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中的“床”是井栏
《静夜思》中的“床”是井栏■ 华西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中抛出惊人观点,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实为马扎,引起各方质疑,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更在博客中反驳称诗中的“床”就是睡觉的床。最近,巴蜀鬼才魏明伦致电记者提出第三种观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指的是井床即井栏。
“巴蜀鬼才”魏明伦昨日向记者表示,李白《静夜思》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也有些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韩”字后来假借为他义,但井栏却由此而直接用“床”来称呼。因此,魏明伦认为,《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应该作井栏解。 有道理的 真这样?那俺晚上找井栏睡觉去;P ;P :se :se :se :strong 有长学问了。 :se :se 有理!! :strong :strong :strong 长见识了 古今异义的诗词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原本的字义已产生了变化,难免以讹传讹,出现“千年误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对于这首诗中的床,民间有2种观点,一是指床即马扎,因为以前的汉民族是席地而坐的,没有凳子与椅子。马扎来自胡人,又称胡床,是蒙古民族挂在马背上的小板凳,下马的时候可以坐着休息一下。杜甫在《树间》一诗中曾写道:“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明白解释了胡床是一种坐具。在这首诗中,杜甫和李白一样,在庭院里的月光里,坐着小马扎观景。
另有一解认为,床是“井栏”的意思。《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的《静夜思》作于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诗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八位诗人,但李白却显得很“大牌”。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另外,“落霞”之“落”也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方位名词,指屋的西北角。
《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除了指红润的手指外,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这是陆游写给表妹唐婉的词,词中以“红酥”形容肤色,寓有爱怜之意。另有说法认为,“红酥手”、“黄縢酒”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黄縢”意为“用黄泥密封”,也有的版本用“黄藤酒”或“黄滕酒”,其中“黄藤”指酒坛泥封上罩的用细藤编成的罩子,“黄滕”则指在泥封上扎的一块黄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