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之第一访——纯朴的村庄,纯净的男孩
【一】
8月15日早8点半,和空子、花瓣、白松会合后,就直接出发至汽渡码头。开始我们第一个走访计划。
汽渡上,空子把鹤浦那个学生的简要资料递给我们看。张**,男,南田人,考进浙江理工学院。父亲7年前去世,母亲务农,偶尔滩涂上打散工填补家用。引人注目的还要属他的荣誉栏。一份简单的表格里填满了好多大大小小的物理竞赛奖项。内心里,一下子对这个还尚未谋面的男孩多了几分好感。联想起自己的表妹,虽然她也获有许多全国竞赛奖,可她从小学开始就被小姑送老师家、请名师或上各种培训学校进行强化,每年光课外辅导费就高达上万。细数周围的,亦是如此。是啊,在这个教育培训市场逐渐繁荣的社会里,竞争是多么的激烈。给仅仅靠自身那丝天分和努力的贫困学生,徒添了几分难度和不易。然而,他——这个来自象山海岛最偏远地方的男孩却做到了。这个还为日常生活开支担忧的男孩,哪还奢侈参加什么校外辅导。
【二】
半小时后,船只靠岸了。空子一眼就认出码头边上那个憨厚的张。个子不高,估计162左右,瘦瘦的身子上那件普通的嫩绿T恤,使他脸上真诚的微笑显得更为纯朴。突然间无法用言语描述。听说我们要来,他一早就赶车来接我们。是的,如果没有他,我想我们肯定找不到那个山弯来弯去的小村庄,即便,我去年还曾去那个地方游玩过。
从鹤浦大街笔直行驶,朝百丈方向转,接着,又弯来弯去几个不知名的村庄,然后穿过两个窄窄的隧道,最后再沿海涂绕好长路段,才到达他的家。看着一旁兴奋指点路段的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心头莫名地泛酸。在那三年象中的学习生涯里,他多久才回家一次啊?不止这,他的小学,初中呢?
他告诉我,因为家离校远,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住校了。后来考进象中提前招生,基本上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回家一次。要赶上车班,航班,再去往这个一天只有5次车班的家,不仅时间紧,而且花费也不少。这能让他做好多的物理习题了。
虽然家境贫困,但他给我们感觉却是一个善谈的阳光男孩。一路上他乐此不疲地讲解这个宜人的山村景色。一望无际碧绿的秧稻海,山脚深绿的橘子树上也挂满一盏盏可爱的“小灯笼”, 一群叫不出名字的鸟儿从一大片刚收获完毕的枇杷林飞过。美丽的图象映入眼帘,这个美丽的村庄似乎有天然驱赶人们喧嚣烦躁的本领。公路另一边又是别番壮观的景象。滩涂被人们井然有序地围成一块块方形,几艘略旧的蓝色木船安静地停靠着。没有城市车来车往的鸣笛声,依稀可以听见不远处大坝背后海浪拍岸的深情吟唱。这个温馨的小村落让人陷入美妙梦境。正如它的名字——杨柳坑。
【三】
“前面就是。”终于到了。透过车窗, 我搜索不到他指点的家。下车后,视线依旧找寻不着。原来他的家躲在山腰那大片的绿丛后。当脚一踏上这条干净的小路,浑身洋溢宁静的感觉,祥和,温馨,舒坦。没有车窗的隔阂,小村是这般天高云淡,明净旷远,毫无污染。山坡更青,田野更绿,滩涂更阔。仰起头,闭上眼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眼时,一个地道的农妇出现在眼前,露着满脸的纯朴笑容。瞬间,我恋上了这种笑容。
不用猜,眼前皮肤晒得黝黑发红的妇人就是张的母亲。隔壁的邻居笑着谈道,听说我们要来,她从儿子出门接我们那一刻起,就时不时站在村口瞭望等待。走过一小段斜坡路,就到他家了。
眼前,一栋黄灰色小楼,落地两间双层,似乎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院子很小,但在这一小块方整土地里却种着两棵硕果累累的老枣树,还有一大簇叫不出名的植物,就是以前农村里用来绑扫帚用的。走进屋子,没有任何装饰,徒壁的墙面让原本就陈旧的房子显得更寒碜。屋内仅有的家电是那台姐姐夫家送过来的新冰箱。阿姨迫不及待地从冰箱里拿出西瓜招待我们,一旁的张不知何时端来一大盘可口诱人的鲜枣子,阿姨一刻不停地给我们递东西吃,那热情让人难以拒绝。抛开拘谨,抓起一把早已垂涎的枣子往嘴里塞。鼓鼓的小嘴里还不忘叫着“好吃,好吃!”瞧着我们这神情,看得出阿姨从心底高兴。这一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吃杨梅的情景。这一刻,没有你我,没有见外。就这么单纯。如嘴里的枣子,甜得清口。我想,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鲜枣子了。
淳朴的村落,淳朴的习俗,阿姨还给我们泡了糖水,用一个粗瓷大碗端上来。突然有种电影里的感觉。整个心暖暖的。看到屋子灶台边烧着火,好奇令人手痒,跑过去添柴烧火真有意思。扭头冲着阿姨孩子气的一笑。阿姨看起来似乎没有之前那份生疏的慌张了。寻机和阿姨聊起了天。这个善良而又坚强的女人在丈夫死去后,选择独自含辛茹苦拉把三个孩子扯大。如今,她的两个女儿都成了家,她的儿子也不负所望考上了大学。一路上,虽然苦难频繁,但总有好心的帮助她们,她都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意,唯有起早摸黑种农田或到滩涂上打散工,努力改善困苦。长年累月的劳作,令阿姨积累一身疾病。
先把写好的一部分流水账发上来。。。。
[ 本帖最后由 胡雨 于 2008-8-17 08:5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