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16期:读书人语
韩映虹提到读书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学生自是读书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对学生的诱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对学子的劝勉。一个苦字,道尽了他们受煎熬的模样。是啊,繁重的学业,激烈的竞争,读书对学生来说又有几多乐趣呢?最好是自由读书。没有考试压力,不必一目十行,纯粹出于喜爱,倚着灯,歪着身,左手书,右手笔,就这么细细地品,静静地读。为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或悲或哀,或喜或叹,沉醉其间,不知天之将明。也可带上书在春光下,草地上、沙滩边,就着和风丽日听涛而阅。不爱电视只爱书,每天要看四小时,在现代人眼里或属另类。
更有甚者,一位书友居然说他一年至少要花一万元钱买书来看。一万元,买不了房子的一平米,但买书,可以买到二百本,他每年要读多少书啊。而新东方英语校长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的演讲时也说到,他在北大五年(其中一年病休),看了八百多本书,也就是说他每二天半不到就要读完一本书。他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要读五百本人文方面的书。
想起铁凝的观点: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它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不禁感叹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无法言与旁人,只能是个人的行为和感受。
这世界是用来感受的。
就像寒冷的到来一样,我们不能注视也不能抚摸,只能浑身发抖地去感受。读书只在于感受,这感受的最美境界是内心的宁静、愉悦与丰富。有人问:书真有这么好看啊?是的,享受的就是这阅读的过程。哪怕看过以后一无用处,一无印象也已满足了读者当时热烈期待或明朗清白的情怀。
多年前曾在《小说选刊》上读过余华的《活着》。
内容已然忘记,只记得看得哭了。也许你不记得谁和你一起笑,但你一定记得谁和你一起哭。现今买来重读,顿觉福贵等小人物在记忆深处很亲切地清晰、温暖起来:经历了一生的苦难,而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就如美国民歌《老黑奴》中那位饱经风霜的老黑奴。余华在中文版自序里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他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那是因为他“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读他的书,明一个理儿,这是作者应感到欣慰的吧。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但如果为了明智、聪慧才去读史、读诗,那一定又有了负累感、功利心和短视性。同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自然也非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人感受生活,也品尝生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孤独地走向未来
贾平凹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
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种猪们的配种更不是为了爱情。
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这不是孤独,是孤僻,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头般大的实。
走向孤独的人宠辱不惊。 村上春树笔下美妙的生命体验
方奕晗
印象最深的是,村上春树描述跑步处于极限时的身心状态:身体的各个部位逐一开始疼痛,这对人的意志力是极大的磨炼。跑到75公里处,“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倏地脱落了,就像穿透了石壁一般,身体一下子钻了过去。这意味着疲劳作为一种常态,被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了。”此后,身体陷入“自动驾驶”状态,直到终点。
每个人关于跑步的策略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一上来就一路狂奔,半程之后速度明显下降,再用仅存的体力蹭到终点;另一些人习惯后程发力,等到别人上气不接下气了,甩开大步一骑绝尘。
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不一样:一个学生时代的朋友最擅长冲刺,就算跑不动也要冲,哪怕冲过终点线之后昏厥过去;而我体力不支就放慢脚步,几乎是个下意识的反应。
还有,每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跑步中也能一览无遗:有些人永远保持属于自己的步点,别人再怎么快或者再怎么慢都与他无关;而另一些人则很容易被影响,别人偶一发力就可能打乱他的节奏。
这可能就是村上春树所说的:从微不足道的举动中,产生的类似于观念的东西吧。更有趣的是,跑步时无意中透露的这些小秘密,其实正是每个人性格特点的写照。甚至,会成为我们一生的宿命。跑步,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新《红楼梦》稚气宝玉引人窃笑
邵岭
经过近三年的筹备、拍摄和制作,长达五十集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将于本周六晚上在东方电影频道全国首播。6月21日,该剧在沪上举行了小规模的看片会。从试映的第一、二、十五和十六集来看,与87版的《红楼梦》相比,该剧最大的特点是对原著绝对忠实的还原方式。
而在不少与会人士看来,这也是该剧的不足。
可能因为脑中还保留着对欧阳奋强版宝玉的印象,当看到新版《红楼梦》中的宝玉出场时,记者一时竟无法入戏。1994年出生的于小彤,扮演小宝玉时才十三四岁,形容清瘦,从长相到眼神都稚气有余而雍容不足,很难找到曹雪芹笔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的感觉。每当他对着林黛玉叫“妹妹”,场内就会响起窃笑声,更不能想象这样的他如何与袭人共试云雨之欢。
除了小宝玉之外,新版《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主要角色也都设了少年版,比87版的《红楼梦》更接近原著中的人物年龄。在看片会后的剧组见面会上,当几位主要演员鱼贯而入,清一色的花样美男和青春少女很是夺人眼球。然而,在年龄接近的同时,小演员们的表演却显得生涩,很多时候都像在背台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人物个性。记者甚至在看片时把宝钗当成了袭人,把袭人当成了麝月。王熙凤的扮相相对较为出挑,可在气质上输给了87版的邓婕,刚出场时让人以为又是宝玉的哪个姐妹。爱情的期待和伤感,在他们演来则像是小朋友在过家家,相比之下,87版《红楼梦》的众演员因为在开拍前经受了四年的培训,真正是做到了人戏合一。
在小演员年纪偏小的同时,剧中由老戏骨许还山、归亚蕾等扮演的贾政、王夫人等几位长辈则看上去年纪太大,更像是宝玉的爷爷奶奶。评论家王纪人在看片后表示,如此大的年龄差距很容易让人在观看时出戏。对此,导演李少红的解释是王夫人生下宝玉时已经年过四十,宝玉十来岁时王夫人也该五十多了;此外,两百多年前还是“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那时的五十多岁感觉上比现在的五十多岁老多了,所以在剧中人的年龄上,“既要忠实原著,又不能太教条”。但此话听上去有些牵强:照这个思路,又怎么解释剧组刻意比照原著设置了少年版宝、黛、钗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人感受生活,也品尝生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s5:s5:s5:s5:s5 又一次赏心悦目····:se 读书只在于感受,这感受的最美境界是内心的宁静、愉悦与丰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