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现状
石浦以“沿溪布村,村前滨海处多岩石”而得名。1991年,石浦老街被列为省级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为22.3公顷。至今得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为中街、碗行街、后街部分,总面积约5公顷。老街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建筑群,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全城区19路36弄,其中205米以上的古街有6条。截止2007年,国家已公布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中属渔港型古镇的,唯有石浦;在六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中,也只有石浦港畔保存有完整的古城。因此,石浦渔港古城可谓名副其实、独一无二。2005年开放旅游以来,石浦古城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08年还被评为全省最值得看的旅游景区之一。
保护开发
石浦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这其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但纵观古城现状,保护与旅游开发仍停留在表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古城修复保护和旅游开发未达到原定规模。古城开发之初划定的保护面积为22.3公顷,历时六年却仅仅完成保护开发5公顷左右,很大一部分古建筑闲置、失修,不加以保护必然会破坏殆尽。其中延昌街更是到了再不实施抢救性保护就会失去古城风貌的边缘,古城风格正逐步被蚕食,掺杂在古城保护区内、不符合古城风貌的现代建筑尚未得到有效的改造或拆除。相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城保护区内居民擅自改造原有老建筑为现代建筑的情况也不断出现,影响了古城的总体格调。 2、政府保护力不从心,管理职责有待明确。渔港古城自列入省级保护区后,石浦镇一直努力对私房维修有所控制。如:不能随意加层,修理要审批,修复要保住原貌等。但要达到既要翻新以利于居民生活又不能丧失其修旧如旧的目的,对维修的资金和技术含量就要有很高的要求,渔港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近年投入近1000万元,也只不过修复300来户,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政府相关部门权责不明,管理职责有待明确,如遇老百姓房屋维修等事项,管委会无审批职能,原则上由镇政府将设计方案报县级文管部门同意后,再由县规划部门审批,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往往使得业主房屋维修一拖再拖,甚至逼得业主擅自翻建。 3、保护资金短缺,公房问题突出。古城现有常住人口近四千户、一万多人,其中有公房609户,26004.86平米,这些公房大多已成危房。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些缺房户久居于此,其所支付的租金还远不及公房管理部门维修费用的支付。公有房屋的迁移又涉及安置等多方面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现在老城区的公房大多年久失修,随处可见梁断壁塌、砖混搭砌、马赛克补丁。 4、古城基础设施多数较差,安全隐患大。古城大部分地方没有规范的卫生、给排水、消防安全等系统,很大程度上存在电线老化现象,排水沟、管经常堵塞,整体安全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古城存在大量木结构的古建筑,火灾的隐患比较严重。 5、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推广不足。石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文化底蕴,石浦古城富含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推广是古城旅游开发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由于互动性的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宣传不够广泛,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提高古城居民和游客对古城文化内涵了解和参与古城文化挖掘的热情,极不利传统海洋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推广。 6、缺少具有强制性的保护规定。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已有一定进展,但至今未见下一步具有可操作性的继续保护的具体实施计划。由于古城的保护没有强制性规定作为后盾,居民和企业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产生矛盾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解决依据和办法。 7、古城居民生活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突出。余秋雨先生曾赞石浦是一座“活的古镇”,那是由于古城完整地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和生活的气息,开发之初就未对原住居民实施搬迁,而是由居民自己居住、自己保护,这使得居民本身就成为古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不少。老街街道狭窄,活动空间小,特别是旅游旺季人流如潮,带来的噪音及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日常生活中衣物的晾晒、车辆的停放,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与旅游形象的维护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至今未能妥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