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读书第6期

[复制链接]
tange 发表于 2010-4-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8年:人人会写诗
徐秋梅
     “放卫星”词语来自苏联第一颗人造成卫星发射成功的启示,在1958年成为流行的时髦词语,被用在所有需要发展、增加、提高、夸大等事情上。当年的8月11日《人民日报》就以“放卫星”为题,描述了农村亩产上万斤粮食的高产“卫星”现象。
     在1958年文艺界所放“卫星”中,以当时开展的“新民歌运动”和“新壁画运动”最为引人注目。一时间,全国到处是“歌声遍田野,壁画满山墙”。
     “新民歌运动”是在毛泽东倡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1958年3月22日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指示要搜集民歌,他说:“印一些诗,净是些老古董。搞点民歌好不好?请各位同志负个责,回去搜集一点民歌。各个阶层都有许多民歌,搞几个试点,每人发三五张纸,写写民歌。”“看民歌不用费很多的脑力,比看李白、杜甫的诗舒服些。”在领袖倡导、全民动员的情况下,“新民歌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开展得如火如荼。“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袋烟。”“大跃进”时期的诗歌创作现象,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很多民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龙王辞职》:“自古水往低处流,谁见河水翻山头;人民智高力量大,指挥江河有自由。”“龙王一见愁上愁,告老还乡去退休;调动一切积极性,还是把他社里留。”《月宫装上电话机》诗:“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当女工,他去学开拖拉机。’”《惊动天上太白星》诗:“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呵!梯田修上了南天门。”《社员堆稻上了天》诗:“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铺天盖地不透风》诗:“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一位诗人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描绘了“大跃进”时期的“盛景”:“到处成了诗海,中国成了诗的国家。”“几乎每一个县,从县委书记到群众,全都动手写诗;全都举办民歌展览会。到处赛诗,以至于全省通过无线电广播来赛诗。各地出版的油印和铅印的诗集、诗选和诗歌刊物,不可数计。诗写在街头上,刻在石碑上,贴在车间、工地和高炉上。
     诗传单在全国飞舞。”在1958年“新壁画运动”中,山西平顺县有一首新民歌是这样赞美新壁画的:“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在“全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河北省昌黎县后钱庄中心俱乐部主任高学谦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据介绍:他们在“生产大跃进,文化紧紧跟,壁画打头阵,歌唱做先锋”的口号下,仅用了3天工夫,就创作了164幅壁画,出现了“墙壁粉刷白,诗画满墙山,户户六面光,村村大改观”的局面。中共昌黎县委宣传部长黄德玉在发言中说该县:“壁画创作的大跃进在3月18日开始,7天突击,3天扫尾,到3月30日共计12天的时间,就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壁画县,共画出壁画6千多幅,把农村换上了美丽的装束。”《美术》杂志1958年第9期发表了题为《共产主义艺术的萌芽》的长篇通讯,并加了编者按,报道了江苏邳县的群众美术活动的情况。
     文章说:“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目前,农民绘画在我县已经形成了全民性的运动,农村中千军万马的美术队伍,日夜苦战,八一前统计:全县即有1800个农村美术组,6000多个美术骨干,7月份完成壁画23300幅,宣传张贴画15000幅,达到村村有壁画10幅以上,队队有壁画5幅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壁画县。”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4-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明威和你相似的青春迷惘
孙达
     大时代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发声机会,社会生活中忽然就多了一个群体叫做“八零后”。
     这些人一出生就赶上改革开放,一长大就面临着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最好的时代里生活丰富多彩,安安稳稳,没有动荡,但大家所经历的时间都一样,千篇一律,毫无波澜。
     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没有办法,资讯的发达早就将世界的神秘感抹去。郁闷,无聊,每天上学放学或者上班下班,毫无意外的重复让人厌烦,迷茫、无助是描述自己心情的关键词;许多想法不能实现,常常觉得没人理解自己,觉得整个世界都与自己作对。
     海明威有一本书叫做《太阳照常升起》,写的也是一代人的青春,不过他们的青春却夹杂着战争,动荡,杀戮,饥饿,歧视,恐惧还有死亡。
     巴恩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和他的朋友们厌恶这场战争,却找不到出路。巴恩斯和朋友们一起,在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了人类空前的自相残杀,发现战争远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等等,都是些骗人的东西。巴恩斯经过二十多年成长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以及理想的生活目标在这场战争中土崩瓦解,而新的尚未建立起来。巴恩斯和周围大多数青年一样,用怀疑、否定的态度看待这场掠夺战争,他们憎恨、厌恶它,但又不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他们心灵空虚,无所适从,乃至消极遁世,放浪形骸……海明威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来描绘了那一代人的青春与迷惘。作者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他就是那些青年当中的一员。
     1924年夏天,在巴黎觥筹交错的酒吧里,海明威曾被一位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女士指着鼻头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献辞写在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作者是迷惘的一代,书中描写的是一群相同经历、迷惘的青年。阅读到某些段落,真的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如果我们读书之前不去想什么背景,主题或中心思想,我倒宁愿认为,这本小说就是海明威在纪念自己的青春。
     或许合上书的一瞬间,你会豁然明白:一代人来,一代人去,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惟有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4-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病夫”的由来
欣华
     清朝末年,吸鸦片者吞云吐雾,麻秆身体,面黄肌瘦,小脚女人弱不禁风,一步三晃。国民其心渐弛,其气渐柔,其骨渐软,其力渐弱。扭曲的外观,羸弱的体质,低下的精神,屈辱的心理,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窘境。而后来取代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鸦片生产国和输出国的日本却几乎无人吸食。
     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后,思想家严复译《天演论》,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理论剖析中国。他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称:“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固病夫也。”这是中国第一次被当作“病夫”。他主张“鼓民力”,对症下药治疗。遗憾的是,连严复也因吸食鸦片患病而死。
     1896年,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一文被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此评论不可谓不深刻入骨。
     清末,江苏人曾朴用“东亚病夫”笔名写小说《孽海花》,表明自己身体欠佳,为“病夫国之病夫”,并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东亚病夫”一词正式出现并穿越时空至今。
     最初的“病夫”、“东亚病夫”,不仅指中国人体质弱、体育落后,还有麻木不仁、兵败国衰之意,是一针见血地剖析和确诊,并激励鞭策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如是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
     鲁迅、陈独秀等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
老丹 发表于 2010-4-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第六期了哦,献花
成根 发表于 2010-4-8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
老白 发表于 2010-4-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看牛人 发表于 2010-4-8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加了知识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0-4-8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完毕···又长知识了··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4-8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惟有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
人生短暂,要珍惜。好好地爱,好好地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0 14: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