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 发表于 2012-6-6 10:35

潜着的我因为你而出来冒下泡,欣赏,愉悦!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6 12:21

东篱 发表于 2012-6-6 1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昨天正好看了一遍《洗澡》,姚宓娴静深沉却又温柔妩媚。

      窃以为,杨绛的《洗澡》与钱钟书的《围城》有一拼,不愧是夫妻啊,连写出来的文章也这么有夫妻相。如果说钱钟书是光芒毕现的钻石,杨绛则是温润的美玉,杨绛写《洗澡》,高明之处在反讽。

    姚宓的灰色制服是她的“隐身衣”呢,藏在制服下面的,是小女儿的心,只是借着朴素沉静的外表,装出老成持重的样子,保全自我于乱世。

    “宓”,有安静之意,她的形象,代表了东方知识女性美的理想。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6 12:32

      东篱,你来写姚宓可好?帮我一起盖楼。

    《洗澡》时读时有新意,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笑出声来。

    你看这《洗澡》,光书名就令人叫绝,原本是“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耳朵嫩,觉得难听,改成了“洗澡”,其实就是“洗脑筋”罢了。各色人等一起“洗澡”,多有趣的一件事啊。

tange 发表于 2012-6-6 13:35

没时间看书,来看看书评,也是一种享受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07:56

本帖最后由 一点点 于 2012-6-9 06:06 编辑



二、章诒和的《杨氏女》与《刘氏女》

今天收到当当订购的两本书,本白色封面,简洁干净的样子,《刘氏女》上的双鱼图,是女囚当年亲手绣制送给章诒和的鞋垫图案。《杨氏女》则是一朵玫红色小花做点缀。《刘氏女》是章诒和的第一本小说,腰封上有这样一段话:崎岖年代,料峭往事,撷几缕烟试做传奇/一段情、一宗罪,纳在人性底子上的一朵叹息。《杨氏女》的腰封上,说的是:生命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事故?她甚至觉得有罪的相恋,也比干净的夫妻要好。

平素做事总是糊涂,这次买书,不留神买了一本简体,一本精装,小小郁闷了一下,不同版本,大小也不同,两本并在一起,怎么看都别扭。杨氏女与刘氏女,除了一个姓,连名字也没有,红颜一朝老,流年把人抛,女人,尤其是社会底层女子的命运,在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时代,把握自己的命运何其难。这样的书,还没读,已经令人压抑。书中夹着的小书签,是章诒和写的书名,青灰色的基调,黑色的毛笔字,竖长的一条,好似墓碑似的,我看书,不喜欢折痕,但这样的书签,咯得人心慌,还没开始读,我就怕沾着什么晦气一般,扔了。

没读章诒和的书之前,已约略知道她的身世,最初想读的是她的《往事并不如烟》和《伶人往事》,无奈当当上没有,退而求其次选了这两本,章诒和是章伯钧的女儿,从名门之后到锒铛入狱,人情冷暖尝遍,十载牢狱,从26岁到36岁,在狱中,章诒和学会了骂人、打架、偷东西。因为要生存。十年后平反出狱,她已不太会与人交流,结婚半载的丈夫,半年前已故去,所以她说,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写作是她最大的欲望,“死亡是生命的最后形式,等我把所有该写的都写完,我会自觉寻死。没有墓志铭。”

还是回到小说本身。先挑了《杨氏女》来读。为什么说有罪的相恋,也比干净的夫妻要好?这样的观点有些触目惊心,翻开书读下去,似乎慢慢理解了这非人环境里人性的善与恶,是与非,无所谓对错,爱,就是惩罚。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没有主心骨的女人,是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杨再芬为了吃饱饭,当干部,穿灯芯绒,明知骗婚,仍委身于连长刘庆生,她明明爱的是何无极,可她没能抵挡现实的诱惑,一面与何无极继续婚外情,一面要维持与丈夫的婚内性,身体不会骗人,性爱与强暴,炽热与冷漠,最终酿成了一场血案。在性暴力面前,何无极举起了菜刀,向情敌狠狠砍下,故事至此,身为地主之子的情杀,上升为反革命报复案,何无极为爱殉命,杨再芬锒铛入狱。可悲的是,在狱中,她再一次委身于指导员孙志新,这种非自愿的被动行为,再一次验证了她的软弱。在章诒和的笔下,美好的爱情,是除了感情外,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小说体现了章诒和的爱情理想。她同情杨氏女,理解和接受这种行为,包括与何无极的偷欢,和指导员的苟合。因此说,有罪的的相恋,也比干净的夫妻要好。有罪吗?所有罪责的根源,都源于自身的世俗与软弱,源于爱情与现实的矛盾。再单纯的爱情,也无法脱离社会现实,性爱是个人权利,又不仅仅是个人权利,把个人权利归还给个人,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是一个梦想。

故事很沉重,女人很卑微。依我个人之见,故事是个好故事,但章诒和讲故事的功力还稍欠火候,尤其是写当时的农村生活,缺少点泥土味,也许,如《往事并不如烟》这样的散文题材更适合她,毕竟,她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写农妇,写女囚,还是有些隔岸观火,人物形象挖掘不深,时不时在文字中露出文绉绉的书卷味来,这是深为遗憾的地方。倘若写成纪实体裁,也许会更厚重,更有深度。

另一本《刘氏女》暂且不表了,容我慢慢看来。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08:03

上班之前,把码的一段先放上来。

东篱 发表于 2012-6-7 08:33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6 1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东篱,你来写姚宓可好?帮我一起盖楼。

    《洗澡》时读时有新意,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笑出声来 ...

每个人都会胡乱哼几句歌词,很少有人能完整准确的唱完一首歌,让我下笔也是如此了。

胡雨 发表于 2012-6-7 09:16

无分了,先欠着.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12:58

谢谢进来的朋友,你们的留言,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六株头 发表于 2012-6-7 13:10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12: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进来的朋友,你们的留言,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找一个真正和你一起唱戏的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13:11

本帖最后由 一点点 于 2012-6-7 13:14 编辑

   一些有名气的书,随便在网上百度一下,就能搜到或多或少的读后感,和他们的文章相比,俺写的这些就太不入流了。
   
    写这篇帖子的初衷,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和我一起盖楼,把这件事做下去。
   
    现在,一下子,好象失了底气了。也许,从一开始,我就诚惶诚恐,没多少信心。
   
    写帖子的时间,也是见缝插针,一点点挤出来的,就跟我如今看书一样,如厕时,临睡前。

    把两个午休时间挤出一段先发上来吧。

    近段时间,就不更新了。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13:16

六株头 发表于 2012-6-7 13: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找一个真正和你一起唱戏的

让你笑话了,我是自娱自乐,呵呵。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13:18

本帖最后由 一点点 于 2012-6-9 06:09 编辑



三、鲍贝《你是我的人质》

鲍贝的书就要还给图书馆了,还书之前,先来聊几句。

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鲍贝”这个名字的时候,只是觉得熟悉,却想不起读过她的什么书,抽出书,翻开来看,作者简介也很简单,鲍贝,女,1972年出生,现居杭州。下面一串介绍的书目里,不曾有我看过的文章。那么,是什么地方见过的呢。冲着是同时代的人,我打算借来再说。

小说的背景是我似曾相识的,我带着疑虑往下读,约略读到四分之一处,“大目涂”这个地名一下子揭开了我的谜团。鲍贝,象山籍作家,以前乡网曾转帖介绍过她。

《你是我的人质》以住在农村的“我的母亲”为主角,以口述方式展开故事。母亲这一形象,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母亲”一词的想象和理解。读鲍贝的书,令我动容的,不是故事本身,事实上,我并不觉得小说有如何强的文学性,但书中一意孤行,近乎专断的母亲,使我常常游离在情节之外,回望自己成长的印迹,以及母亲在我成长道路上的影响,彼此的妥协与对抗。“人质”一词,泛着寒光,令我想起彼时的无可奈何,无力挣脱,最终,所有的事故都是因爱之名的成全。文学,总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我当年的生活环境虽没有那么残酷,因为城镇户口的关系,饭总有得吃,可是想当年,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是多少人无法逾越的高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要经过多少蜕变,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所以,我能理解那个时代的悲哀,书中描摹的痛苦、焦虑、找不到出路的困境,这种情感体验何其相似。从小到大,我们每一个人,总是不断地在爱着和被爱着,恨着或者被恨着,很多时候,我们陷在爱恨情仇之间难以自拔,成为彼此的人质。在扉页的献辞里,有这样一句话:献给我的母亲。献给所有在新时代里爱恨交加浮沉挣扎的父母。这句平实真诚的话语,包含着和解、理解和隐忍,令我动容。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母亲日渐老去,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彻底换了位,从我倚赖她,到她时时向我拿主意。不再是年轻时那个强势能干的母亲了,母亲像孩子一般,看着我的脸色,和我小心翼翼说话,一个问候的电话,就能让她喜形于色。我常常在内心深处涌起莫名的悲哀,要花多少时间,要走过多少弯路,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母亲的依靠。

母爱的底色,并不都是温暖。“小艾”与“小坤”姐弟俩,从农村走出去,来到大城市,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是生活观还是价值观,都与一辈子呆在农村的父母产生了巨大差异。而作为母亲,无法理解这种变化,甚至产生莫名的恐惧。无疑,母亲是爱孩子的,但这种爱,却是支离破碎的,甚至具有毁灭性,以近乎偏执的自以为是的行为方式,给自己最爱的人带来伤害,他们不甘心成为一个无用的人,被这个世界彻底抛弃。

那个年代的我们,许多都不曾拥有过真正快乐的童年。鲍贝笔下的“母亲”,虽不典型,却具有时代意义。这是一本残酷的小说,小艾与小坤的生活,处处显 着七十年代的精神印迹。在母亲的叙述和独白里,我们洞悉了母亲的精神世界,读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母亲,并且更加深爱她。

有时候,我偶尔也会想,在成长的历程中,在面临某些抉择时,如果没有依从母亲,我个人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模样?生命里没有那么多假如,但无疑,我对当下的生活是满意的。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13:21

本帖最后由 一点点 于 2012-6-7 13:24 编辑

OVER 。
上班时间到了,从精神追求转为物质追求了。

一点点 发表于 2012-6-7 13:27

东篱 发表于 2012-6-7 08: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每个人都会胡乱哼几句歌词,很少有人能完整准确的唱完一首歌,让我下笔也是如此了。

我连歌都不会哼。;P
写这样的帖子,是无知者无畏。
是希望,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好时光 慢生活 悦读记】8、20、28、53楼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