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我国民间剪纸的地域风格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3-2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剪纸的风格与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及作者的文化素养、爱好禀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还与宗教信仰和古代先民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视上天有四个神灵(也称“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体),汉代人把东、西、南、北,分别按方位排列: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有安定四方的作用。“四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它的形象在各地剪纸图案中处处可见。以区域方位将不同风格的剪纸归纳为东部沿海、西北高原、西南少数民族、东北平原及中原地带五大区域。这样划分能将中国北方窗花的天真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玲珑剔透区别开来,其中以浙江乐清细纹剪纸、广东佛山铜锡箔剪纸、云南的佛事剪纸、陕西“抓髻娃娃”剪纸、东北的满族剪纸、河北蔚县的点彩剪纸等最具民族、地域特色。
浙江剪纸历史悠久,乐清的细纹龙船花,温州地区蓝印花布的纹样和永康的戏曲人物剪纸都很有名。温州乐清的细纹龙船花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细纹龙船花被誉称为“微雕剪纸”、“中华一绝”。它的风格形成与当地的游龙民俗活动的盛行有直接关系,由于游龙的发展,不断推动细纹龙船花的精益求精,形成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广东佛山剪纸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享誉国内外。佛山剪纸的实用价值分三类:一类用作祭祀用品,如贴于门额上的门签,拜神时烧祭用的“四方贵人”,日食出现时人们向天拜祭用的“蟾蜍食日”;另一类用于日常生活,如刺绣、鞋帽、陶瓷及雕刻,此类剪纸一般为纯色。第三类用于礼花。佛山剪纸,有用铜箔剪刻线条衬色的铜衬料,有用铜箔画上粉色油彩的铜写料,有用单色纸剪刻线条衬色的纸衬料,有用小圆珠凿在铜箔上出现无数小圆点并形成图案再涂颜料的铜凿料,有用剪刻在洁白纸张上再染色的染色剪纸。尤其是用铜锡箔为材料剪刻的剪纸显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类剪纸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佛山的特产。
陕西自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大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相继在此建都,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地区。传说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就出生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省黄陵县。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青铜器、天文观测、历法、服装、陶器、乐器等古代发明,所有这一切无不给后来的剪纸艺术打上神秘的烙印。
      淳朴、善良的陕西农民为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追求超越自然的力量征服自然的灾祸,会崇信巫术,请神权、跳傩舞。逢新年佳节,人们会闹起社火、吹响唢呐、敲起锣鼓、接祥纳福。所以黄河流域的剪纸从内容到形式同其他地域的剪纸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功能以自我欣赏和装饰美化自己的环境为主,不受商品价值和政治方面的影响,随心所欲,剪纸的表现手法上简练,体现出它的随意性、意象性和抽象性。在艺术风格上是单纯、概括、淳朴庄重,讲究剪纸本身的文化内涵。陕北民间剪纸在内容上,始终围绕“生产、生活、生命(生殖崇拜)”三大主题。流传在这一带的巫俗剪纸和民间用于招魂辟邪的抓髻娃娃剪纸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这种自然地貌和艰难环境中生活,人们考虑最多的是生存繁衍,因此,剪纸抓髻娃娃就成为这里人们对生命崇拜的群体意识。如陕北各地出现的各种变体抓髻娃娃,这种文化现象在民间通过剪纸的形式成为举世无双的地域性标志,这是黄河流域民间剪纸的一个重要特色。
      云南剪纸普遍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绣花服饰的图样,二是用于佛事。绣花服饰剪纸大多在白族、彝族、纳西族中流行,佛事剪纸主要流行在傣族,因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意识浸透到生活各个方面,所以佛教剪纸的品类较多,地区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德宏地区供佛的凉伞、彩灯以及佛龛装饰,均用剪纸工艺。佛塔寺院、孔雀、大象、金鹿、莲花、供养人等为常见题材。临沧地区傣族的连环画剪纸中也有表现佛经故事情节的。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贵州、云南、四川的剪纸在众多文人剪纸艺术家的努力之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创作的大量现代剪纸使整个地区的剪纸风格由民俗型向观赏型发展。
      东北剪纸的产生、发展同这里的自然环境、宗教、巫术、信仰(萨满族)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直接的关系。曾经统治过中国数百年之久的满族,其祖地在长白山北麓一带。这里的满族先民以为万物有灵,希望能有一种神灵来沟通天地人间的力量,萨满教和萨满巫师满足了人们的愿望。由萨满精神物化的剪纸,遍及生活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么么神剪纸构成了满族剪纸的主旋律。么么神即老太太神,反映了满族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遗迹。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满族剪纸在信仰、内容和色彩上都不同于其他地域。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颜色上,满族认为白色为吉祥,红色为凶险。满族剪纸在选题上以林海的幻想、人参的传说、罕王的故事和萨满祭祀、嫫嫫崇拜及男人的长辫为主。满族人物剪纸不是贴在窗上,而是摆在窗台上,所以剪纸有些是立体的。
      河北剪纸以丰宁的单色剪纸和蔚县的点彩刻纸比较典型。丰宁的单色剪纸的一大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当地村民的房子顶棚许多是用秫秸做架,用白纸裱面,装饰房间主要是用剪纸,特别是每当新春或布置新房时,整个房间用剪纸糊得琳琅满目。冬天房内生火炉,为了使室内外的空气对流,有的在“顶棚花”上掏空,有的在“窗花”上用香火烧透以使空气流通。在当地,将这类剪纸叫做“气眼”。除此以外,挂签也是在当地比较流行的实用剪纸。家家户户喜欢将它贴在门楣上,与两边的对联相配套,以此来点缀节日的气氛。
      蔚县民间点彩剪纸,是当地民间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当地刀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其特色突出表现在“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
湖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是荆楚故地,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璀璨夺目,享誉中外。湖北民间剪纸与古老的雕刻、彩绘、织绣、印染、皮影等艺术门类互相借鉴、互相渗透,逐步形成地域特色。郭沫若曾对湖北孝感剪纸写下赞美之词:“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剪纸艺术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流传很广,作者之多,产量之大,为任何绘画品种难以比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异,全球经济化的到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产生于农耕社会土壤的民间剪纸经不起冲击。近年来,在中国许多地区出现了迅速消亡的趋势,如陕北高原过去家家都会剪纸,户户都贴“窗花”。2003年,笔者去那里参加一次抢救剪纸的年会时,已看不到窗花剪纸了。过去浙江乐清一直是外贸剪纸出口基地,细纹刻纸被人们誉为“中华一绝”。近年来,已近销声匿迹,这门绝活已无人继承。鉴于世界的共识,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剪纸艺术被中国文化部列为首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保护的项目之一,中国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并采取在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普查、记录、出版、展览、研讨等保护性措施,因此迎来了剪纸艺术新的发展机遇。[作者:张树贤  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会长]

[ Last edited by 成根 on 2007-3-29 at 16:25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1 15: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