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 发表于 2007-3-24 14:46

成都人,活得好潇洒!(转)

成都人,活得好潇洒!
/王铭三

  十九岁参加工作到了内蒙古,因为单位是修宝成铁路时成立的,所以老工人大部分是四川人,一小部分是汉中的,人家也自称是三川半的。过了几年,工地搬到了四川峨边官村坝,又招了大量的四川工人,这四川一百单八县,几乎每个县都有我们单位的人,我一下子掉进了四川人的堆里,一呆就是十九年。

  四川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吃,已经到了“修内不修外”的境界,只管肚里油水大,不管衣服破破烂烂。即使是在成都这样的省城,只要是谁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衣服穿得抻抻抖抖,不用打听,那一定是外来户,绝对不是四川的原住民。北方人诟病四川人“顾嘴不顾家”,有个经典的说法——父子二人上山打一天柴,背到街上卖了一块钱,进饭馆连吃带喝花八角,剩下两角才买点盐带回家。

  其实仔细想想也有道理,那天府之国不仅物产丰富,而且由于气候温湿,许多的植物都是常年生长,不像北方一到冬天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一片肃杀。可四川又多山地,蜀道难交通不便,自产只能在家门口这一片自销,再加上天阴地潮不易存贮,自然就养成了吃光喝净的习俗。不似北方的干燥,可以长久收藏,细水长流地算计着过日子。

  四川人好吃,卖食品的生意就好做,销售量大了,生熟的差价就小了,低价位又反过来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相比之下,北方下饭馆的很少,同样的成本由这几个人背着,价格肯定就上去。广州人是泡饭馆,吃得不多坐得可久,座位几乎不周转,所以价格居全国之首。

  小摊贩的食客,一般都是邻居,只要有人支起炉灶,架上锅一开煮,马上就会有人光顾。如果味道不佳,不买就是了,这摊主为了稳住邻居的基本顾客,就不得不在味道上下功夫了。

  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摊主为了把食品做美做精做到绝顶,于是就只经营一个品种,因此,只要把摊主的姓氏和经营的食品组合起来,就成了又直白又好记的标志,例如“张鸭子”、“刘鸡肉”、“赖汤圆”、“钟水饺”、“麻婆豆腐”……待这些食品的特色得到广泛的认可,摊子升华成店铺以后,也不需要另取什么“全聚德”、“同和居”、“鸿宾楼”这样的雅号了,就把“二姐兔丁”制成匾挂起来,店名食品名一名两用。

  改革开放以后,各路菜肴大举进京,先是粤菜,后是东北菜、淮扬菜,然后是火锅、红焖羊肉、香辣蟹、老北京……你方唱罢他登场,各领风骚一阵子,还就是川菜,虽没有大红大紫过,却很快就扎下根来,成了常驻代表。

  那年到成都讲课,席间有人说起“盆地意识”,说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是小富即安的典型,成天就是“吃吃麻辣烫,打打小麻将,炒炒渣渣股,看看歪录象”这四门功课,没有一丝进取。

  我说非也,这才叫活得潇洒,成都人潇洒得有些像美国人。

  潇洒,来源于本份。人,因为本份才潇洒,因为不本份才劳累终生。

  成都人的本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以饭馆为例,小本钱起家就经营一个品种,不象北京的饭馆那样,挂的是“川、鲁、粤”,卖的却是没有特色的大路菜。第二,只赚自己的那份钱,只要顾客进了店门,就可以随便点周围几家饭馆的酒菜饭,甚至还可以为你去商店采购,并且是按牌价收费,店外买来的也不加收服务费、跑腿费。卖面的只赚你面钱,卖酒的只赚你酒钱,就是要拉住你这个顾客喝他的酒,吃他的面。

  本本份份地做生意,劳碌一段时间就出去散散心,一家三口就在川内旅游起来,两三个小家庭就组成一个旅游团,看看那些有特色的县城,钱花差不多了就打道回府,再继续做事赚钱。

  美国人努力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现,他们与上一层次的差距太大了,要再攀一个台阶几乎不可能,除了你有盖茨那样的好运气。因此他们与其去为那个渺茫的目标拼搏劳碌一辈子,还不如退一步恪守本份,舒舒服服地过一生。所以他们不求做老板,而甘做职员,当存款达到目标值以后,就开始执行花钱计划了,钱花光了假休完了再上班挣钱。美国人没有刻苦拼搏的,也就没有日本那样“过劳死”的,虽然也没有攒成富翁的。

  成都人坚信“上帝”的公平,深谙“牛吃青草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的哲理,明知中国人不可能都成为“李嘉诚”,中学生不可能都考上“哈佛”,所以才不受“成功”的诱惑,不做无谓的奋斗,充分享受诚实劳动所得的成果,享受平淡而充实的人生,是多么的潇洒呀!

丹丹 发表于 2007-3-24 15:23

……

空子 发表于 2007-3-24 20:00

我觉得在城市里工作的人,应该挤出一点时间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正如我这些天所感悟的:生活应该挤兑一下工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人,活得好潇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