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7期
孤独要义:城市比沙漠更荒凉———评蒋勋《孤独六讲》
武怀仁
《孤独六讲》是一本沉思之书,是每一个现代人留给自我的一小段时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
蒋勋以美学家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并且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该书主要有“情欲孤独”、“语言孤独”两大章。关于前者,蒋勋从学理出发,讲述了文化对情欲的压抑,列数了历史上竹林七贤的孤独,生命本质的孤独,孤独与伦理的规范,以及从加缪的《局外人》等小说中谈孤独。关于后者,他从语言学的层面讲述孤独的产生与生发,并以自己创作的《舌头考》为线索,阐释了孤独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涉及动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生理学等诸多领域。
书中谈到什么是革命孤独?在蒋勋笔下,革命者被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的人。
因为怀抱梦想,所以有诗与美的可能;因为终其一生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所捆缚。这种现实意义上的失败,造就出孤独者强大的美学力量。他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应该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因为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在蒋勋看来,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说,“有时候我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感到害怕和荒凉?”蒋勋对孤独的解释,不同于以往的所有版本。
在他的孤独观诠释里,既有历史也有当下,既有文化也有世俗,既有自我也有他者。他的孤独,不仅仅是在讲空间,也是在讲心境。
蒋勋说,我们有太多世俗的捆绑。这个时候,孤独者怎么办?比如,鲁迅跟许广平谈恋爱,在当时闹得满城风雨,有多少人侧目以视,有多少八卦背后议论。但是时隔多年,我们会觉得鲁迅有那么不堪吗?蒋勋还讲到,杨振宁和他的年轻妻子结婚时,很多人有很激烈的评价。可是,杨振宁我行我素———这是孤独者的私领域。蒋勋提出:关键是,如果这个社会发生了一个事件,我们能不能保持一个孤独者的思考和判断?“我想人永远都在两难当中。要自由,自由可能就是一种放纵;要规矩,规矩可能就是一种保守。像卢梭的《忏悔录》,要保持一个孤独的思考,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说。
《孤独六讲》由孤独谈开去。他以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真正的关怀,不应该有“分别心”,不应该有“洁癖”。也许文化是治愈孤独的良药吧,蒋勋以这样的事例表达他的文化观:英法联军把圆明园的东西抢到法国,在法国陈列的时候有一个人到现场大骂法国,这个人就是写《悲惨世界》的雨果。
他对法国人说,你们知不知道,在别人国家里把人家的东西抢来,根本就是强盗行为!因此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有这样一种涵养———你不能因为只关心法国,所以对不公义的事看不到—知识分子的良心后来在萨特、加缪的身上一直是存在的。其实知识分子必须要有“介入的良心感”。
《孤独六讲》再从“文化”谈到“批判”:“批判文章是很过瘾的,读了也痛快。可是另一方面,我会想,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的东西,还有没有人在读?沈从文是那样一个优雅的人。他对文化有着深层的相信,对人的道德良心有所坚持。或许,他相信一个温和持久的存在比短暂的批判要好、要强。这就是:人性到底是什么?人存活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样的关怀更长久。 老金的写作课
方奕晗
前些时候社会舆论一致对准了中小学生作文。
也难怪,写作本应是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现在却成了“人生第一次撒谎”。
我在想,如果若干年之前出现这本叫做《写作这回事》的书,如果小时候我们的作文课都是以斯蒂芬·金这样的方式讲授,或许情况会大不一样。
斯蒂芬·金是当今世界读者最多、声名最高的美国小说家之一,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之王,并于2007年荣获爱伦·坡大师奖———终身成就奖。
大师手把手教你学写作,这样的机会不多。
老金说,既然无法确定你用的词是不是最好的,那么干脆就选第一个蹦出来的,至少写得痛快;老金说,应该尽量避免被动语态,把长句分解成两部分之后,句子会变得容易多了;老金崇尚简约的语法和语言风格,痛恨副词。他说,界定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某某说”,而不是“他凄惨地哀求”或者“她威胁地叫道”。
技巧之外,老金也谈到更宏观的写作原理———任何一个故事都是由三部分构成:叙事、描写和对话。关于叙事,老金并不信任“情节构思”,因为他觉得真实的生活多半是不经构思的。每个故事都像埋在土里的化石,被人挖掘出来。为了更完整地得到化石,铁锹得让位于精细工具,而情节构思更像一把开山锤———它太大了,挖掘出来多少,差不多也砸碎了多少。“这种构思出来的故事通常会令人感觉造作而不自然。”老金相信好的描写由细节而非辞藻构成,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就足以代表一切。细节来自生活观察和体验。可以说,“首先浮上心头”的细节表明了作者的立场,高下立判。
至于对话,唯一的问题是这些话写出来是不是生动,听起来对劲不对劲。
“如果你期望它们生动真实,那么你一定得自己怎么说就怎么写。”老金一再嘱咐,真实生活中没有所谓“坏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主角,所以依照真实人性来塑造人物,矛盾才会凸显出来。
如果能把这种姿态带入故事中,至少你不大容易写出那种单调浮浅的傻瓜人物。文如其人,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真实、诚恳、简洁、不矫揉造作,都是最起码的要求。 用百家讲坛体式著书立说的成功尝试 ———读蒋文森先生新作《传奇人生曾国藩》
本土作家
■ 伊建新
2007年9月22日,蒋文森老师做客塔山讲堂,为我县的文学爱好者讲述了曾国藩的传奇人生,并将讲演稿整理成书———《传奇人生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率领数万湘军与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军拼战了十几年,几度生死,历尽劫难,终于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柱石人物;他怀着“徐图自强”的理想,首创洋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他又有大量的日记、家书及奏稿、著作等传世,留给了后人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
曾国藩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曾国藩一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中兴名臣”、“道德典范”;有人却说他是“刽子手”、“卖国贼”。那么曾国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对他传奇般的一生我们该怎样认识和评价呢?蒋文森老师在研究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他的各个侧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真实、客观、辩证地进行评说。
本书述评结合,雅俗共赏,真实性与艺术性共融,学术性与可听、可读性并存,这是“百家讲坛”开创的一种新颖的体式。我们期待着,蒋老师的新作将引出更多的塔山版百家讲坛的著作问世。 文如其人,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真实、诚恳、简洁、不矫揉造作,都是最起码的要求。 :s5:s5:s5:s5:s5献花 文如其人,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真实、诚恳、简洁、不矫揉造作,都是最起码的要求。
tange 发表于 2010-4-23 0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0-4-23 10:23 编辑
:)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 :s2 在今天——“世界读书日”,喜阅版主推荐的三本书! 世界读书日,应该多读书,阿宇只会看书,忘了读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