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学校德育方面有着系统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这在世界教育范围里都是独树一帜的。但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并非仅仅存在于规范化的课程教学之中,其实是弥漫于整个学校教育生活之中的。
我们可以简约地把优质教育理解为一种经过各种因素的综合优化而实现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学校教育。因为教育的各个主体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发展的优质化。在我看来,生活质量是衡量个体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因此,我们的教育质量也只有从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入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即生活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
以前,教育主体对德育忽视太多,忘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科研的导向出现了误区,教师角色错位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最辛苦。成人从全能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学生压力最大。成人常常忽略学生对自身生活的独特感受,为了孩子在未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甚至认为可以牺牲学生当前的生活,以致造成一种善意的摧残。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存在的各种现象,如早恋、厌学、人际冲突等。
关心学生成长,应该从生活质量入手。一个人一生当中,正面教学和理想教育的主要阶段在学校。学生入学后,今后十几年的主体部分都是和教师、同学在一起,在学校里面的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如何,也就代表着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如何。
学校的人际沟通对学生学习生活、道德生活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言语行为非常重要,甚至沟通方式的不同都会巨大影响学生心理和道德健康。其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特别在小学阶段,不同的态度对学生的促进或打击都很大。
我们目前的教育是一种中性的教育,基本上无视男女生生理、心理发展不一致。教师应该在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方面取得必要的平衡。教师要对学生负责,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
学校中学生的道德生活不仅包括道德的认知层面,也包括道德的实践层面;不仅包括客观的认识,也包括主观的感受。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主观感受,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其成长。
教育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尊重学生,德育工作才会更有效。
如何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其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其人格品位,最终战胜成长路上的各种障碍,是学校德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主体可以使用如主动的疏导、及时的倾诉、隐私的保护、善意的理解、积极的期待等方法。
在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下,至少我们可以让学生具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落脚点是要让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学会学习。关注生活质量的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哪些潜质的开发是能够影响他一生的,而不是让他去学会如何应对这个社会。
我们可以说,教育学生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的生活。一个有生活情趣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