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故宫六记·宝物记]那些劫后新生的故宫至宝

[复制链接]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10-8  新京报】

经战火流离、盗贼觊觎、“文革”风雨,百万文物在众多爱宝之人的护持下终得保全

  故宫之所以让普通人流连,在于它是一座藏宝巨库,它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世上奇珍的想象。

  故宫之所以让收藏家迷恋,在于它是一个精品殿堂,它包容了收藏家对于稀有文物的向往。

  每个来到故宫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国宝而着迷。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有文物100多万件,仅一级文物就有万件之多。

  因其珍贵,国宝几乎注定了与劫难相伴。

  也因其价值,众多爱宝之人不惜以生命相护,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1924年冬天,当17岁的单士元脚穿单靴走进神武门时,还没有人知道,在这座居住过24个皇帝的宫殿里,到底藏有多少稀世的珍宝。

  和这位北大学生一起忙着清点文物的,还有“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们。他们的职责是,通过系统点查,将昔日皇家之“私产”转化为国家之财富,昭信于国人。

  10个月后,二十八册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出版,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书名画等。可谓天下异珍,尽聚于此。

  1931年,日军侵华,恐珍贵文物毁于战火,故宫择精品南迁。已是故宫工作人员的单士元被派留守院中,他眼见着件件书画、瓷器被捆扎在一起,数天内,1.3万个沉甸甸的大箱子被运出神武门。

  南京的朝天宫成了这批文物的第一个家。但仅半年后,华东形势告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令,又将文物迁往大后方。

  8年西迁,行程万里,分为南路、中路、北路先后进行。故宫国宝逶迤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面临匪盗的威胁,更要躲避不知何时就会袭来的敌机轰炸……但是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守护者们,仅以微小的损失,将国宝平安迁入后方,创下二战史上人类文化的守护奇迹。

  1947年,三路“逃生”的国宝重聚南京。但不到两年,它们又再次遭遇了“两地分飞”的命运。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渡江战役之前,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

  单士元在北京的故宫里再见到余下的国宝,已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时,他担任了主管业务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此时的故宫,首要任务即是对文物重新清点核对。让单士元和他的同事们惊喜的是,从杂物堆中找出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也在所谓的“赝品库”里发现了赵佶的《听琴图》。这样,仅从非文物、赝品、材料库中就发现了文物2876件,其中一级文物501件。

  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编号,计有“故”字号和“新”字号文物近百万件。故宫成为中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

  “文革”到来,在大院中扫地的单士元被“革命小将”打中,在眼皮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而百万文物却因故宫及时闭馆而幸免于难。

  半个多世纪中,故宫还曾五次发生盗窃案,但无一文物因此流散。
故宫文物迁徙路线.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 书画之宝

  尘封库房 觅得名画

  《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

  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清明上河图.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2 法帖之宝

  缝入衣被 国宝免劫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平复帖.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织绣之宝

  一寸缂丝 一寸金玉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梅鹊图.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4 陶瓷之宝

  绝世郞红 成就名官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虽未成功,却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5 青铜之宝

  商代酒具 大族象征

  酗亚方尊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尊传世较少。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加上众多的带有亚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
酗亚方尊.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6 钟表之宝

  五年制钟 奇巧之绝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7 宫廷之宝

  铸杯冀望 江山永固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当元旦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8 漆器之宝

  雕漆大家 技惊东洋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伪作。这件剔红盘,是公认的张成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元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辉煌阶段,雕漆工艺能人大量出现,他们均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后,对该国木漆品工艺产生巨大影响,他俩创作的漆器精品,被日本美术史专家称赞是“诚无上之作品”。
雕漆云纹盘.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9 玉器之宝

  仿古玉器 乾隆题诗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青玉云龙纹炉.jpg
 楼主| 行什 发表于 2006-10-2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珐琅之宝

  元代珍品 珐琅鼻祖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而得名。实际上,早在中国元代已出现掐丝制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该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08: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