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发表于 2011-3-18 21:56
本帖最后由 张帆 于 2011-3-20 09:33 编辑
...... (八)
耗尽家资为革命奔波南北负薄名
办完荷香的丧事,我祖父怀着无比的悲痛,回到了杭州的学校。
1911年正是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在县学,我祖父曾经受革命新思潮的影响,到了杭州浙江高级师范,又与同学许世英(当时已是革命党人)、卓慈沛(奉化松岙人,后来是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南京政府的高级官员,1948年在返乡中,因江亚轮沉没,与一家十余口人一起罹难)、谢稻村(象山西周人,是已故文人谢祖家先生的父亲)等成为莫逆之交。遂由许世英介绍,结识了革命党人周淡游、庄辛墅、黄季高等人;七人谱结金兰,加入了革命党组织。在浙江高师卒业时,这七人曾在西子湖畔留下合影(据谢祖家先生生前说,这照片解放后他家尚有一张,后因一场火灾被焚),然后分赴各地进行革命活动。当时我祖父远到东北哈尔滨,近至江、浙各地,足迹几乎踏遍全国,从事着革命活动。
为了能在清政府控制地区顺利开展工作,我祖父一直都乔装成商贾阔少,时而与人结伴遨游,时而在酒楼茶室借宴饮接头,时而进学校、商行与同志密室倾谈。他终年碌碌风尘,频频向家索钱。我王氐祖母为支持他的革命活动,不惜卖田卖地、倾家所有,对他是有求必应;一度导致内库空虚,家道中落。可我祖母仍以兑奁藏以济,使我祖父在外从事革命活动,不缺所费。
由于我祖父忙于革命事业,归家甚少,家乡父老责其竟年不归、浪荡冶游,是败家子;朋侪谓其是拓弛玩世、忘乎其性,背上了轻薄浪荡之名。直到中华民国宣告成立,革命党地下活动转向公开后,乡亲父老才真正了解他这些年在外的真相。
人的思想总是要受历史局限的,我祖父也不例外。他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是较为严重的,他视满族为异族。其参加辛亥革命,目的只是为了“驱逐挞虏、还我中华”,反对满清的封建皇朝统治,以追求自由和民主为已任。所以,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3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宣告退位,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结束,就认为革命的目的已达到。对后来因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等事,就不再于多关顾。于1913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的思想影响下,1913年后他就脱离军政界、返回故乡,以商贾为依,从事地方公益事业:我祖父把家乡的土特产运往外地,又将本地所需的物品从外地运入,薄利销与百姓,以改善民生。此举深得民众之拥戴,数年后,在象山声望渐隆,成了当时社会的闻人。
我祖父离开军政界后,依靠当地乡亲对他的信赖和军政界诸友的关顾,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交往更为广阔,这给他后来的人生奠定了新的发展基础。
张帆
发表于 2011-3-18 21:58
本帖最后由 张帆 于 2011-3-18 22:59 编辑
到此篇,我就有了很明显的家史“影像”,因为祖上张九泰之故事,不但是我们村人闲时常谈的,而且我还遇见了几位见过我祖上的老先生,如父亲此篇提到的“谢祖家先生”。
应该是96年,我因病赴西周向其求医,当时老先生红光满面,很是健谈,许是见我是故人之后,老先生与我聊的十分投缘,老先生告知了他的经历,原来他曾与江青在上海当记者时共事过。后来当我去石家庄练功三年回来后,再去探望,却已仙逝,而其住过的墙上依然挂着他向我要的一幅硬笔书法。看着其孙女拿出他的坟墓照片,心里百感交集,其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张帆
发表于 2011-3-18 22:33
回复张帆
向张帆父亲致敬,78高龄还打字---
xuqingsong 发表于 2011-3-18 2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 xuqingsong '版主:s2
张帆
发表于 2011-3-18 22:33
向张帆父亲致敬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1-3-18 2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秋蚕的丝":s2
书剑生
发表于 2011-3-19 04:45
回复 1# 张帆
牛哥,好文。
在外想家的时候,看着挺有家里的味道。
老丹
发表于 2011-3-19 05:56
荷香的故事太凄惨了,可怜的人。
轻舞飞扬
发表于 2011-3-19 13:30
本帖最后由 轻舞飞扬 于 2011-3-19 13:45 编辑
回复 44# 张帆
这雕梁述说着历史的辉煌
可怜的荷香,是那个年代的典型(我说的是她的病)
张老爹是最厉害的人不仅故事叙述的如此感人,还会用五笔打字,佩服,佩服。:strong
六株头
发表于 2011-3-19 14:01
:se:se:se好文
艳过无声
发表于 2011-3-19 14:14
荷香的故事太凄惨了,可怜的人。
老丹 发表于 2011-3-19 05: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荷香虽然可怜,但却是幸福地死在了自己最爱的人的怀里。比荷香更可怜的是,是祖母王梅芝。被命运包办了婚姻,却还要替自己的男人去照顾他喜欢的女人。旧时代中国女性的忍耐和胸怀,真的让人觉得心酸而又可敬
张帆
发表于 2011-3-19 16:23
本帖最后由 张帆 于 2011-3-20 09:35 编辑
......................... (九)
邂逅乡村店亲子作螟蛉
我祖父张再生,1915年前后,不到20岁的他在象山东乡已很有名望了。他除了打理生意之外,还经常出入县衙与政要会晤,商讨地方实业发展方略。那时从县城丹城到龙屿,要经过一个小村。这小村离龙屿和县城各有20余里路。因当时除步行或坐轿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可以代步,所以每当到此村时,我祖父都会在那里歇脚小憇。
那时,这个小村里有一爿小店,前店后宅紧靠通县城的大道。我祖父路过此地,总是在这家小店里歇脚。一来二往,时间长了,这家小店的店主也就成了我祖父的忘年之交。每当我祖父到此,他家都盛情招待;若遇到傍晚时分,总要挽留宿夜。交谊甚厚,非常投合。
店主有个“千金”,“二八”芳龄,身材匀称,白嫩的圆脸上忽闪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偶而嫣然一笑,脸上就会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非常美丽可爱。她虽是小家碧玉,但因长期经营小店,与过往行人打交道多了,也就显得落落大方、仪态不俗,不似一般的乡村姑娘那样腼腆和拘谨。这姑娘对我祖父非常钦慕,每当我祖父到她店里歇脚,她总是特别兴奋而热情地接待,慢慢地我祖父与她私下相爱了。
1916年,这村里的小店老板忽然发现自己的女儿有了身孕。在那个时代,发生这样的事是无法公开的;但事已至此,只好尽最大可能来掩盖这件事,以防此事的暴露和风传。因此,这家小店老板就将他女儿藏到西坞港畔——一个叫山夹岙的小村,隐居在一位做铁匠的亲戚家里,直到丙辰十一月初五己时(1916年11月29日)生下一个男婴。
我祖父知道此事后就与我祖母商量,想把此子抱到家里来扶养。由于我王氏祖母没有生养,当她从我祖父口中得知此事后,就谋划着如何能把孩子抱到自己的家里来养?为了保住男女双方的名声,她不敢公开去抱,只能私下通过女方山夹岙的那家亲戚,叫他们择定日子,在夜里把孩子抱到龙屿“新屋”大门边,以“吊门环”的方式放在门口。等闻到小孩哭声,就着人将婴儿抱入家里。因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利,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是夜,这家亲戚把孩子抱到龙屿,放到“新屋”的大门外边,并有意把小孩弄醒让他啼哭,自己躲在近处墙角边观察屋里动静。我祖母整夜守候在屋里,一听到婴儿的哭声,就马上开门出去,即刻命女佣将婴儿抱入屋内,施以早就准备好的奶粉之类调喂。天一亮我王氏祖母就向村邻宣布:昨夜在门口拾得一弃婴,她要把他作螟蛉子扶养;遂雇来奶娘,进行精心养育。
这个弃婴长大后就是我的生身父亲张玉声。因有这样一段曲折的故事,所以龙屿老辈人流传下来,说我父亲是抱养来的,缘由就在于此。
打开《龙屿张氐宗谱》,也有:“……闻遗公生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九月二十日,配王氏,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八月初三日;螟蛉子统忠,生于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初五日”之记载。“统忠”这名字是按《龙屿张氐宗谱》“仕元宗文,孟仲叔季,光承先德,绍闻统志,永怀继述,必以正方,教训有道,积久大昌”中辈份的排行取的。因我父亲属“统”字辈,故其谱名叫统忠;“玉声”之名,是我祖父见我祖母和他生母倪氏太婆,十分喜爱此子,后来取下的。
小店老板的女儿生下孩子后,显然已不能回到她自己的村里去了。我祖父为了能让此女有个如意的归宿,曾向我祖母提出要取其作妾。可我祖母出于私心,怕把她娶回家来,孩子长大后会对她亲、对自己不亲;就以这要有损张家声望为由,坚决拒绝把她娶回家来。我祖父为了妥善地安置我父亲的生母,就将她带到上海,找朋友先安排她到一家工厂里做工。
当时,上海虹口正在筹建正泰信记橡胶厂,因交通和信息不发达,苦于橡胶原料无处能筹措。我祖父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凭他南来北往所掌握的信息,了解到哈尔滨外国人开的洋行里有橡胶可买;他就直奔哈尔滨。经一番周折,在一家外国人开的洋行里购到了一大批橡胶运到上海,送给我父亲的生母,作为她向正泰信记橡胶厂的投资。使这爿座落在虹口大连湾路的正泰信记橡胶厂能按时开工生产;而我父亲的生母(后来我们称呼她为“上海阿婆”)从此就以大股东身份,进入了该厂的核心管理层。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上海阿婆一直担任着该厂的“那摩温”(女工总监。该厂最早是生产“回力牌”跑鞋的,工人都以女工为主),直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
这就是我祖父当年凭自己的努力,给我父亲的生母安排下的后来人生;使她一生都能过上优裕美好的生活,也算是无愧于爱过他的女人了!
张帆
发表于 2011-3-19 16:38
坐沙发,阅连载。
《老屋沧桑》人物表
(按出场先后,不断添 ...
成根 发表于 2011-3-17 18: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哥有心,感激中:s2
张帆
发表于 2011-3-19 16:41
对得喽!
石屋山僧 发表于 2011-3-18 14: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哈,山僧,你也要多出来露露脸,人家都以为是我呢?许多人来问过,不过我不说,替你保密着。:lol
张帆
发表于 2011-3-19 16:47
本帖最后由 张帆 于 2011-3-20 09:38 编辑
(十)
注重实业关爱民生
我祖父自弃政从商以来,就致力以实业强国为已任。十几年来奔走南北,不懈于商贸活动。这期间,他对一些工商实业均有不同数额的投资;还把上代留下来的产业,除房产和一些园地外,仅留下十几亩好田,其余都被他卖掉了。把资金全投入到了工商实业和公益事业中。
自1920年至1930年期间,象山连年发生旱、涝、风、潮等重大自然灾害。如1930年春荒时饿死者众多,仅昌石区胡家屿等七村就饿死了240多人。可在象山东乡一带,由于祖父多次慨然倒廪以济,并从南北各省购回玉米、小米、红枣、荞麦等许多杂粮,平价供应灾民,使得象山东乡一带没有发生饿死人的现象。民感于德,他的声望日高。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当年一起参加辛亥革命的诸盟好友都皆显贵,屡邀我祖父去参政,不知何故均被他谢绝。他当时已纳有一妾,姓周,乌镇人;是乌镇一女子学校的音乐教师,曾在从事革命活动时结识的。后来因商贸事业的发展,身边需要一个有文化的亲信协理他的事务,才把她叫到象山来。我王氏祖母见这女人厚道豪爽,美丽能干,对我祖父非常忠诚,对她也十分尊敬,就把她纳为祖父的妾,让她跟着祖父管理经营上的日常事务。
当年那些旧友因屡邀他出仕参政而被拒,与同社会上一些闻人对我祖父毁誉参半:有说他沉迷声色,离弦走板,不求进取;也有说他是澹泊名利,糞土王侯。而他听后都置之一笑,毫不介意,仍然我行我素,做他自己要做的事。
可他对创办实业,却有非常之热心。1931年,前东乡萧家乡绅萧志鸿先生,有商于他:鉴于象山交通之不便,想与他一起投资交通事业、发展海运。两人一拍即合,并极力促成:积极筹集资金,组建成立东港轮船公司,置轮于上海直放象山各埠,对当时海运商贸作出了重大贡献。
祖父关爱民生,身体力行,与当地乡亲关系很好,特别是对贫苦百姓更是体恤,凡有求于他的事,他都会尽力的进行帮助;对普通劳动者,更是体谅与同情。当时他进出县城或外出探亲访友,都是坐轿的。据一些给他抬过轿的人说:他坐轿只是摆摆样子,在进村出村和到了城里或办事的地方才坐一下;出村、出城后就要下来自己走,只叫他们抬着空轿跟着。这现象在我懂事后也曾亲历过一次。大约在我四、五岁时,他带我去丹城西桥头舅公家。出村时,他和我一起坐在轿里,一到“抬头岭”脚,他就下来走了,只让我一个人坐在轿里。快到大林时,他又坐了上来。过了大林村,到“相见岭”脚,他就又跳下来走了;一直走到三角棣村前,他才又坐进了轿子……。所以,凡为他抬过轿的人都说:“给闻遗公抬轿是最轻松的,大部时间都是抬着空轿走!”
祖父交游很广,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只要不是欺压贫苦百姓的,他都能与他们交往。当年象山港流域有一帮专门劫富济贫、与官府作对的“强人”,官府和奸商们称其为“合山‘绿酷(强盗之意)’”。据说我祖父与他们的“头领”徐小玉也有往来。当时,徐有个部下叫卓生全,因犯事被官府通缉。该部商求于我祖父,要求设法将其保护下来。我祖父就将卓生全领回家中,在搁楼上藏匿起来,供其吃、住历时三个多月,待到风声平和后才让他离开。后来卓生全回到其老家奉化松岙,在象山港上以捕鱼撑船为生。他为感我祖父救生之恩,在后来的岁月里,每逢年过节,都要送东西到我家来致谢。
张帆
发表于 2011-3-19 16:50
本帖最后由 张帆 于 2011-3-20 09:42 编辑
(十一)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保国决心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负隅顽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当时的蒋介石,是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他的主要精力不在日本军队上,因此,为了不至于和日本人闹僵,使自己手忙脚乱分身乏术,才出此下策。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祖父首先把在丹城“元兴祥”店里学生意的儿子召回到家里,进行了一番抗日救国道理的教育。他说:“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激励儿子要随时作好当兵上前线去抗击日本侵略的准备;其次他考虑到,如果一旦自己和儿子都投身抗日,家里就只剩下我小太婆和祖母两个女人了。为了日后父子都离家后,家里有个朝夕相伴的亲人在身边,可以互相照顾相依为命。是年,他竟然在离龙屿十里地的西山下,从一个在集市上掌称的买卖中间人(俗称“主人”)家,领养了一个13的女孩来作养女。当时,他打算长大后如与儿子相欢,就当媳妇;若俩人不愿意,就当女儿。这就是他准备以身许国前所作的具体安排。
领养来的女孩本姓李,名叫翠娣。生得聪明伶俐,不但书读得好,而且手也巧;小小年纪不但能做针线活,还能上灶做出许多好吃的菜。我祖父回家来时,总是由她上灶,做出我祖父喜欢吃的菜肴,深得我祖父母和太婆的喜爱。
冬去春来,转眼二年过去了,穷人家出身的孩子早熟,15岁的女孩已长得亭亭玉立,不但能帮助我祖母管理家务,而且对我倪氏太婆体贴照料,十分孝顺,成了一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深得上下都喜欢的好姑娘。我祖父和祖母更是喜爱。在客人面前都说她是自已的亲女儿;而她平时也都称呼我祖父为“爹”。
1932年,祖母无意中发现:在丹城“元兴祥”学生意的儿子回家时,对这个“妹妹”十分亲热。就知道这一对少男少女开始了蒙胧的恋爱。祖母把这情况告知祖父后,祖父就问儿子,愿不愿意娶她为妻?当时还只17岁的我父亲,高兴得马上一口答应了下来。从此这个养女也就成了当时张家的“童养媳”。
1933年末,我祖父决定要把儿子送到前线去当兵,就急急将他们的婚事办了。那年我父亲18岁,母亲16岁,结婚后我父亲就离开家乡,与高泥的鲍丈夫(鲍士豪先生的父亲)一起,被我祖父保送到前方的军队去当兵了。
纨绔
发表于 2011-3-19 17:13
本帖最后由 纨绔 于 2011-3-19 17:19 编辑
这是我在同乡网上看过的写得最好的长篇连载。故事通俗易懂,情节跌荡起伏,上下传承紧密。整体虽无华丽辞藻,但道的却是人间真情,整体有血有肉。看后让人回味无穷。:strong:strong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