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23期:古代的“廉租房”与“经适房”
章学城现在我们常说的“廉租房”,指的是政府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属于一种社会福利。
那么,在古代,流离失所的百姓,是不是就只能落得“上无片瓦遮身”的境地呢?古代的皇帝,其实也不都是那些听说老百姓没粮食,就胡乱出点主意说可以多吃点肉的昏君。历史上,有一些皇帝,对这些穷苦百姓,不管说他是为了统治稳定,还是真的有仁爱之心,也是积极采取了措施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经下过一道圣旨,要求在南京找到一块空地,建造房屋260间,用来给当地无家可归的人居住。过了一个月,他又命令把华亭县里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用来给没房子的人居住。皇帝的命令当然不是儿戏,臣子们很快就圆满完成了任务。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应该说他对底层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了解和同情的。所以,在这两个“试点工程”成功后,他就开始进行大规模推广了。他说:“全国百姓,只要没房子,咱国家就给他造房子住。”这下子,地方上可就苦不堪言了。
毕竟,这可是笔巨大的开销啊,皇帝的“愿景”是不错,但对于百废待兴的大明王朝来说,可行性实在是不高。
后来可想而知,朱元璋的“廉租房计划”最终流产了。可是,早在宋朝,就有皇帝进行过免费的“廉租房”试验,从宋仁宗到宋高宗,都做过这方面的努力,还基本上搞得很成功,尤其在南宋,差不多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地市,都有房子可以让穷人免费居住。
在北宋的时候,这种专门为穷人安排住房的机构叫“福田院”,也有点我们今天“收容机构”的影子。当时北宋在开封建有四家“福田院”,假如有流民跑到了开封,满街乞讨,定会有碍观瞻。所以,就会被安排到“福田院”里,不但提供免费的住处,还可以免费吃饭,免费看病。
不过,和“收容”不一样的是,“福田院”不但管外地的流民,也管本地的穷人、孤寡老人。
特权阶层的“经适房”如果说,“廉租房”是特困家庭的基本保障,那么,对于现在的普通低收入家庭来说,“经济适用房”就是他们的朝思暮想。古代也有“经济适用房”,但是,却不是给弱势群体准备的,而是成了特权阶层的福利。
清朝建国之初,很多八旗子弟跑到北京城里定居了。居住,当然首先要解决住房的问题,开始的措施很简单,把汉人赶到外城去,内城就腾出来了。一品官二十间,二品官十五间,三品官十二间,四品官十间……反正就是按照职务级别的高低来“福利分房”。
等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古代的人没我们现在的人考虑深远,所以也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旗人人口难免大幅地增多了,眼看着地盘不够用了,房子也不够分了。乾隆皇帝就来了一次“房改新政”。
“房改”的措施很简单,首先是,国家不再给旗人免费分房了,当然这只是原则,对有特殊贡献和皇亲国戚之类的肯定要例外。不分房了,旗人嫌房子不够住,可以向政府申请购买。第二个规定,原来分给你的房子你可以卖,但有一个条件,你得先把房子从朝廷那里买过去,因为现在还是公房,换句话说,你得把“使用权”变成“所有权”。
不过,这也不是为难这些旗人。因为不管是向清政府买新房,还是把原来分到的房子从政府手里完全买下来,要花的钱都是很少的。相关的学者曾经对当时的内城旗人人数做过估算,像额森特这样只出很少的一点儿钱就能把公房变成私产的,乾隆年间至少有五十万人。他们用很少的钱买下了房子,既经济,又适用,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受益者。 鲁迅鲜为人知的第一次失业
汪尚蓝
鲁迅到底为何对自己的家乡有成见?如果你认真查阅鲁迅的工作履历,你会发现鲁迅一生中换过6次工作,其中在浙江有过三次失业的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第一次失业,使鲁迅一生刻骨铭心。
1909年阴历6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当时他的好友许寿裳比他早两个月回国,已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监学。经许寿裳推荐,鲁迅到该校任教,担任初级师范的化学教员和优级师范的生理卫生学教员,兼任日籍植物学教员铃木寿的助教,当他的课堂翻译。他教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那么他为何要离开学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学生的恶作剧,使鲁迅丧失了对教育的激情。第一次是鲁迅上化学课讲硫酸时,鲁迅反复认真地告诫学生硫酸的腐蚀性强,若是皮肤上沾到一点,就会烧伤皮肤,那是非常危险的。但后来在做分组实验时,一个恶作剧的学生还是用竹签蘸了一点硫酸在另外一个学生的后颈上点了一下,这个学生立即用手按头颈,连声叫痛,鲁迅当时就震惊了。同时批评了那个恶作剧的学生。
另外一次,是在课堂上做氢气点燃的演示实验,俞芳在《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一文中记述:当时,鲁迅把烧瓶中的氢气和实验仪器拿进教室时,才发现没有带火柴,鲁迅只好对学生们说:“我回去取火柴,你们千万别去碰这个瓶子,瓶子一旦进了空气,再点火就会爆炸的!”当鲁迅拿火柴回到教室,一点火,那氢气瓶“嘭”的就炸开了……这时候,鲁迅才发现,坐在前面两排的学生早已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了。
二是鲁迅领导的驱赶校长夏震武的行动,三是鲁迅蔑视学校中无聊的教师。就这样鲁迅在杭州仅仅当了一年教员,便离开了。 经典,还需直接接触
张颐武
经典启悟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看世界,也让我们的人生有更丰富和更有趣的体验。但在当下,人们面对经典有两个困扰。
一方面,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人们已经感受到了过度的物质化所带来的精神困扰和焦虑,感到自己需要更多经典的滋养和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感悟,对于经典的阅读有需要和渴望。
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和电子媒体的丰富性正使我们经历着巨大的信息爆炸,我们会发现自己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难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八卦、奇闻和各种千奇百怪的趣事所形成的“零散化”和“碎片化”的信息,使得我们难以持续地关注经典的传承;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各种各样丰富而诱人的文化潮流和时尚之中,被一种“流”状文化的片段所吸引,难以持续地关注和宁静地体验经典之美之纯。
这种反差就出现在我们对于经典的渴望和无法持续地关切经典之间。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后,我们常常难以在生活中接触和品味经典,缺少真正的经典阅读会使我们的人生“空心化”,让我们在物质和欲望中失掉人生的主心骨,失掉对于事物的基本判断力和基本价值的持守。
因此,经典仍然需要有经验的、丰富而又有意义的诠释。诸如王蒙解读“老子”、“庄子”,或者《读点经典》等书,都是将经典活化的最直接的努力。这些都能够切实地介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容易进入经典的世界———经典不再仅仅是高头讲章,鸿篇巨制,高不可攀;而是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可感。
可见,最重要的还是直接和经典接触,直接阅读经典的原文,在片段的阅读中,让经典变成我们内在的精神滋养,感受中西古今的文化高境界和大格局,体验生命的丰富和宽广。 直接阅读经典的原文,在片段的阅读中,让经典变成我们内在的精神滋养,感受中西古今的文化高境界和大格局,体验生命的丰富和宽广。 章学城
现在我们常说的“廉租房”,指的是政府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 ...
tange 发表于 2010-8-14 1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也是一样,变成了特权房。 :se又一次,分享了好几篇好文章··· :s5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