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满金
初中的时候,非常流行送明信片。元旦也送,圣诞也送,生日也送,过年也送。
如果那时初中生能结婚的话,收个几百张明信片不在话下。
一个个小P孩儿,皱眉屏息,深沉地在香喷喷的纸片上写上一段寄语。那时候特单纯,哪里敢在上面写“我爱你,你爱我不?”我见过写得最多的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整得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反正是怎么有文化怎么来,誓将革命友谊进行到底。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革命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唐的王勃,清朝的纳兰性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马洛,都是天才,都是英年早逝。
王勃二十七岁因溺水惊悸而死,纳兰性德三十一岁因过分思念亡妻病死,马洛最干脆——二十九岁被谋杀。
王勃如果能活到六十岁,也许是另一个李白。纳兰性德如果能活到六十岁,该会有几册《饮水词》?马洛如果能活到六十岁,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还会不会是莎士比亚?
可是,又怎会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早已站在宿命的掌心,须臾花开,刹那雪乱。孩子便松开了手。《唐才子传》载王勃小时候曾遇异人,也就是类似黄老邪之类的世外高人。异人替王勃看相后说:“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矣。”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之前的唐朝诗人不足为道,他算是开我“大唐之音”的第一人。
王勃生于书香世家,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其父福畤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等职。
《旧唐书》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初生牛犊不怕虎,乱拳打死老师傅。九岁,王勃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居然作《汉书指瑕》十卷来纠正大儒的错误。黄毛小儿王勃曾云:“孔夫子何须频删其诗书,焉知来者不如今;郑康成何须浪注其经史,岂觉今之不如古。”
太常伯刘祥道称王勃为神童。我觉得王勃不单是神童,还是个不迷信权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神童。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又有几个儒生敢指摘孔圣人的不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教出来的孩子,就缺了小王勃身上的那股劲头。
神童王勃少有大志,十四岁便上书刘祥道,求其表荐。也许是赏识王勃“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这样的少年英气,刘祥道上表朝廷,推荐王勃。唐高宗召见王勃于殿前应试,想必王勃在朝堂上才思敏捷、对答如流,高宗大悦,授其朝散郎之职。那年,王勃才十六岁,放到现在就是一个中学生。
之后皇子沛王李贤慕王勃才名,召其为沛府修撰,很为爱重。
少年得志,一切都来得太快,太容易。那个叫老子的人,早就告诉我们:“福兮,祸之所伏。”一个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又焉知伴君如伴虎。天堂与地狱,中间只隔着一层薄冰。我们在上边欢呼雀跃,轮回却在云端轻轻地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