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一篇文章给朋友们看:
摘自第一财经网 《永不停止的对话》
我们居住在这样一颗蓝色星球上——所有在它之外、从太空眺望的人们,无不惊讶于它那宁静的美丽;而所有以它为家、突遭地震、海啸等灾害的人们,无不绝望那无法抵挡的残酷。
我们的悲与欢,怕与爱,都和它紧紧相连。
日本的探测船“地球号”(Chikyu)去年开始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海洋钻探,试图从海底向下钻入六七千米深的地心,以探求很多未知秘密,包括地震成因;它还准备将来把新的感应器放置在洞中,提早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而大大减少伤亡人数。整个工作预计在2012年完成。
然而,2011年3月11日,9级强震在日本海域爆发。
很有可能的是,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远远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多。
2005年7月,《科学》(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科学家们总结了125个迄今还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重中之重有25个,其中之一是:地球内部如何运作?
“40多年以前,一场地球科学的**发生了。板块构造学说更新了关于地球自身的知识。但是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问题,仍然沿袭着**之前的知识。科学家在这40年中所做的,就是把这个鸡蛋模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进一步细化。借助于越来越先进的地震波成像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地球这个庞大机器的运作过程。但是要掀起另一场科学**,可能还需要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吗?很难说是,还是不是。
日本地震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是“天人合一”、“人定胜天”或“命由天定”那么简单。人和自然之间,其实在进行一场自觉不自觉的,像海一样深刻、像地壳一样复杂的对话。
无论多么残酷,我们都必须去听,听那海啸背后的声音。
而人类,正是在聆听自然发出的声音的过程中,学会更好回应,学会做好准备,学会珍惜今天,学会相互支持。
在地震中,还有更多形态的对话,发生在政府、社会、企业、民间,发生在一国与国际之间。对话,是理解的前提。不对话,才是误解的开始。
中国媒体和中国民众正在积极而理性地参与这场对话,这场人和自然的对话,人和人的对话。
维克多·雨果在诗集《黄昏之歌》前言里说:“今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社会还是个人,都被黄昏笼罩。结果将如何?将来又会怎样?”
问号是谜一样的命运,而人类的探索、回应与努力,永不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