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我国七夕民俗荟萃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9-8-26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七夕民俗荟萃




                                                   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而流于后世。“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荆楚岁时记》)。《舆地志》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直隶志书》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三、供摩侯罗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这是宋代七夕节物摩侯罗(磨喝乐)的写照。
        宋、元时玩具具有节庆性和时令性。每逢初六日、七日晚,东京市民多结彩楼于庭,唤作“乞巧楼”,为的是放置“魔合罗”。元曲云:“今宵两星相会期,正乞巧投机。沈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呵罗儿摆起。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嬉。”
        “魔合罗”又称为“摩诃罗”、“磨喝乐”,梵语音译,是佛经中的神名,传自西域。在宋代小说、元杂剧中,魔合罗成为漂亮可爱的化身。一般来讲,魔合罗是小的泥塑偶,用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装罩,也有将魔合罗装饰得金珠牙翠,十分贵重、值数千钱。

                                                       四、拜织女会

        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少妇们预先和朋友或邻里约好,联合举办仪式:
在月光下摆一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鲜花数朵束红纸,插于瓶里,花前置一小香炉。
参拜织女者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到主办者家里。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均可向织女星默祷。直到半夜始散。

                                                       五、天河夜话

        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七夕之夜,少女们会一个人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听“天河夜话”。
        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六、喜蛛应巧

        这种乞巧方式起于南北朝之时。《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兰夜斗巧

        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常谈起汉宫七夕之事:“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宫中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学习穿七巧针乞巧;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叫做“斗巧”。

                                                          八、化生求子

        在七夕节,人们用蜡塑造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动物之形,可放在水上浮游,故称之为“水上浮”。
        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妇女们买回家后浮于水上,为宜子之祥。

                                                          九、接天河泪

        我国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若抹在人的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十、树液洗头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少女与儿童们还用花草染指甲。

                                                           十一、制作巧食

        我国宋代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款式极多,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称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有捺香、方胜等。其做法: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

                                                           十二、种生泡巧

        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长出数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生花盆”。
        南方各地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十三、贺牛生日

         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们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十四、晒书晒衣

         我国自东汉正式记载此民俗活动,成书于166年的《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
        曝书和衣裳的习俗,直到明清都还有。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8-26 21:55 编辑 ]

七夕之日

七夕之日
linwei 发表于 2009-8-2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十四章论文
坏女人有人爱 发表于 2009-8-2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系我心 发表于 2009-8-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雨点 发表于 2009-8-2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叔也对七夕有一番研究哈
陈老大 发表于 2009-8-29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样一样的坐下来估计可以搞个游艺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1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