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石浦城隍庙戏台

[复制链接]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09-7-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里涛声到枕边



前殿戏台

后戏台
名词解释
  假昂叠涩:昂,是中国木构建筑斗拱之中伸出如香蕉或牛角状的部件,明清以后,将拱的外端制成昂形,纯作装饰,不起承重作用。叠涩是砖木或石层层重叠、逐步挑出的方法。
  倒座过厅:中国古建筑中,门厅兼作出入通道称为倒座、过厅,江浙民居和祠庙多使用。
  指路:可在宁波南站坐到象山丹城的客车,再从丹城坐到石浦的中巴。
 历兴衰
城隍见证

  石浦,在千年前的唐宋还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渔村。即使在百年之前,诗人马叙伦的《赴石浦》之中,还有“岭高樵路曲,海近鲎帆多”之句。石浦以“沿浦布村、浜海多石”在明代时才显露头角。在唐之前是鄞县的属地,宋代立东门寨,元设巡检司。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沿海倭患,石浦才成军事重地,设千户所归属于昌国卫,始筑所城,依山傍海用山石围了一个城垒。城高二丈三,周围607丈,西、南、北三面有门,设楼置垛。
  有“城”必有“隍”,这就是朱元璋下旨天下祭城隍最初等级的卫所城隍庙。
  石浦千户所城隍庙,大约与昌国卫所、爵溪千户所的城隍庙同时建,但石浦城隍老爷是谁?终于有一位近80岁的学者找到了答案:姓莫名成。莫成是莫老爷的家仆,莫老爷又是名将戚继光的外甥。在一次朝廷命案中,莫成代莫老爷受死。由于六月初六是莫成生日,石浦城隍庙设祭,莫成为庙神。此外财神菩萨和戚继光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祭供在神殿中。此后,石浦城隍庙除了元宵灯戏、五月端午戏之外,六月六成为神诞戏,直到近年还以六月六抬着莫老爷巡游街坊,沿街设供,盛况空前,从六月初一开始做戏六至八天。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防南明反清武装攻击,皇帝一道“迁海令”,石浦及浙东许多海岛和沿海乡镇成为无人区,城毁庙倒,百姓流离失所。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取消迁海令之后,重新筑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石浦重建城隍庙。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八年(1882年)又再重修,并增建了后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84年公布为象山县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又分二期重修了城隍庙和内外两戏台。

  前戏台
辉煌绚丽

  石浦城隍庙坐落于石浦老城西门的山坡上,千家万户尽收眼底,现有建筑占地2400平方米,面朝东海大目洋。中轴线上自外向内的建筑群依次有外照壁、街路、门楼、戏台、前殿、后门楼、后戏台、后殿,前后二院各有东西厢楼,前院为清代中期建,后院为清代晚期建,各院落依形度势逐级升高,墁铺石板。由于地形限制,除了二戏台为歇山翘角之外,其余都为硬山式单檐或重檐建筑。
  前殿的建筑头门、仪门、檐廊、倒座、过厅与戏台全都连在一起,7开间,门廊开三道门。戏台面对高耸显赫的神殿,有对联写道:
  天知地明行些善事百世臻福,
  心正体安做个好人千秋有德。

  可见城隍庙的精神作用在于教化。戏台更起到了凝集、交流和在娱乐之中得到鉴古喻今的训导,故戏台上的额曰:鉴古亭。
  庙内前殿戏台台口宽5.5米,深5.6米,高度有2.15米,这是由于山坡地形造成。戏场的主看台在神殿之前,高出戏台地基1.8米,故进门看戏要攀登十级石阶,才能享受看戏的乐趣。
  前殿戏台的台前各二长二短石柱,柱础精心雕刻与木制的台面、戏台上方的额枋榫接,檐下斗拱平身科四攒与角科七踩外拽三重装饰,假昂漆朱贴金辉煌绚丽。戏台顶部方口圆形藻井用16串小斗拱叠涩集结于顶部铜镜,额枋的透雕牙子承托藻井,台前额枋垂吊一对倒挂花篮。然而戏台没有护栏,在离地2米多的台上演出,看戏人不免为做戏人的安全挂心。
  殿内零落地坐了几个老人,他们的目光都专注地停留在眼前的一台电视机上,正上演着本年度最热的电视剧《潜伏》。可见,城隍庙里两座戏台,已不复曾经的辉煌与热闹。

  后戏台
华光四射

  往后一拐,又是一处景致。人工池塘,小桥流水,最引人注目的是池塘中盛放的莲花,倒是让人忍不住想伸手采撷了。那白莲朵朵让人在盛阳下也感觉到几分清凉与安逸。这里就是城隍庙的后殿了。
  或许是曾经数万石浦人满足不了一个戏台的演出,在清代晚期又扩建后殿和后戏台。后戏台与前殿神殿的明间相连接,由于场地所限,戏台尺寸比前台缩小大约五分之一,但整体样式与前戏台相同。不同的是戏台的藻井雕建为罗旋娥罗顶。然而这娥罗顶的小斗拱昂头(俗称假昂)有24列。由于假昂长度长,在十二层叠涩榫接过程中上面过分密集,穹窿半圆球体的胖度不够,成为罕见的漏斗状罗旋顶,满贴金箔,华光四射。
  后戏台额书“怡和台”。由于看场小而平坦,故台面高度1.5米,戏台的台前柱改用铸铁。后戏台同样在每年春秋2次做戏,当地人最爱看的是越剧。
  古人原先建庙的用意是为了祭神护城保民,但随着渔港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城隍庙终于成为休闲和娱人的历史文化遗产。眼前的城隍庙隐藏在繁华喧嚣的现代化高楼和新街之后,只有在华灯初上、车马稀落之际,古石浦城和城隍庙才逐渐静寂。清代陈秉元《石浦竹枝词》中的诗意轻轻飘来:
  蜒雨腥风骇浪前,
  高低曲折一城圆。
  人家住在蓬瀛里,
  万里涛声到枕边。


[ 本帖最后由 海天渔歌 于 2009-7-5 10:13 编辑 ]
陈奇东 发表于 2009-7-5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兔叮咚 发表于 2009-7-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悠久历史,品味古韵!
青春的速度 发表于 2009-7-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文化遗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3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