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传承历史文化的有心人——记市地方志学会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3-22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建德新闻网]
       建德市地方志学会自2002年11月成立以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民政局、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史志活动,积极服务于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传承历史文化的有心人。

                                                         一、尽职尽心,为市志编修献计出力
       市地方志学会建立的初衷是:为修志服务。四年多来,以极大的热情,扎实的工作,积极投入《建德市志》《建德年鉴》和《中共建德党史(二卷)》三大编修工程。结合史志编修工作实际,市地方志学会每年都召开年会,开展学术讨论,研究新情况,讨论新问题,出年刊———《建德市地方志学会学报》。吴成根会员是市志水利编的主笔,他提出了市志编修要树立精品意识,在收集资料和编写中要注重突出时代特色,注重把握地域特色,注重体现行业特点,并身体力行,拿出了合格的志稿。邵小坤会员结合两轮修志的运作实际,就市志编修的组织工作提出了主编要专职务实,专事志业;志办(编辑部)人员要及早配备,各就其位;部门单位的修志人员要脱开杂务,潜心修志;要注重教育培训,提高全体修志人员的素养;人物编的体裁应多样化,在世人物业绩突出者,可以“表”“录”的体裁以记之。吴成根会员对人物志的编写也提出了要“不拘一格录人才”“防止政治化倾向”。潘学镐会员提出了市志篇目设计应纵横结合,编写中要关注民生、关注百姓,要从宏观上处理好与县志、年鉴的关系;市志的“大事记”和“概述”应详备记载;事关乡情的内容应作动态、全面的记述;对自然与社会的变迁应作深入的剖析。杨生云会员的《地方志文稿风格谈》,对志书的语言、文风等作了研究和探讨。会员罗嘉许、沈伟富、张京波等,经常跋山涉水,深入民间,调查获取有关姓氏、村落、古建筑、老式农具、用(器)具及民俗风情等资料,为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建议和资料,许多已被《建德市志》编修所采用。
       几年来,该会会员所写的论文主要有:邵德成的《刍议修志的继承与创新———兼作建德修志的回顾与总结》、潘学镐的《关于续修建德志几个问题的思考》、邵小坤的《谈谈修志队伍建设》和《市志人物编纂之我见》、吴成根的《试议修纂方志的时空观念》和《刍议市志“人物”的收录问题》、邓国祥的《种痘考》、沈伟富的《挖掘整理研究建德民俗》,以及罗嘉许等关于村落、姓氏、风俗等数量不菲的调查采风文章。这些文章或挖掘考订史料,澄清史实,使入志资料成为信史;或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剖析方志的连续性、时代性、广泛性、地域性等特征,探讨二轮修志如何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或回顾总结上届修志经验,探讨修志队伍和人才的建设,志书的文体、文风问题等等,直接为本轮修志服务,为我市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一些已从原工作岗位退休的会员,如柴廷芳、关毅、陈昌楷、陈惠荣、潘文达等同志,或担纲编修部门志、专业志,或参与市里的党史二卷编写工作,更有的在修志的道路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组织编修村志、谱牒,成为史志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市地方志学会迅速在学报上全文刊登,并组织理事和会员学习贯彻。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会员邹爱民,结合市志编修实际,撰写了《现阶段方志编修工作难点刍言》的文章,吁请社会各界不断研究新情况,探讨新措施,积极应对,推动二轮修志稳步健康发展。
       市地方志学会会员李新富、关百鑫等同志,或结合个人的研究,或结合自身的经历,著书立说,出版了《新安江山水诗话》《乌干达散记》等著作,为宣传建德和建德人走向世界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二、满腔热忱,为谢田村志编修呼喊奔走
       2005年,我市钦堂乡谢田村着手编修村志,这是全市516个村第一部在编村志,市地方志学会倾注全力给予支持,在有关部门和相关会议上吁请重视扶持,邀请媒体宣传介绍,市电视台专门赴村采访,制作专题节目在建德电视台展播。该学会还多次到谢田村,与村两委干部和修志人员一起,共同研究和探讨村志修撰工作,并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今年3月下旬,学会与市志办一起组织该村干部和修志骨干赴浦江县学习村志编修经验。从去年4月份到今年3月的一年时间里,学会的理事和部分会员,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曾六次去谢田村就村志编修进行现场办公,协调关系,指导、帮助村志编修人员解决有关疑难问题。会员潘学镐不但帮助编审志稿,还帮助志稿输入电脑;会员张京波奔波跋涉,为村志编修拍摄照片。在此项工作中,该学会的同志或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或直接参与,躬身其事。所有这些,都是义务劳动,他们乐此不疲,甘愿为村寨志书的编修默默奉献。而今,《谢田村志》的编修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而村寨志书与谱牒的编修,乃“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农民自发的一种文化行为。在修成的谱牒中:第一次推广双季稻,种植矮脚南特;第一次使用化肥,建造氨水池,什么时候又废弃不用;“大跃进”时砍掉了村口的大樟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了××水库至今还在使用,地改田多少亩使村民粮食自给有余,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粮食分配的“八五·一五”开,水稻的密植为5×4,养鸡鸭“‘三五’”成群,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所有这些,不雕凿粉饰,无虚词衍语,是乡村社会发展的最真实记录。小中有大,小中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史料将弥足珍贵,其存史、资政、科研、教化的功能将永续利用。
       参与社会实践,开展修志理论研究,丰富了活动内容,加强了学会建设,也提高了会员的知识素养和工作水平。史志办调研员、学会秘书长邵德成,自首轮修志以来一直从事修志工作,他回顾总结了我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德人修志、读志、用志的实际,写成《修志、读志、用志,服务社会发展》的专文,被《浙江方志》所刊载,并被收入《中国地方志》编辑的《新方志开发利用》一书,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同志还先后受聘担任《建德市公安志》《建德市交通志》《建德市纪检志》等多部志书的编修顾问,直接为现实的修志工作服务。

                                                    三、古镇采风,考察历史悠久的河埠文化
       浙西是浙江第一大河钱塘江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上游两大河流———兰江与新安江的主要流经地,并且是浙江古人类和越文化的发祥地。浙西民众历来受惠于母亲河的恩赐,他们利用水运以解决山区物资的运输和对外流通。尤其自唐宋至明清以来,浙西水路兰江和新安江是沿海通向皖、赣、闽等内陆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
        星星点点散布在江河两岸的河埠,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河埠文化,是昔时各地与外界沟通的实物证据。透过一处处残存的河埠,我们不难想见: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承担货物(商品)流通周转枢纽作用的河埠是多么的繁荣。随着水运规模的扩大,河埠一带必然会产生集仓储、加工、交易、搬运、食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业行为,米行、米店、米市等交易场所,仓储、作坊、客栈、饭店等便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紧靠河埠的街道集镇。与此同时,一批善于经营的民间人士率先成为从事农副产品贸易的商人;一些以打工谋生或以打工补贴家用的农民,或长期或在农闲时节,以伙计、挑夫等身份聚集于此,充当起商务劳动力的角色。久而久之,诸多河埠便演变为当地的商业街,傲然挺立于周围乡村之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集镇。
       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河埠逐渐成为一种新兴文化的厚重载体———农商结合的经济文化现象。这种“河埠文化”,以当地农业为依托,以商品交流为途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本质是一次传统观念的大转变———从自给自足的“重农”经济转向与市场交易结合的“融商”经济。“河埠人”以开放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与各地互通有无,通商贸易,逐渐形成了以产品质优、诚实经营为特征的商业信誉。它是当地经济繁荣发展的体现和外埠与之通商的纽带,是水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也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最具开放思想的闪光之点。
       2006年深秋时节,一个无风多云的周六,为考察兰江的河埠文化遗存,市方志学会理事会等同志,驱车经省道沿兰江上溯,辗转大半天,寻访到散落在金衢盆地内的几个古老河埠———罗埠、洋埠、游埠和湖镇。所到之处恰逢都在大街上举行物资交流展销会,市面热闹、熙熙攘攘。各埠有残存的老街,沿街保留着少则几十幢、多则上百幢业已凋敝的民居。从残存的老街和民居、店铺,不仅可以窥见昔日的辉煌,也可以知见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所做的不懈努力。
       该学会组织的考察建德毗邻地区河埠文化的活动,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深入研究严州古文化打下了基础。

                                                            四、乡村巡回,调研农村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所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市地方志学会学习贯彻党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入乡村,调研我市的乡村文化建设。先后到我市的有关乡村采风。钦堂乡大岩山畲村的巨大变化,令该会会员大为赞叹。这里以前很贫穷,而如今则是新楼林立,道路开阔,花树遍地,翠竹摇曳,到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该村现已成为浙江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会员们还到过河南里、李村、石木岭等村考察,到大戏剧家李渔的故乡兰溪市夏李村参观,撰写考察报告,交流心得体会。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我市的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者: 史 民]
空子 发表于 2007-3-2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哥啥时候也帮着修修咱象山的县志?可有好一段没有看见县志了!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7-3-2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新时期第二论修志工作已经启动.
       我已与<石浦镇志>有关同志取得联系,愿为家乡文化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2 04: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