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kyhood 于 2009-12-30 22:13 编辑
象山县灵佑禅寺,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有九百多年历史,系浙南著名寺院,寺址在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距城关二十多公里。灵佑禅寺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寺边溪水潺潺,绿树滴翠,站在大雄宝殿前,烟雨中的远山如黛,层层迭迭围绕着寺院。形成所谓的‘莲花山’构造,寺院周围山峰如莲瓣一般展开。如果站在后山高处远眺,会发现群山涌动,都朝向寺院,犹如文武百官朝拜皇帝的趋势。大雄宝殿单体建筑和佛像高度为省内之最,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山门
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 。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名。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babu”)像。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天王殿
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咤”(“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胜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牛货)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护北郁单越(胜处)洲人民。世俗称为“四大金刚”。其实,并无此说法。金刚,天王不可混淆。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托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伽蓝殿
伽蓝殿常建于大雄宝殿或法堂的东边,故亦被称为东配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意译“众园”,音兼意译为“僧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伽蓝殿供奉守护伽蓝土地之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南禅规式》说:“宋国土地祖师二堂,在法堂左右。”《敕修百丈清规》“住持念诵”云:“侍者随住持到祖堂、土地堂、大殿烧香礼拜。”不过,“土地神”乃中国传统宗教的神灵,正如《禅林象器笺》引用《余冬序录》的话云:“爵尊、德尊、齿尊之人,往往没而得祭于里社,俗谓土地神是也。里人或为之立庙。”佛教寺院殿堂,何时引入“土地神”,史籍失考。《禅林象器笺》搜集数条如下:“径山土地神,名灵泽龙王,寺有龙王殿”;“灵隐护法神,名灵鹫山王”;“雪峰土地神,名松山”;“嘉兴府兴圣寺土地神,名千圣小王。”《禅林僧宝传》卷九载:“高安洞山有神灵,膺公(云居道膺禅师)住三峰时,受服役,既来云居,神亦从至,舍于枯树之下,而树茂,号安乐树神。”可见,各地佛寺对于“土地神”之设并无统一的规制。当然,也有寺院以佛教的护法神为“土地堂”主尊的,如《禅林象器笺》第五类载“东福土地堂,安梵天帝释”就是一例。近代以来,伽蓝殿通常以给孤独长者、祗陀太子和波斯匿王为主尊,辅以伽蓝十八神或关羽像等。
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乐于将财物布施给贫困者,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陀到舍卫国来说法教化,就同佛陀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经过再三考虑,选定了舍卫国太子祗陀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思,便对给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将黄金在我的园地上布满了,我便把花园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当真这样做了。太子很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作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陀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祗树给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教的事业作出过很多贡献。所以,后来佛教便将此三人当作护法神供入伽蓝殿。殿堂正中供奉波斯匿王,左边是祗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伽蓝殿两侧通常供奉“十八伽蓝神”。据《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言:“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笑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美,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八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
关羽乃三国时蜀汉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以义气及勇猛善战著称于世。他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并逐渐被神化,各地很早就建有供奉关羽的“关帝庙”。至于将关羽作为佛教的护法伽蓝神则是唐朝以后的事。据考证其来源于《佛祖统纪》卷六记载的一个故事。隋开皇十二年(592)十二月,天台宗创始人智□来到荆州,欲在当阳玉泉山创立精舍。一天,智□正在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风雨号怒,妖怪殊形,倏忽千变”。经十七日,师无惧色,并“闵之曰:汝所为者,生死众业,贪自余福,不自悲悔。言讫,象妖俱灭。其夕,云开月明,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师曰:欲于此地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神曰:愿哀闵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当与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师即出定,见湫潭千丈,化为平阯;栋宇焕丽,巧夺人目。神运鬼工,其速若是。师领众入居,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曰:弟子今日获闻出世间法,愿洗心易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秉炉,授以五戒。于是神之威德,昭布千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三国志传》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神秀于湖北玉泉山玉泉寺“立关公为本寺伽蓝(神)。至今古迹尚存”。此书虚诞不可全信,特别是将此事与神秀禅师挂钩,尤为荒谬。但玉泉寺于唐初就立有以关公为主尊的伽蓝殿,是不争的事实。现代的汉传佛教寺院的伽蓝殿,常在殿中设一小龛供奉关羽像,有些大的殿堂还将关平、周仓作为关羽的左右胁侍。
从设像看,伽蓝殿可以看作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祖师堂
祖师堂亦称祖师殿,通常位于大雄宝殿西侧,被称为西配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但是其他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而立本宗的祖师堂,以供奉本宗的诸位祖师。
禅宗寺院何时设立祖师堂,已很难确考。不过,六祖慧能于唐先天二年(713)于广东韶州曹溪宝林寺圆寂,其弟子建“肉身殿”,不久又建“六祖殿”。此殿可看作禅宗祖师堂之设的兆端。其后,禅宗分派竟成,各据其地传法,因此,祖师堂内供像不一,往往以其开山之祖为主尊设立祖师堂。至宋代杨岐派白云守端禅师改革旧制,始形成较为统一的格局。《白云守端和尚禅录·祖堂纲纪序》说:“吾道盛于此土,初祖菩提达摩之纲焉。此实天下之共知。而奈何天下祖堂中,各以开山传次者,为其祖。殊不思乃宗乃祖,所传所持之最者乎?呜呼!教来五百年后,达摩始来,向之诸家之贤者,岂不知性即乎圣?何为竟自以性以圣之泥乎?乃须少林之后,犹弹指顷,不假文字,语默有无,释然亡其所待,而自得还其本。又古之岩居穴处者,但以法为胜为味,殊不虑今日其间者骄,独大智禅师虑之,而廓以禅林之度,由是资之,而少林之风至今蔼然于天下。吾欲天下祖堂中,以达磨、大智正其位,以开山传次者陪之,贵来者尊其始而归其大,岂不然乎?”白云守端此文撰于宋熙宁三年(1070)十月初一日。其后慧洪《林间录》赞同白云守端的主张,并将其具体化:“天下丛林之兴,大智禅师力也。祖堂当设达摩初祖之像于其中,大智禅师像西向,开山尊宿像东向,得其宜也。不当止设开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林间录》卷二)此后,天下禅寺风起响应,祖师堂之规制始为统一,并影响到日本禅寺祖师堂的布设。顺便指出,宋代还于少林寺建立了初祖庵、二祖庵。
现今禅寺之祖师堂一般不再刻意强调开山之祖,因此一般佛寺以达摩、慧能为禅道之祖,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故堂中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不过,也有一些寺院,达摩像右侧供奉的是慧能的二传弟子、百丈怀海之师马祖道一之像。
普贤阁 文殊阁
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外观高二层,实际有一暗层,故内部为三层。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平面近似正方形。屋顶单檐歇山,一层有腰檐,之上为平座。全阁比例和谐,形态优美,为金代重楼建筑之典范。普贤阁、文殊阁结构精巧,内供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坐西向东与坐东向西山向,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药师殿
以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为供养主尊的寺院殿堂,称为药师殿。殿内正中为“药师三尊”,即药师佛及其两胁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殿堂两侧则列有十二药叉大将。据佛经中说,在遥远的过去世,有位电光如来行化世间。当时有一位梵士,养有二子。这位梵士痛感世间浊乱,众生困苦,于是发誓救助病苦众生。电光如来对他很赞赏,于是劝梵士改称“医王”,他的两个儿子改名为“日照”、“月照”。这位梵士后来成佛即为药师如来,其二子也修成了菩萨,成为药师佛的两位胁侍,他们就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这一佛二胁侍因其住于东方净琉璃世界,故被称之为“东方三圣”。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音译“鞞杀社窭噜”,是佛教所说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据经中言,药师在本行菩萨道时,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这十二大誓愿是:(一)使自他身均光明炽盛;(二)以威德开晓众生;(三)满足众生所欲求而没有或缺少的东西;(四)使一切众生信仰大乘;(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净行);(六)使一切不具备诸根的众生(先天残废者)完具;(七)除一切众生病,使众生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觉悟;(八)可以转女为男;(九)使众生解脱天魔外道的缠缚和邪思恶见,而得到正见;(十)使众生脱离恶王劫贼等横祸;(十一)使饥渴众生得到上食;(十二)使贫乏无衣者得上妙衣。佛经中还说,凡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处所,听闻正法而没有收效者,如果听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可化众生于东方琉璃世界中;信奉药师如来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如此等等,使得中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兴盛。药师佛被民间信众尊为药师、医王,密教中还有专门的“药师本尊法”用之修道成佛。药师殿供奉的药师佛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左手持一药钵,右手持药丸。据《药师念诵仪轨》说,药师佛“左手执药器,名无价珠,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安坐于莲花台上”。此外,药师佛在有些寺院中也作为“三世佛”之一供奉于大雄宝殿。
日光菩萨全称为日光遍照菩萨,具有“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幽冥”的含义。这位大菩萨以慈悲为本,协助药师佛救助尘俗,催破生死幽冥,犹如日光遍照人间。作为药师佛左胁侍的日光菩萨像一般身披大衣,头戴宝冠,手持一莲花,莲上有象征太阳的日轮。
月光菩萨全称为月光遍照菩萨。据佛经说,凡是诚心持诵《月光菩萨陀罗经》的修行者,月光菩萨就会前来加以护佑,使持诵者消除一切烦恼病痛,成就一切善法。作为药师佛右胁侍的月光菩萨一般身披天衣,头戴宝冠,或是手持带有半月的青莲花,或是手里托着一轮明月。
在密教中亦有日光、月光二菩萨。日光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中为地藏院上第九位尊者,主地藏光明遍照之德,左手持宝幢。月光菩萨为胎藏界文殊院一尊者,左手持金莲,上有半月形,而在金刚界曼荼罗中为三昧耶会七十三位尊者之一,右手持莲花,上有半月形。
药师殿两侧一般供有药师十二神将,皆为顶盔贯甲武将姿态。他们每人统率七千眷属,以药师如来的神力保护众生。
三圣殿
三圣殿是最后一层主殿,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殿两边为二十诸天护法神的壁画。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曾发下了四十八大愿,其中一个愿是说: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名号的人,命终时佛将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是佛教中的一种易门,只重信仰,不重理论。正因为净土宗比较容易信奉,所以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净土宗的信徒最多。
阿弥陀佛的塑像一般是和大势至和观世音两位菩萨一起出现的。观世音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有经中说他会随阿弥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此,对观音的信仰在我国民间发展的也很迅速,而大势至菩萨则以他独特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火刀兵之灾。
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具有33种化身,代表"大慈大悲"。传说在众生受到苦恼和灾难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便会即时观其声音,使众生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界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菩萨,能使众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中国信徒最为崇拜、最受欢迎的一尊菩萨。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而去掉了世字,所以人们就简称他为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主管智慧,并以他独特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光刀兵之灾。
三圣殿两侧墙壁上画的是二十诸天护法神,他们都是保护佛法、保护寺院的护法神。
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具有33种化身,代表"大慈大悲"。传说在众生受到苦恼和灾难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便会即时观其声音,使众生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界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菩萨,能使众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中国信徒最为崇拜、最受欢迎的一尊菩萨。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而去掉了世字,所以人们就简称他为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主管智慧,并以他独特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光刀兵之灾。
三圣殿两侧墙壁上画的是二十诸天护法神,他们都是保护佛法、保护寺院的护法神。
东西客房
供来往居士、香客居住
钟鼓楼
我们知道寺庙里一般都有钟楼和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至于寺庙里为什么有钟楼(和鼓楼)?知道其中原由的人就不多了。关于“钟声”的诗也有狠多,张继在《枫桥夜泊》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仙李白在《化城寺大钟铭并序》中说:“天以震雷鼓群动,佛以鸿钟惊大梦!”可谓“一语中的”。
那么,寺庙里为什么有钟楼(和鼓楼)呢?我们应该从寺庙的钟声里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讲到这里,我们先来看看自己是用什么来听“钟声”的。读者会说我们当然是用“耳朵”来,听“钟声”的。佛陀在《楞严经》中告诉我们,在这里我们要用心区分出“声”(声音)与“闻”(闻性),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声”(声音)是“生灭法”,“闻”(闻性)是“寂灭法”。
什么是“声”(声音)?什么又是“闻”(闻性)?当寺庙里的“钟声”响起时,我们会说:“听到钟声了”,而当寺庙里的“钟声”寂静时,我们会说:“听不到钟声了”,读者注意——不论你的耳朵是“能听到”钟声,还是“听不到”钟声,都有一个“闻性”(闻)在后面起作用,“闻性”就是那个既能“听见”钟声,又能“听见”无声的“本体”。
“钟声”消失的时候是谁在“听”这个“无声”的寂静呢?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忽视了这个如如不动的“闻性”,以为“听得见”的“生灭法”(声音)是“有”,以为“听不见”的“寂灭法”(闻性)是“无”,却不知道正是这个“听不见”的“寂灭法”正是我们的“真心”,“声音”(声尘)有生有灭,而我们的“闻性”(真心)如如不动(尘自生灭,觉心不动)。
《景德传灯录》“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曰:“闻。”鸦去已。”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
寺庙里为什么有钟楼?
(贤顿和尚讲述)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陀罗尼是梵文的翻音,就是总持总纲的法门,这就是观音菩萨的道理。音声,佛经上如鼓响,本性空的。所以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
“天以震雷鼓群动,佛以鸿钟惊大梦。”原来我们都是“梦中人”,寺庙里钟楼的“钟声”,是为了把我们从沉睡以久的“大梦”中惊醒。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宣化上人讲述)“震法雷。击法鼓”:不一定有个雷,这是一种譬喻,譬喻佛说法像狮子吼,如云雷音一样,众生在迷梦中听到云雷音,便反迷归觉,舍邪归正,这就是震大法雷,击大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布即分布,分布开这慈悲的法云,洒下甘露的法雨,令一切枯槁的众生,得到法音法雨的润泽,使他们的法身慧命都可以复活起来。(但愿众生都能早日明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佛理)
自然,寺庙里的钟楼除了上述所说还兼有“报时”的作用。
斋堂
出七佛殿,东侧为斋堂,斋堂即是五观堂,寺僧吃饭的地方。五观,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思维境界,即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斋堂廊柱上所刻楹联:“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也不过认得田自心来”。正体现了“五观”思想。
寺庙中僧人、居士、客人用斋食的地方,应该是采光明亮、通风良好、作业宽敞、游韧有余的理想大寮的烹饪环境。
斋堂后的面为香积厨,即僧人的厨房,内有监斋菩萨龛。
准提观音殿
准提观音殿建筑在寺院玄武位的后山上,可居高临下一览寺院及周边景观的全貌,为寺院最高层建筑。准提菩萨又称准提观音或准提佛母,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准提菩萨,我们大都在密教的佛菩萨像里见到,也称为准提佛母,或七俱胝佛母。佛母的意思是成佛之母,如同般若波罗蜜多是三世诸佛之母,是成佛必须有的知见修养,由此可见,准提菩萨在密教中所代表的重要地位,素有〝胜金刚〞之称。
〝俱胝〞一词,在梵文里是个大数目,相当于百千万亿。这里说七俱胝,意思是:过去有七俱胝佛,哀怜未来福报小、恶业多的众生,因而入准提三摩地,为救护众生而宣说陀罗尼,所以准提菩萨是位苏悉地菩萨。 〝苏悉地〞在密法中,表示已达到妙成就的地位,也就是修行者以印、咒、观三密相应于身、口、意三业,而成就世出世间的妙果,是为多病短寿众生延寿护命的菩萨。
〝悉地〞,共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等五阶地,从成佛之因到完成正觉的阶位,是无上悉地,无上悉地是五种之外的最高悉地,如果以显教而言,这相当于佛的果位。
一尊向外,一尊向内,以示三百六十度的面面应化,神通广大。
最前方还设有一个大香炉(向天炉),每当晨钟暮鼓响起时,一柱馨香,上通于天,就传达了人间虔敬的讯息,希望正法永住,龙天护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