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曾是中国人对送礼的美好描述。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却逐渐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
春节临近,各大商场礼品专柜前人头攒动,生意兴旺,各色豪华大礼包更备受追捧。但2月6日,《生命时报》联合搜狐健康进行的1100人大型问卷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人们纷纷对过节送礼发出许多慨叹,有不少人甚至向记者诉苦:“过一次节,光为买礼物、送礼物,就要忙活好几天,真是又累又愁。现在过节,越过越‘辛苦’!”
半数人群受送礼困扰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送礼最多的对象上,排名第一位的是亲戚,占45.35%;第二位是单位上司,占30.77%;第三位是朋友,占16.18%;其余是同学、恋人和生意对象。
在价格上,81%的受访者表示在1000元以内;10.7%的人表示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8.3%的人买2000元以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价格超过2000元的受访者中,66.7%的人送给生意对象,其余的送给单位上司;而价格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的受访者中,58%的人送给上司,其余依次为生意对象和亲戚。
在“送礼感觉”这个选项中,32.29%的受访者“经常为送礼发愁”,55.09%的人“有时为送礼发愁,或者感觉很费劲儿”,共有近九成的人或多或少受送礼困扰。友邦顾问市场公司2005年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京沪穗三地有68.5%的民众赞成“过节一定要送礼”,11.5%的人表示“送礼并非不可少”。
为了送“好”礼,不少人的确绞尽了脑汁,一种名为“送礼焦虑综合征”的“疾病”也在这些人中传染开来。他们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头痛眩晕、注意力难集中、易激动、心烦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有3种人易得“送礼焦虑综合征”:内向型的人,他们平常不擅交际,应对能力差,对于通过礼物来联络感情或维系人际关系感到压力很大;道德价值评价高的人,易对送礼产生抗拒感,为了拉拢关系而送礼背离了自己的价值观,因而产生矛盾心理;过于在意别人评价的人,担心礼物不够时尚、对方是否喜欢,尤其是给上司的礼物,怕经不住比较,不上档次,担心对方怎么看自己,很不自信。
给上级送礼就像“过难关”
“这是他第三次来换东西,这回换了个琉璃摆件。”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商场的礼品专柜前,营业员指着一个中年男子的背影告诉记者,“买回去总觉得不妥当,一次次回来换。”记者赶上去和这位中年男子攀谈。原来,他是一家IT企业的员工,买礼物主要是想送给部门经理。“春节快到了,我们公司要评年终奖,核算过去一年的业绩。这个时候送礼,一是祝上司节日快乐,二是让他加深对我的印象。我们一个部门60多人,大家的专业水平都差不多,上司凭什么注意我?凭什么给我好分数?送礼就是关键。”
在东城区交道口附近的一家礼品专营店,记者碰到了公关公司经理郭铃(化名)。“逢年过节,为了维持关系,我们要给重要客户送礼。”郭铃一边说,一边拿出客户名单,“我们送礼可以用‘三心二意’来形容———选礼物时费心、送礼物时担心、等回馈时焦心;礼物还要力求在客户意料之外,而且让他满意。年前我要送出3万元礼物,好在这些都是公司出钱,要是个人掏腰包,(上接第一版)可真是要人命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安定医院心理专家刘宝锋认为,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年前送礼简直像“剥了一层皮”。“先是列出一长串名单,然后反复核对,生怕漏掉一个;之后便是为买什么样的礼物发愁,甚至要仔细思量,什么级别的人该送什么档次的礼;最后还发愁,礼物买回来怎么去送,什么时候送,送的时候说什么……层层下来,焦虑便一点点在心里堆积起来了。同时,送礼的人又会有一种‘暗箱比较’的心理,他们暗中和别人攀比,看谁送得高级,谁送的礼物更得人心。”这样的焦虑长期累积下去,就容易使这个人在日后行事中变得瞻前顾后。
收礼者也在暗暗发愁
送礼的人累,收礼的人也不那么轻松。“一过年,我家地方就不够用了。”陈同(化名)是北京某大学校长,他无奈地对记者说,“一大堆人来送礼,食品、保健品够我们家吃半年;钢笔好几支,可我从来不用。礼物虽然不贵,但是份人情,出于礼貌,我又不能把这些礼物转送给别人,扔了又浪费,真不知该怎么办……”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肖震宇认为,送礼是一个送礼者将压力转嫁给收礼者的过程。“很多人送礼是为了跟收礼者建立长期的利益关系,或在将来能得到收礼者的回报。收礼的人拿了礼物,就担心对方早晚有一天会来要回报,总感觉有一件事悬在心头没做。这种‘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的心理造成了一个紧张焦虑源,让收礼者压力大增,自然也就吃不香、睡不安稳、玩不高兴了。”而且,送礼者身份越高、送的东西越贵重,所求回报越多,收礼者越难受。
华北某部门干部曾强(化名)一听收礼物就头痛。“送礼是好意,东西不贵是份情义。按习惯,收了礼就要回礼。有些只要买同等价格的礼物送回去就成,这纯粹是心意,费点钱、费点心思。但有些回礼不简单,送礼的明摆着是有求于你,回的礼就该是替他们排忧解难,可便利之门不那么好开,打政策的擦边球、冒风险的事不能干;有的还要再请别人帮忙,搞不好,会被抓住把柄或者欠上别人的人情。有时候,好几个人来送礼为的是同一件事,我最多能帮一两个人,怎么办?收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不收就是不给面子,还得罪人。要是落一个‘拒收礼’的名声,显得我不合群,不好打交道,日后也不好办事。”对此,刘宝锋分析说,现在送礼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尤其是那些贵重的礼物,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行贿和受贿。“俗话说‘拿别人的东西手短’。收了别人的礼物,不管是不是求你办事,都得仔细掂量一下:以后和送礼者相处时,态度该有什么不同。”这时的礼物,已经失去了原本沟通纽带的意义,掺杂更多的是人情、面子,甚至还有一些不良动机。
从众心理导致送礼有压力
送礼,本是一种表示对人礼貌、尊重和关心的社交形式,也是加强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可今天怎么就成了一种“负担”?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咨询师曹芬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西方社会有个很大区别———东方喜欢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亲情’关系,即使上下级、同事、生意对象、师生之间也是如此。送礼就成了产生和维系这种亲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当这种手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对个人来说,它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正是这“必须”二字给人们带来了无形压力。曹芬元咨询师向记者强调:“每逢过年过节,礼物满天飞,大家都送忙得不亦乐乎,这就是社会习惯和从众心理造成的。为了保证自己的礼物能吸引对方,很多人在抬高礼物价值、寻找新奇上做文章,导致礼物档次上升很快,最终使送礼越来越难。很多时候,送礼的并不愿意送,收礼的根本不愿意收,但双方都不得不勉强完成这个‘仪式’———大家都用自己的想法和社会习惯揣测对方。其实双方都错了,但都不敢首先提出不送礼、不收礼,因为社会习惯的力量太强大了。”
澳门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教授尹德刚告诉记者:“有一部分人,送礼的动机极不单纯,想求人办事、获得利益。这东西压在原本单纯的送礼上,就是负担。有些人干脆打着‘送礼’的旗号,行‘贿赂’之实。这种违法勾当做起来怎能轻松,怎能享受到过节的快乐?”
轻松送礼过个好节
“当然,现在送礼也不是全不好。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提点礼品,相互串门,互表敬意,就是好事。尤其要提倡成家立业的儿女带着过年礼物回家看父母,让父母从心底里感到欣慰。”尹德刚教授建议,“至于有上下级关系、商务关系的,最好不送礼,因为有利益冲突。即使是出于尊敬上级的心态也不好,瓜田李下,更要避嫌。”曹芬元咨询师认为:“给上司最好的礼物,就是认真工作。好的业绩,是最让领导开心和赏识的礼物。至于给亲友送礼,最重要的是‘祝福的心’。香港一些送礼方法就不错,逢年过节包很多红包,每个里面钱也不多,通过向大家发红包,传递情谊,自己心情也舒畅。”
如果你现在已经为送礼焦虑不已,在采访中专家也给出了切实的建议:有意识地改变看问题的方式,不要把人际关系和送礼联系起来;寻找周围的支持,向朋友倾诉烦恼;通过移情缓解焦虑,比如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量力而行忌攀比,可用短信、电话等表达心意;情况严重的找专家咨询。[刘京京 王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