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导游解说词

[复制链接]
相爷 发表于 2009-8-2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上找的德和根艺美术馆导游解说词,有点长,大家慢慢看。

  一、站在照壁前先总体简介艺术馆概况

  各位XXXX大家好!欢迎光临德和根艺美术馆参观指导,我是解说员XXX,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解。
  德和根艺美术馆位于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象山县东谷湖景区。 相望文峰塔,毗邻六千年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承基地、宁波市对外宣传基地、象山县文化旅游景点,、文艺交流活动场所和精神养护栖息的家园.。由县人民政府扶持,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偕高足宋晔皓博士免费总体设计,张德和先生个人投巨资并花五年时间建成。占地5.1亩,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采用江南传统建筑元素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和实用功能。四周回通、高低错落、院中水欢鱼跃、窗外鸟语花香。馆内分设张德和根艺创作室、张德和根艺精品展示厅、德和堂古旧民间工艺藏品展示厅、德和堂根艺新秀创作培训室、学术交流大厅、文化休闲茶室、工艺礼品商场,专家贵宾招待所等.。现在我们进里面参观。
 楼主| 相爷 发表于 2009-8-2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带进接待室,边看资料边介绍张德和个人简历,艺术业绩,社会影响。

  各位XXX 在参观张大师的作品前,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资料,并让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张德和先生出生在象山县西周镇的一个小山沟,自小家贫,为了能念书,11岁起,他就靠自己上山砍柴,然后担到10里外的镇上卖钱凑学费才勉强读完初中。又逢父亲病重,为了谋生,只好含泪离开校门,去学漆匠。(当时被视为搞资本主义,被人瞧不起) 。为了避嫌,1978年底,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试办竹根雕厂,曾五起五落,饱尝酸甜苦辣,然而矢志不逾,数十年如一日,在没有师承,全凭自己摸索的情况下,先后创造了竹根雕仿古雕法、局部巧雕法、乱刀雕法、连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雕法。并有40余件作品获省级和国家级金奖。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外行家、名人、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不仅挽救了濒临失传的中国竹根雕艺术,而且将其推向世界,登上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从而带动了整个象山竹根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象山竹根雕艺术水平的提高,人才的造就,品牌的打响,地位的确立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专家学者及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赢得了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市优秀文化人才、市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等许多荣誉称号,曾两度被国家选为文化使者和改革开放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赴法国巴黎、蒙顿等城市做文化交流、作品展示和根雕创作表演,受到了法国国家电视台、西班牙电视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视台、欧洲时报、环球时报等多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当地观众与艺术家的高度赞赏,称他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人,还分别受到了法国总统府、高级外事顾问、巴黎和蒙顿市市长、中国驻法大使胡建民,法中文化协会主席高淳芳以及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的接见。回国后,得到了浙江省委外事办的通报表彰,赞扬他“既为了宏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也为祖国和家乡争得了荣誉”。许多参观过张德和作品的专家、学者、领导、群众都予以高度的评价。美国的著名收藏家郑慈中先生说:“您的竹根雕是世界第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杨成寅先生说:“张德和的竹根雕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最有利的制高点上,他把竹根潜在的审美可能性发挥到了极点。”
  北京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丁宁说:“张德和对竹根这种材料的选择、驾驭和点化几乎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尤其是《不朽》、《刘海》这样的作品,纯属是绝路逢生的非凡气派,充分展示了张德和征服材料限制,而尽情施展创意的过人才华。”
  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称赞张德和有国际大师的风范:“您的作品点化了自然的最初创造,并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每个作品都是诗.眉眼、衣冠、飘带都充满诗意。你一定读过很多书……”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说:“看过许多根雕,您是最好的。您的作品摆脱匠气,而且很有文化内涵,你一定读过很多书……”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化和艺术博士生导师、《世界汉学杂志》主编刘梦溪先生说:“什么叫艺术?这才是艺术,而且是真正的艺术……张德和的竹根雕特色鲜明,已完全超出金奖的范畴。”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张德和的根雕作品不仅是象山的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全国美学会会长,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有感于张德和的艺术,曾在”德和堂”住了8天,还题了2幅字,肯定张德和的艺术成就。这是相关的部分图片资料(指些有代表性的)。除了创作,他还涉及根艺理论研究,已有1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相关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主张根艺创作应“心、手、眼并重,形、意、神兼顾,业艺敢于破法,师法必须贯道。”提出“雕而不雕,不雕而雕”说、“心雕”说和“绝处求生”说,多为专家学者和根艺同道所推重。(这里是他发表的论文及作品的刊物,下面我们去看作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国人爱竹,古来有之,赋竹、画竹、雕竹、种竹,不一而是,因为竹有正直、虚心的品格、平安、常青的吉兆,在参观作品之前,我先简要的介绍一下竹根雕的历史与现状。
  竹根雕始于南齐,在《齐书》上曾有齐高祖制竹根“如意”赠隐士僧绍的记载,唐宋、诗词中也有涉及竹根雕的内容,但多是酒杯、酒壶之类的实用品,未见实物留存。竹根雕真正的兴盛期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有“金陵派”和“嘉定派”之分,代表人物是濮仲谦、朱松邻,以雕器物为主,而雕人物出名的要算封氏三兄弟,时称“三足鼎立”,任职于养心殿,专为皇宫制作竹根雕。当时的竹根雕多为文人所作,为士大夫所赏玩,“价以金计”,欲求而不得,由于竹根中空的弱点,可塑性小,局限性大,加上后来木雕工匠惟利是图、群起仿造、粗制滥造,晚清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近绝迹。1978年开始在张德和先生的不断探索、创造和积极带动下,这多奇葩又奇迹般的在象山重放异彩,如今象山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象山的竹根雕也成为了“浙江名雕”,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明清竹根雕图片资料)
  从这里开始是竹根雕制作的工艺流程:一、选材。要生长四年以上的竹根才可以用,土质越差,竹质越好。二、构思。根据根材的自然形状去想象它像什么,能表现什么含义,然后反复推敲,精心布局。三、取舍造型。把多余部分去掉,然后应势利导地雕出基本形状结构。四、修光定型。把结构、形象、神态修整标准,最后定格。五、打磨杀菌。把雕好的作品打磨光滑,然后进行沸煮,稍干后再浸防霉蛀药水。六、待药水干后再上漆。
 楼主| 相爷 发表于 2009-8-2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下面我们就开始参观张德和大师的作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和七种技法。

  1.镂空雕法。代表作《松鹤图》,作于1978年,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当代象山人创作的第一个竹根雕作品,花时40个日夜雕刻而成,一个竹根上雕出24只白鹤,嬉戏在两株古松间。白鹤松枝全部镂空。由于当时不懂竹根雕技法,也不知什么是艺术,于是用象牙雕刻的技法来雕琢,以为雕的精细就是艺术。当时尽管赞美的人很多,但是由于工有余而艺不足,始终没有市场。
  2.仿古雕法。创于1981年底,代表作《布袋和尚》、《瑶池赴会》,依照明清时期的传统雕刻模式,表面作仿旧处理,技法类似木雕,只注重形象的准确性,不保留材料的自然美,题材多为吉祥寓意的仙、佛、瑞兽类,如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麒麟、狮子等。仿古雕法是张德和先生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才研究成功的,曾几经曲折,于1983年,率先打进国际市场,企业很快发展到70来人,产品出口10几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带动下,整个象山的竹根雕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到90年代末,象山的竹根雕企业已有30多家。
  3.局部巧雕法(首创于1985年,成功于1990年),代表作有《毛狮》、《眷恋》、《张飞》等。当时由于生产企业的猛增,同行间相互压价、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生产企业十有八九倒闭,艺人纷纷改行。为重振象山竹根雕,张德和先生毅然放弃大路货生产,决定潜心致力于高品位艺术创作研究,试图开辟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于是,他开始广学博览,苦思冥想,终于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不似之似”的现代审美理念的启发下,创造出一种局部巧雕法,即根据材料的自然形状特征,象形、立意,然后在关键部位作适当加工,将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而巧妙的结合于一体,使之具有清新自然的审美特征和隽雅独特的艺术品格。局部巧雕法的成功,专家认为是中国竹根雕艺术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中国根艺事业的突出贡献。他不仅拓展了竹根雕艺术的广阔天地和崭新风貌,而且使一度奄奄一息的象山竹根雕起死回生,同时也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艺术新秀,为象山竹根雕在全国艺术界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乱刀雕法(始创于90年代初期),代表作《正气》、《华装初试》,由于竹根是自然生长物,作为艺术品,它必定要经艺术加工和改造,如果用传统的雕刻技法,无法将雕刻与自然部分衔接起来。于是张德和大师创造了一种乱刀雕法,用钝刀或其它器具敲凿,让刀触呈不规则的崩裂状,使其肌理、纹样接近自然,摆脱匠气,可谓出于法度之外、合乎情理之中(介绍《华装初试》)
  5.连体雕法(始创于90年代中晚期),代表作《醉》、《同胞》。这是张德和大师创造的另一种技法。他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体竹根,巧妙构思在一个作品里,通过避让、借形、遮掩、取舍、雕刻等加工手段,把两者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丰富了竹根雕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介绍《醉》)
  6.组合大写意雕法(始创于2003年),代表作《茅屋•秋风》、《原始部落》。这是张德和大师开创的又一表现技法,也是竹根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利用几个不同形状的竹根组合而成,克服了过去单体、单一、单调的传统面目,向可塑性小、局限性大的竹根雕弱点发起挑战。如《茅屋•秋风》,就是把几个竹根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山前的两幢茅屋的破残景象,试图表现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引人有感邻家孩童争抢被秋风吹落的草扇拿回家挡风遮雨,是如何让杜甫触景生情,发出脍炙人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在制作上,大胆采用大写意手法,并且不惜调动圆雕、浮雕、镂空雕、阴刻和乱刀雕等各种技法,而且对竹根的根须、疤、节、空都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作品富有原创性和文化内涵,在首届中国竹工艺精品创作大赛中力挫群雄,获得了本次展览会唯一一块金奖,并被奖励1万元。
  除了竹根雕,张大师在树根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也是目前我国惟独一人同获“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两项最高荣誉的人。下面我们就参观他的树根雕作品。
  他的树根雕作品大多选用腐朽、废弃的材料,经他精心构思并因势利导地在某一部位稍作点化,枯根、朽木就神奇般的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这种变废为宝的这种本领,主要靠心灵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美,用意念的雕刀去创造美,用他自己的理论就是“雕而不雕、不雕而雕”,前者是师法自然,后者是“心雕”为上,就像中医针灸一样,“一针中穴,全身皆麻”。如作品《楚魂》,原是一块被根雕师傅抛弃的材料,他捡回来仔细观察,发现竖着放既像山峰,又像人形,下大上小,有一种向上的气势。于是就创作了春秋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形象。整个作品只在头、脸处局部雕琢,其他顺其自然,那山峰般的身躯,迎风飘拂的衣袍,庄严肃穆的神情,无不体现诗人伟大的形象和崇高的品格,给人以高山仰止的感觉。《澹泊》的创作手法也一样,也是人家不要的废料,经张大师的“点化”,即成一件根艺精品。虽然着刀极少,但形、神俱佳,从骨子里透出古代文人高贵的气质……这是《大地》,材料是黄荆根,也是张大师的树根雕代表作之一,表现的是一位母亲在喂奶的情形,是由一个市场上买来的花盆架改制而成,取其中间一段,在顶上尖端部位刻出头脸,胸部以下听凭自然,母亲宽大的衣裙贴切而自然。同时作者牢牢把握哺乳时母亲和孩子之间特有的形态,动作和表情。把母亲那种端庄,慈祥,关爱的内心世界刻划的淋漓尽致。以大地喻母亲贴切而意味隽永。这个作品曾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即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一名和中国根艺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这是张大师的又一杰作。《大智》,2000年作,材料是缅甸的羊食果木。张大师从一同行那里花5万元钱买来。这件作品构思新奇大胆,纹理细腻美观,色泽典雅古朴,最奇妙的是两面都可观赏,从正面看是一位站立的东方智者老子,到后面去看变成一位高鼻子的西方智者胸像,至于谁,凭观众自己去想象,该作品的立意是“东西文化两面可观,各有千秋”。像这样的根艺造型和立意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这件作品曾获“首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展”金奖,被专家视为镇馆之宝。
 楼主| 相爷 发表于 2009-8-2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二楼是德和堂收藏的古旧传统民间木雕、家具、工艺品的展览,我们上去继续参观。

  (美人榻)时代:晚清,材料:老红木。这是过去书香门第或者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睡的床,故名“美人榻”,精巧雅致,富有书卷味。床身三面的拱璧表示珍贵,屏风上雕刻的桃子、佛手、石榴分别象征了长寿、幸福与多子多孙。
  (门窗格子)流行于江南,浙中和皖南地区的窗格,纹样多成直角,藤茎间多镶嵌雕花装饰,虽然精细,却显得繁琐;而浙东地区的格子庄重、大方、圆润、典雅,更具有文人味。其中“小木作”工艺水平属全国之最,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与之相比。特别是像这种“一根藤”纹样,由一根线条盘来盘去,犹如飞龙翔云,纵横自如,构成“寿”字、夔龙、阶梯、朝靴等各种纹样图案,刚柔相济,虚实相映,有飞黄腾达、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而且还蕴涵着言行方正,智慧圆通的人生观。
  (罗汉床)这是明晚期大户人家的用品,整张床用红榉木雕刻而成,庄重大气,白天放一茶几之类的会客,晚上可以睡觉。
  (依栏床)清代宁波地区有钱人家的结婚用床,制作这样一张床需要请木工、漆工、雕工、画工、镶嵌工做上一千多“工”(古代做工按天数来计算,一千工也就是一千天)才能完成,所以也有叫“千工床”的说法,而且所有师傅都住在东家,食在东家,所用的材料是当地最好的梓木(zi第三声)和香樟木,用最耐久的天然大漆加上银朱粉修饰。雕刻图案都贴上金箔,色泽富贵华丽,工艺精美考究,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朱红漆,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红”,有“红宝石”的美誉。
  (开月桌)清末制品。材料是黄榉木,面板是花梨木,虎头龙爪,圆周雕刻有12条龙,造型精美,雕工细腻,可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民间有这样的风俗:丈夫出门做生意或者工作时,桌子就分开;回来时就合二为一,以示团圆。如此精美的桌子,曾被无知者用作造房子时搭的架子,破损严重,这是一种文化的无知和悲哀,后来这张桌子被张德和大师买来,精心修复,大家看到的就是修复之后的样子。
  (高照)清中期制品。这是当时人举行婚礼时所用的器物,放置在厅堂左右,结婚时插上点燃的红烛,意味着鸿运满堂,吉星高照。上面雕刻着八仙和鳌鱼,是希望子孙独占鳌头,兄弟各显神通。
  (祭盘)这是祭祀神佛、祖宗时放祭品所用的器物。明清时期江南,尤其是浙东地区的民间非常流行。有圆形、扇型、八角形、荷花形、海棠形、秋叶形,由多块板拼合而成,外箍铜丝,再涂上朱红大漆,漆上贴上金箔,再用黑漆勾出线条,勾勒出各种图案,十分精美亮丽,是当时姑娘出嫁的必备嫁妆。这种器物虽然很多地方都有,但象山地区的工艺水平最高。这中间最大的难度是箍铜丝,该手艺已经基本失传。
  (牛腿)学名又叫“雀替”,是一种木雕建筑构件,装饰于柱和楣的交接处,既是装饰美化房子,又可起稳固结构的作用,大都用香樟木和苦槠木等优质材料雕刻而成,不但防蛀防裂,又能防霉生香,有人物、动物、飞禽等题材,多用透雕技法,徽州和东阳地区最讲究,雕刻水平也最高。
  (盖篮)用竹蔑编成。通常是一对。是浙东一带婚庆或者节日时,男方给女方送食品所用的提篮。
  (食篮)是浙南一带老百姓装食物用的提篮。有冬篮与夏篮之分。冬篮用木板箍成,有保温作用;夏篮用竹丝编成,有透气作用,可以防止食品变质。
  (漆雕大窗格)外框红榉木,雕板香樟木,这是两片劫后余生的木雕工艺精品,出自浙江金华,因文革时被红卫兵凿去了雕刻人物的头部,主人怕再遭其祸,就用黄泥拌稻草,把它封起来,外面刷上白灰作为伪装,总算逃过灭顶之灾。后被张大师收购回来,清除泥灰,再把人物的头部雕刻、镶嵌上去,然后把它仿旧,最后成了现在非常完整的样子。如果不说,谁都看不出来是补上去的。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而那些在文革时期被破坏的东西就更多了。人有时候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错在人,艺术是没有对错的。
  (极品木雕窗格)时间:清晚期,这边的四片和那边的四块是一套。其中,中堂四片雕刻最为精美,旁边的稍差,估计是伙计、学徒的手艺。这套花窗是迄今为止张大师本人认为所见最精致完美的,凡是见过这几片花窗的专家、学者都一致公认。其雕刻工艺不但精细无比而且形象生动,神韵超逸,刀法凝练,可以说现在的雕刻艺术家也远远无法做到。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大师借高利贷,以高过法国古董商人近1/3的价格从市场上争购回来的,由此,门窗格子的地位和价格迅速提高,一时传为佳话。
  
  好,今天我们的讲解到这里,大家看一下,还有问题的话,可以来咨询。
琼楼 发表于 2009-8-2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4 11: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