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0-8-24 17:30 编辑
知秋的竹根人生
工作中的知秋认真专注
丰 收
荷塘情趣
知 秋
秋蟹戏篓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39岁的朱宏苏最喜欢的诗句,于是他把自己的网名取作了“知秋”。他说希望自己就是那一片深秋飘零的黄叶,站在小的境界,用心去感悟身边的一切事物与自身价值。然后,把所有感悟都雕进那小小的竹根里。
他说,他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找竹根,雕竹根。
日前,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第六届浙江根艺精品展上,朱宏苏的金奖竹根雕“荷塘情趣”,以构思巧妙、技法精湛而引起同行、评委的格外关注。从而,这位看上去瘦弱又带点文艺气质的男人,作为后起之秀,在“根雕之乡”象山渐渐地小有名气了。
清 苦 学 艺
位于象山西周镇丘陵谷地中的古镇儒雅洋,群山环抱,修竹纤纤,竹文化源远流长,知秋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儒雅洋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至今尚留有驿站古道及欧阳桥等,也正基于这些文化遗迹,有着绘画天赋的知秋对古代雕刻、建筑、字画、工艺等产生了特殊的偏好。从小,老人衣柜、抽屉里的铜钱、玉器都成了他猎奇的物件。
小学四五年级,家后院住进了一群摆弄竹木疙瘩的手艺人,这就是以张德和为代表的象山最早一批竹根雕艺人。知秋在他们中间耳濡目染,得到了最初的竹艺陶冶。上了初一,从师郑宝根大师的表哥石永生办了个工艺厂专门做竹根雕。知秋一有空闲就去工艺厂玩,姨妈跟他半开玩笑地说:“长大了,你也吃这碗饭吧。”
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埋进了知秋的心里,初中一毕业他就向父母提出要跟表哥学艺。那年月,父母在生产队辛苦劳动,生活依然拮据,知秋是家中最聪明好学的男孩,大人务实希望他学一门木匠或泥匠手艺,将来好养家糊口。在遭到儿子的激烈抵制后,父亲抛出了一个不近人情的条件:要学根雕,就别想拿家里一分钱!
1988年,知秋不顾家里的反对,决然进了表哥的厂当学徒,月工资只有12元,除去7元的房租,就剩5元的饭钱,得掰手指算计省着吃,到后来胃病也饿出来了。半年后,知秋的工资加到了50元,表哥不但成了他的启蒙老师,还负责接济他的伙食。两年后,好学勤快的知秋可以独立做花草雕刻计件了。他有着极强的模仿力,跟厂里去广交会参观根艺品展,回来就能凭记忆仿造,还修改工艺进行一些创新发挥,成了厂里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
重 拾 最 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象山的竹根雕经历了一场生存与发展的考验,由于批量出口生产交货急,工厂只忙于应付订单而忽略了后期防霉防蛀工艺处理,导致产品滞销。很多人觉得干这行没前途,纷纷转做家具。其间,前途迷茫的知秋还经历了两次感情挫折,感情与事业的失意让他萌生外出谋生的念头。他走南闯北辗转河北、河南、山东、陕西、东北、内蒙古和北京、天津做油漆,两年之后在邯郸定居开了家具厂。而妻子就是这个时候跟他相识相恋的。
2001年的春节,知秋回象山探亲,遇到了自己的徒弟,他仍在从事根雕事业。原来,在知秋离家的几年里,家乡的竹根雕开始走重视质量的内销之路,因此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个信息激活了蛰伏在他心底的根艺细胞。
回到家,知秋立即把回乡搞竹艺的想法与妻子商量,尽管有两地分居的千般无奈,深知他执拗脾气的妻子只好依从了他。于是,知秋把自己几年来苦心经营的家具厂全部转让给妻兄,自己留在象山先给一个朋友打工做根雕,直到2004年自己租房单干。同时,他开始初尝创作的喜悦,雕虾篓、蟹篓是他的长项。2006年3月,他的两件作品在宁波竹根雕精品展览会上展出,之后被行家收藏。
投 身 名 门
正是上次的竹根雕展,让根雕大师张德和认识和记住了“知秋”这个可塑性很强的年轻人。在德和竹根雕艺术馆即将竣工开馆前,张德和出现在知秋面前,诚恳希望他加盟。大师的邀请让知秋怦然心动并满怀憧憬,他格外珍惜这个机会,抓紧忙完厂里的订单业务,20多天后,便欣然到艺术馆报到。
如果说重操旧业开启了知秋竹艺特长发展之旅的话,那么,加入德和艺术馆则为他潜心投身创作、自由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最大的事业空间。
在德和馆,知秋不单单做产品,遇到好的材料还构思搞创作。2006年,知秋的《鲤鱼跳龙门》获得象山县竹根雕“新人新作”优秀奖。在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新老会员优秀作品展览会上,他的《秋蟹戏篓》摘得银奖。多个奖项接踵而至,更让他对自己的根雕艺术道路充满自信。同年10月,象山开渔节,全国、浙江美术界艺术家云集德和艺术馆举行开馆仪式,知秋的作品经受住了中国美院8个教授挑剔的眼光而夺得优秀奖。近年来,知秋的作品频频获奖:《瓜蒂绵绵》获2008年中国根雕艺术精品展铜奖,《和谐秋韵》获得浙江省根艺美术精品展银奖,《丰收》获2010年宁波市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银奖。
创作之余,知秋还总结梳理根雕理论,所撰《浅谈竹根雕艺术的历史变革》被评为宁波市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论文二等奖,并于2008年从浙江省首期根艺高级培训班结业。他连续三年受邀在象山每年6月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现场进行竹根雕制作表演,让县内外宾客欣赏这一传统艺术的神奇魅力。随着艺术成就不断被认可,他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根艺雕刻家、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学会会员、工艺美术师。去年县工艺美术家协会换届选举他当选为理事。
德 艺 双 修
知秋的代表作《知秋》《荷塘情趣》《和谐家园》《秋蟹戏篓》等藏露自然,工写相兼,突出神韵,神形兼备、浪而不俗,注重天趣与人意的有机结合,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法。为创作蟹篓,他特意从菜场上买回了多只螃蟹养在家中,细心观察它们的动静姿态。知秋所雕虾篓蟹篓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每拿到一个竹根,知秋总要先查找资料,借鉴其他立体雕刻结构、造型上的艺术手法,再根据经验积累确定适合的主题依势造型,一气呵成。代表作《知秋》的原材料只是朋友放置多年的残缺竹根,在生长期间根部就被虫子啃食出一个大洞,在一般人看来也无可取,但知秋大胆避开原材料本身的缺陷,溶入自己的思想与意境创作了这件作品,真是变废为宝。他说:“我希望在这件作品上来表达自己,当每一个欣赏这件作品的人,从这件作品中都能读懂真实的我,看作品就如看作者的灵魂。”
知秋说他不仅非常欣赏张老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更敬佩张老师的德行为人,这是他在德和艺术馆最大的受益。
去年7月他为购房款举债奔走,愁眉不展时,却听说象山同乡网正在为贫困大学生举行义卖的消息,知秋即刻联系版主表示要捐一件《秋趣·蟹篓》,经竞拍以1880元成交,所得款项用来资助莘莘学子。
以感性的方式体悟人生的知秋还喜欢把内心丰富情感付诸诗歌,在他的博客里就收集了几十首诗作。然而,竹根雕始终是他的最爱,他永远擅长用这种形式艺术地表现生活。他不会关心一件作品的价格,而是关注它经久生命力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而那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竹林是孕育他根雕艺术的土壤,他在这里播种、耕耘,期盼一个更喜人的好收成。
[通记员 郭杰 记者 卢科霞 胡珊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