刻于岩上。 因南北语音的差异,谐音“彭姆”为蓬莱。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8 11:52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2008年12月25日 10:54环球网读书频道【大 中 小】 【打印】徐福东渡一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再次求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果,这时徐福谎称由于大鱼阻拦所以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配备强弩射手再次出海。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徐福于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对于徐福东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也有记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质的飞跃。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但是,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记载徐福东渡活动以来,也把与徐福有关的疑谜留给了后人。

疑团之一,徐福东渡是否到达日本?关于徐福的目的地的问题,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学者对此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到了海南岛或者是朝鲜,还有人提出到了美洲。

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记载:“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可以推测徐福登陆地是一平原。日本是一个由三千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本州、九州、四国与北海道是其中四个大岛,总面积达到37.67万平方公里。全国有24%的面积为平原。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浓尾平原、畿内平原等。除日本列岛外,其他岛屿没有“平原广泽”的地理特征。

另外,徐福东渡日本,在后世的史书资料中也有记载。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也有记载:“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后汉书》中,把徐福入海求仙事件附在倭国之后。五代时期义楚和尚所写《义楚六贴》中提到:“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 在日本学术界,也有不少史料记述徐福到日本的情况,有《神皇正统记》、《林罗山文集》、《异称日本传》、《同文通考》等文献。林下见林在《异称日本传》中说:“夷洲、澶州皆日本。相传纪伊国熊野之山下有徐福墓。熊野新宫东南有蓬莱山,山前有徐福祠。”新井君美在《同文通考》中说,“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土人相传为徐福居住之旧地。由此七八里有徐福祠。其间古坟参差,相传为其家臣之冢。如斯旧迹今犹相传,且又有秦姓诸氏,则秦人之来往乃必然之事”。和歌山新宫町《秦徐福碑文》这样描述:“今东海可当蓬莱者,无可舍皇国他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也必矣。”

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称为农神、蚕桑神、医药神。还一些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们的根据是:在日语中,秦与羽田的发音相同。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称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说:“我是秦人的后裔,我的姓在很早以前写作‘秦’,我当首相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我的家族进行了调查,并在祖墓碑上发现了‘秦’字。”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日本古文献中载有徐福传说者以《神皇正统记》(1339年)为最早,其他大约是十七八世纪的记载,因此他们推断是受了宋元以来中国文献的影响。在隋唐时期,日本与中国交往极为频繁,但在文献之中却罕见“徐福”二字。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美洲,因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台湾前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卫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考证,美洲特产四十多种动植物矿产为先秦人民所知。如《春秋》记载“六□退飞过宋都”,“□”即美洲特有的“蜂鸟”。是殷朝被灭国后,部分殷人逃到北美后,回国观光带回六只蜂鸟,齐桓公为纪念此次远征,特在旗上绘制“蜂鸟图”。聚贤认为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已有多位中国人到过美洲,故徐福后来东渡美洲很有可能。吴人《外国图》指出“亶洲去琅琊万里”,根据距离分析根本不是日本,而是美洲。最早记述倭国的《后汉书》是把亶洲与日本区别开来的。“亶”字有大岛的涵义,美洲大陆像“亶”字。故以字形命名。现在檀香山还遗有带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旧金山附近也有刻存中国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所有这些都是徐福东渡美洲的明证。

疑团之二,徐福东渡为何东渡?关于徐福东渡的原因,据《史记》所言,秦始皇不惜以巨资支持徐福东渡,是为了寻神山仙药,求长生不死药。《十洲记》也这样记载:“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

并非所有的言论都支持这种说法,还有不少史书提出了避祸说,《汉书》及《后汉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汉书·郊祀志下》这样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唐代诗人汪遵在《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南宋祖元和尚为了逃避元代的统治,也东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日本新宫市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


还有一些人持“海外开发”的观点。他们认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绝不会轻信长生仙药之说,他派徐福出海,可能跟海外开发有关。《吕氏春秋·为欲篇》指出了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扶木”就是“扶桑”,即后来所说的日本。秦始皇一再派徐福等入海寻找三神山,决不是单纯为了采神药,而是为了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本。

秦始皇统一天下只有十二年的时间,但是四次到东方沿海巡视,这说明他对东方诸岛的极大关注。有的学者说:“始皇东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东至扶木的理想,而徐福探海东渡正是实现始皇理想宏愿的具体行动。”秦始皇曾琅琊刻石中说:“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又说:“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早有吞并日本之意,徐福东渡,或许正与此有关。

疑团之三,徐福的船队从哪里启航?关于这一点的主要说法有:河北省的秦皇岛和黄骅附近说,浙江省慈溪和舟山说,江苏省海州一带(现在的连云港赣榆县)说,山东省登州湾(龙口市黄县)及胶州湾徐山(青岛)琅琊、成山头说。

对于河北盐山县出海说的说法,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徐福入海确有其事,无棣沟入海处即徐福入海处,至今犹存的古秦台旧址就是见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徐福第一次请求入海。因入海地点选择不当,中途受阻而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徐福请求再次入海。他根据秦始皇的旨意,更换了出海地点,在原齐国旧地饶安(今盐山县旧县镇),经无棣沟入海。这次东渡到达日本一直未归。

然而,最有可能的一种是琅琊出海说。徐福的渡海求仙,与琅琊的关系最为密切。秦始皇巡视天下曾三临琅琊,其间两次召见徐福。由于他上书地点在琅琊,其出海准备工作和入海地点自然就是琅琊。《史记》这样记载,“(秦始皇巡幸江南),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司马迁明确的指出,秦始皇与徐福自琅琊启航北上,绕成山至之罘,射杀一巨鱼后,秦始皇返回至平原津而病,不日逝世。而徐福则自之罘射巨鱼后即远航异域,从中可以看到,徐福船队的启航港应是琅琊港。

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有关徐福的疑谜无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大海茫茫,徐福东渡之迷,遂成千古悬案。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8 11:54
徐福东渡之谜  
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由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的飞跃。徐福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但是,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记载徐福东渡活动以来,也把与徐福有关的疑谜留给了后人。
  首先是徐福故里在哪里,也就是说徐福是哪里的人?在《史记》里,司马迁把徐福记为“齐人”。由于“齐”是一个历史概念和广义的地域概念,它既包括战国时的“齐国”,也包括“齐地”的含义,同时还包括秦朝的“齐郡”含义,因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徐福故里之争。根据史书对“齐国”、“齐地”、“齐郡”的界定,史学家提出如下推测:如果“齐人”之齐是指齐国,则现在的赣榆、琅琊、黄县(今龙口市)等都包括在内;如果只指齐地人,则赣榆就被排除之外,而只包括琅琊、黄县等;如果是指齐郡,则琅琊也被排除。
  其二是秦始皇为何支持徐福东渡。《史记》上说,秦始皇不惜以巨资支持徐福东渡,是为了寻神山仙药,求长生不死药。但是,史学界有人认为,上述看法可理解,但是派遣徐福东渡的真正目的是“以示强威,服海内”。还有的认为,支持徐福东渡的目的是寻找先人的足迹。秦始皇认为自己是赢族的后代,所以派人去瀛洲寻根。
  其三是徐福的船队从哪里启航?关于这一点的主要说法有:河北省的秦皇岛和黄骅附近说,浙江省慈溪和舟山说,江苏省海州一带(现在的连云港赣榆县)说,山东省登州湾(龙口市黄县)及胶州湾徐山(青岛)琅琊、成山头说。
  其四是徐福东渡到达何方。多数学者认为,徐福到达的三神山不是什么海市蜃楼,而是指日本列岛。还有的认为,可能去的是吕宋岛。还有的认为是去海南岛等等。
  其五是谁是徐福的后裔。现在一些日本人说自己是徐福的后裔的理由是,在日语中,秦与羽田的发音相同。前日本首相羽田就称自己是徐福的后裔。还有的人认定徐福即日本的神武天皇。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8 12:54
我看徐福东渡与象山

邵鹏


    前言:徐福的传说遍及东南沿海,而山名蓬莱的更多,但是被后人记载为是徐福留下的,而现在依然还可以被指认的,还有地方可寻觅的遗迹几乎没有;象山所载、所留的药灶、亭观以及丹井——尤其是在唐代就被认为是徐福古迹的丹井——今天还在,可能在中国找不到第二处,因此,这个古迹的文化价值值得珍视。

本文以历史可能性为支点,以文化价值为旨归。

    第一个问题:徐福东渡是真事,还是传说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我们把徐福东渡当作纯粹的民间传说或者道教的虚构,越是后代越是如此。我接触到与我年龄差不多的许多人,他们对徐福一直就是这样一个印象。原因大概在于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平心静气地去读一些历史著作;还有在于近百年史学界过于强大的疑古传统,怀疑一切都是假的;再就是佛道有过多的怪力乱神,不敢叫人全信,而徐福恰恰是这种方外之士,一开始它的真实性就被人拒绝。但是如果你仔细读一些史书,就知道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法有问题,因为徐福东渡,从史料来分析,确有其事,当然即使信史也有不可信的史料混入其中,但是通过分析与推论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信服的结论。

    从现存的资料看,徐福东渡的资料最先来自司马迁的《史记》,被人反复征引的是以下几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条;“三十五” 条;“三十七年”条和《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

    司马迁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其父司马谈在武帝建元(前140一135年)初年,任太史令,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接任其父之职,即开始检阅档案,搜集资料,广引博采,实地调查,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着手编撰《史记》。秦汉史对司马迁而言,都是近现代史。徐福之事发生在公元前220—前210之间,距离司马迁的出生70来年,距离其父司马谈只有50来年,距离司马迁编纂《史记》也只有100年左右。这么接近的时间,加上司马迁接触的资料都是最权威的国家档案与最原始的资料,而司马迁本人又是严谨的历史学家,所以从常理分析,被司马迁多次写进《史记》的事情,依据的是一个完全的虚构,这是不大可能的。《史记》中有三皇五帝的记载,确实事情真假难辨,可对这些信息,司马迁明确告知读者是存疑的,而对徐福之事,司马迁根本没有存丝毫的怀疑。

    除以上分析,还有一个证据可能也是有充分说服力的,虽然也是来自《史记》,但是情况有些特殊。先看《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一段文字:

    王日夜与伍被、左吴等案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王曰:“上无太子,宫车即晏驾,廷臣必徵胶东王,不即常山王,诸侯并争,吾可以无备乎!且吾高祖孙,亲行仁义,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万世之後,吾宁能北面臣事竖子乎!”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被怅然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直来为大王画耳。臣闻聪者听於无声,明者见於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昔文王一动而功显于千世,列为三代,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故海内不期而随。此千岁之可见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吴楚,亦足以喻国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诛,原大王毋为吴王之听。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於糟?,女子纺绩不足於盖形。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於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高皇始於丰沛,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百姓原之,若旱之望雨,故起於行陈之中而立为天子,功高三王,德传无穷。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复不朝,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内铸消铜以为钱,东煮海水以为盐,上取江陵木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国富民众。行珠玉金帛赂诸侯宗室大臣,独窦氏不与。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破於大梁,败於狐父,奔走而东,至於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绝祀,为天下笑。夫以吴越之众不能成功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天下安宁有万倍於秦之时,原大王从臣之计。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事必不成而语先泄也。臣闻微子过故国而悲,於是作麦秀之歌,是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干也。故孟子曰‘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是纣先自绝於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今臣亦窃悲大王弃千乘之君,必且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於东宫也。”於是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历阶而去。

    “王”指淮南王刘安。刘安谋反是汉武帝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在公元前122年,伍被是刘安重要的谋士,我一字不拉的抄引,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伍被为止息刘安谋反的念头,一共列举五六个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都是真实的,而徐福之事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下被引用,一定具有相同的性质。另外伍被祖籍楚地,生于公元前190年左右,系《淮南子》作者之一。其出生离徐福东渡不过20年光景。伍被之父辈正是徐福的同时代人,生活地域又十分靠近,因此,他们完全有可能耳闻目睹徐福入海时征发童男女、五谷、百工以及调集船只之事;而伍被因刘安叛乱事发被捕时,其父辈一代尚在人世。因此,司马迁所录之伍被谏词,估计是廷尉记录的刑讯实录,当属于信史。

    所以,徐福东渡是一件可以相信的历史事件,至于“徐福东渡”这一个概念的表达,则可能要迟一些,因为〈史记〉没有这样固定的说法,只是说“入海求仙人”“入海求仙药”“入海求神异物”等,大概到五代的后周,有一个高僧义楚的,在《义楚六帖?国城州市部》中明白地写道:“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冈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烧,……常闻音乐。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日秦民。”北宋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也以比较肯定的语气说徐福到了日本,并且带去了中国文化。所以我以为“徐福东渡”这一个概念的确立应该在五代到赵宋时代,因为这时候,徐福的大致去向已经被认定。

    总之,在《史记》以后的历代文献中,徐福入海求仙的史实被不断掺入迎合时代的解释和合乎逻辑的推论,从而衍变成一个虽非完全历史事实、而绝对是历史真实的庞杂的传说体系。

    第二个问题:徐福启航地的传说为什么这么多,象山有没有可能是启航地

    徐福东渡的启航点究竟在何处?至今众说纷纪。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为秦皇岛说。

     其二为宁波或普陀山说。

     其三为胶州半岛成山头说。

     其四为琅邪台徐山说。

     其五为古骆车河入梅口说。

    其六为连云港附近说。

    当然还有一些说法,而日本方面有人认为,徐福东渡启航点可能在广东沿海。

    徐福东渡在后来的历史中,已经转变为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庞大母题,由此生发的子题故事不胜其数,因此到处有徐福、到处有蓬莱也就不值得奇怪,这是合乎民间文学流传规律的。但是从史料出发,现在我能查到的,最多的是山东沿海与浙江沿海,其他地方依据的大都是传说或者是民俗考察。山东是首选之地,其次是浙江,山东依据有《史记》等权威史书,徐福与山东的关系是不可动摇的。浙江依据有地方志书和古代碑铭。象山的唐碑《蓬莱观碑》说:“闻图经宝书之蓬莱山,其迹近古,昔相语:秦始皇帝使乎仙者辈徐福也,使泛沧海,访神仙之术于蓬莱山。此□□□□游,止之,药灶残踪、丹井泉在,观名焉。”我又查阅《四库全书》,以“徐福”作为索引,一共出现几百条,排除其他“徐福”,绝大部分的表述都有“传说”这样的不确定词,只有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明确说“栖霞观,(象山)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陶弘景皆隐迹于此,隋大业元年废”。查唐碑与宝庆《四明志》的关系,发现二者并没有传承上的直接关系,其一,唐碑最后出现在北宋末年,我估计在南北宋过渡之际被湮没,因为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金华人,庆元二年(1196)登进士第——在他的《舆地碑记》说:“栖霞观碑,在象山县。”可见他并没有看到该碑,否则不会把碑名这样重要的关目搞错,因为栖霞观是后来对蓬莱观的改名,王只是凭别人已经记忆差错的资料来入书,原碑肯定无从见。其二,在宋代能见到的唐碑已经不多,宝庆《四明志》没有收入该碑,提到有该碑,也证明在修志时,该碑已经不见。事实是,一直到乾隆三十四年重新出土,才再为后人所见。因此,关于徐福在象山的事,可能还有其他来源,所以宝庆《四明志》在才这样写。

    宝庆《四明志》的肯定语气与唐碑的记载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猜想的。唐碑中“……此游,止之,药灶残踪、丹井泉在,观名焉”,这几句话似乎在透露这样的信息,徐福确实在这里停留——“止之”;而且留的时间还不短——“药灶残踪、丹井泉在”;至于蓬莱观是徐福造,还是后人建造不得而知,反正造成后就称“蓬莱观”——“ 观名焉”。因此我感到,说徐福在象山隐居过,有很充分的理由。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徐福东渡的启航地呢?我们还是能从史书的字里缝间去寻找相关的信息。

    《史记? 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八年”条: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  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五年”条:

    三十五年……病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史记? 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七年”条: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原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从以上所引,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一: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仙前后10年(前219年—前210年);二:徐福求仙而从秦始皇手里要钱作的不是一次性生意,其求仙的信息通过经常渠道,为秦始皇所掌握;三:秦始皇对徐福很不满,但是又想办法满足他;四:徐福一开始并不想做骗子,他也相信蓬莱仙人是真实的,是可以找到的,所以在东南沿海飘荡10年;五:徐福不可能只在海上飘荡,肯定要上岸找给养,也就是说徐福到过陆上许多地方,所以有这么多地方有徐福的传说。上岸就有下海,其启航地也不止一处,所以有许多地方都有作为启航地的传说。

    现在把问题引到象山是徐福隐居地这个话题上来。所有所见的资料,几乎都只说徐福到过,或者从这里下海,说是隐居的从现在所接触资料看,只有象山。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在象山隐居的可能性最大呢?

    照常理推论,徐福开始几年一定是到处寻找,希望真的能找到蓬莱仙山与神仙,到过的地方一定不少,或者也有停留了较长时间的地方,但是不会有长期隐居的打算,开始隐居的最大可能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年初(十一月之后)。为什么?从记载看,徐福在“二十八年(前219)”领命入海,到“三十五年”左右至少有一次向秦始皇汇报过寻仙的经历,并且领取了大量财物,可能这之前还有,但是史无明言,对于徐福长期没有结果,秦始皇在“三十五年”条,即焚书坑儒前夕的话语中,已经流露出非常的不满。而“三十七年”条记载,徐福在秦始皇到琅邪后,向秦始皇建议派“善射与俱”以便杀大鱼,结果是秦始皇确实派人,并且也终于杀了大鱼,但是仙人仙丹肯定没有得到,徐福在秦始皇面前在一次失信,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不过这次汇报是徐福当面汇报,还是派人汇报就很难确定,只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射杀大鱼的时候,徐福船队一定有人参加,因为有“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的记载,这里“入海者”从整个文章的交代语气看,应该指“入海寻仙”的徐福船队的成员。由于这次再一次失信,让徐福感到恐惧,只有躲起来,徐福选择了象山。徐福有十年海上的冒险,到过不少地方,凡是有山海云气、风景幽美、海市偶现、偏远的地方他都有去寻找的可能。因此或者之前就来过象山。但是到底还是秦始皇的治下,不能放心,只有远走高飞才能安心,然后选择东渡。徐福有过多次的上岸与启航,但是这一次一去不回,在象山留下药灶与丹井。

    第三个问题:象山秦始皇庙,作为徐福隐居象山的一个旁证

    根据民国《象山县志》卷十五“典礼考”:象山有“秦始皇庙”。我查了《四库全书》,“秦始皇庙”还有以下几处记载。

    《会稽志》:(諸暨縣)秦始皇廟在縣西一里,《会稽記》云,始皇崩,邑人刻木為像祀之,配食夏禹。後漢太守王朗棄其像江中,像乃泝流而上,人以為異,復立廟。唐葉天師焚之。開元十九年。縣尉呉勵之再建。慶厯五年,知縣寇中舍毀之,改作迴車院,今院側仍有小廟存。

    至元《嘉禾志》:(海盐县)秦始皇廟在縣南一十八里秦住山。考證:《吳地記》云:秦始皇廟失其立廟年代時日。山有碑,梁天監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拊,山上有秦住泉。

    《浙江通志》:秦始皇廟,《海鹽縣圖經》:在縣南一十八里秦駐山。按《吳地志》云:秦始皇廟,失其建立年代時日。董榖《澉水志》曰:今廟前有飄松一株,伐去復生,時顯戈甲光怪之異。

    《明史》:(正德)七年,文登秦始皇廟鐘鼓自鳴。成山衛如之。

    另外《长安志》还有两处地方有秦始皇廟,因为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引。根据网上资料,山东成山头还有一座,这可能是现存唯一的秦始皇廟。

    可见即使在庙宇林立的古代中国,秦始皇廟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有秦始皇廟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历史上有记载或者长期流传秦始皇到过的地方,因此建庙纪念可以理解。但是象山的大雷山(面对象山港)下有一座秦始皇廟,就值得思考,因为只有秦始皇到会稽的记载和到贸县的传说,当时象山虽是贸县一部分,但是象山的地理位置在时人眼中完全是“孤悬海上”的,跟秦始皇实在拉不上太多关系,所以这座庙跟徐福隐居象山的联系似乎就显得特别密切。

    由一些资料旁推,象山秦始皇庙所建的年代一定很早,很可能在隋唐以前,从諸暨縣秦始皇庙的遭遇来看,隋唐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对秦始皇有好感,因此这之后再去建秦始皇廟的可能性很少,而海盐县秦始皇庙能到元代,是因为其有灵异之象。諸暨縣秦始皇廟指明建在秦末,海盐县秦始皇廟至迟在梁,象山的秦始皇廟估计也在这个时期。至于象山秦始皇廟毁于何时,也很难考定,清雍正《象山县志》就说已经早就毁掉,同治年间,宁波诗人姚燮也提起过这事,可是他已经搞不清具体情况。我们这次去调查,很多上年纪的老人都说没有听倒过,但是也有做手艺的老人说听到过,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庙在象山确实有,但是至迟在清朝初年就已经毁掉。

    第四个问题:保护和宣传丹井、药灶和蓬莱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写本文,我翻阅一些资料,发现传说多而神奇,但是存留至今的实物遗迹极少,史志记载:秦皇、汉武东巡到过碣石。这著名的碣石,徐福一定到过,但是到底是哪一处,后人一直有争论。在今山东省、河北省都有关于“千童城”的记载。如河北盐山县,南朝《舆地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当今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都确认,河北盐山县旧县镇(古千童城,今千童镇)与徐福有关,但这些都是一个区域,再能具体落实下去的遗迹估计就很难找。江苏发现徐福村,那是现代地名调查的收获,而古代文献的依据就相对不足,因此当我们发现象山的丹井直接联系着徐福,而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时候,不禁感到这简直是毁灭之神不小心而发生的意外。研究徐福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是都忽略象山,在今天我们才终于发现了自己。丹井还在,蓬莱观可以恢复,药灶之类是否或者如何复现需要探讨。丹井的历史文化价值,药灶和蓬莱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重视,如何保护与宣传也值得研究。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8 12:59
2012中国徐福文化象山国际大会将于9月15日至17日召开。目前,大会已邀请到包括日本参议员羽田次郎、韩国前统一部长李世基、中韩友好协会会长禹珪日等中日韩嘉宾160余人。
    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大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位于凤山头的徐福文化博物馆建设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印证徐福遗迹的墙头海山(墙头古渡)、大雷山脚(秦始皇庙遗址)、大徐章家弄(船倒山)、方井头(徐福登陆处)、彭姥岭顶(徐福古道)、石屋山等地已完成立碑标记;蓬莱观大殿和丹山井亭建设、唐蓬莱观碑复制、石屋洞修复等相关工作也正在抓紧实施中。预计到9月初,一幅展示2222年前徐福足迹的文化地图将清晰地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
    另外,本次大会还依托象山徐福研究会,已征集到中日韩等国家研究徐福文化的论文共49篇,《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文考释》、《徐福东渡研究概述》等书籍即将出版。专题片《徐福与象山》已完成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一台由塔山传奇、徐福东渡、山海奇缘、海天和韵四个篇章组成的晚会正与宁波歌舞团共同策划排练中,届时将全面展示徐福与象山的不解之缘。



后因钓鱼岛事件的纷争,取消会议。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8 13:02
主讲人 牧野 周乃复
    徐福东渡:智者的胜利大逃亡
    东尽观沧海,
    往事一慨然,
    浪中鼓万迭,
    鲸背血千年,
    何物秦始皇,
    于此求神仙。
    300多年前,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黄宗羲在游历了浙东达蓬山后,挥笔写下了这首短诗,它与一段著名的历史传说有关,这就是徐福东渡。
    达蓬山海拔422米,地处现慈溪市三北镇、龙山镇和镇海区河头乡的交界处,得名于秦始皇 “欲自此航海达蓬莱”的传说,整个达蓬山区重峦叠嶂、林木葱郁、风光旖旎。登山远眺,浩瀚的杭州湾尽收眼底。
    在 《史记》等史书中,关于徐福其人及其东渡的记载模糊且简单,这让许多人对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产生怀疑。如今,史学界正在逐步形成一种相对一致的观点,徐福东渡并非仅仅是传说,而是一段确实发生过的史实,虽然我们无法还原徐福东渡的细节,但它正在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关于徐福及其东渡的故事,综合民间传说和相关记载,大概可作如下勾勒:
    徐福,字君房,按照我国已故历史地理学家罗其湘先生的考证,他是江苏赣榆人,出生于公元前255年。赣榆属齐国,当时,正是春秋战国末期,齐国经济文化繁荣,农业、手工业发达,人才辈出。
    徐福是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高徒,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都是其同窗。在史书中,徐福的身份被确定为方士。何谓方士?罗其湘先生认为就是当时崇尚道家哲学思想的高层知识分子,并非今天道教中的“道士”。
    公元前210年夏季的一天,一支庞大的船队,在徐福的指挥下由如今的慈溪市达蓬山脚启航。
    在徐福的随行人员中,除了大量的船工外,还有各种技术人才,但最引人注目的是3000童男童女。
    以2000多年前的经济状况,要组成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非一般人的实力可为,因此,徐福统领的这支船队是动员了国家的力量才建成的。事实也是如此,徐福出海是受秦始皇派遣的。
    这支船队的目的地是所谓的蓬莱仙境,在传说中,那里生长着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草,这就是秦始皇之所以要派遣徐福出海的一个直接原因。在有关史书中,对徐福出海寻长生不老之药作了这样的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 县,攀成山,登芝罘 (今烟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寻思派人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
    如今,从最北端的秦皇岛开始依次往南到连云港、琅琊、赣榆等地,都有关于徐福率船队出海的传说,对此,历史学家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即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徐福就率船队出海,因为始终找不到那个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徐福就尝试在不同地方下海,这也是为何在许多地方都有蓬莱的一个原因。
    公元前210年那次从达蓬山启程的航行,对于徐福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一些记载和传说认为,徐福是自告奋勇要求再次承担这样一桩看起来显然是危险无比的差事的,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原因呢?
    那时的秦始皇虽统一了六国,但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秦始皇将一切企图反抗的力量都镇压下去,  
共条评分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10 13:56
经考证:象山高塘岛为人间瀛洲城,流传“沉东津,涨崇明”,岛内村百家徐,为徐福后裔的集聚地。
回复 海天渔歌 2015-9-2 11:48
海岸工程,象山历来的断面结构演变,其基本特征分为2类:1.土筑堤石护面;2.石筑堤土闭气。堤高,按潮四浪三确定。即潮位水深的3/4为浪高,堤高为7/4最大水深。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