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随着有关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媒体的持续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的腐败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而郑筱萸的落马,也被舆论称之为药监系统“小鱼时代”的终结。
但凡严重的腐败问题,都与权力失去制约与监督有关,郑筱萸之所以走到身败名裂的地步,当然也与此脱不了干系。但与过去我们所了解的腐败案件不同,郑筱萸窝案具备一些发人深省的特点。首先它与一个不完善的药监体系有关,过度集中的行政审批权力不仅让权力寻租变得极为容易,也让少数领导干部暴露在资本的密集“炮火”之下,很难坚持自己的原则。其次,药监腐败案件不是人们常见的那种你知我知的隐秘腐败,而几乎是全行业都心知肚明的公然寻租,是一种形成了行业暗规则的赎买机制,凡是不按照这种暗规则行事的企业,不但发展无望,连新药也无法批下来。于是,在流风所及的范围里,许多官员和医药企业都卷入了药品腐败之中,随着案情的逐渐明朗,落入法网的人数很可能是让人吃惊的。更重要的是,郑筱萸腐败窝案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了诱导作用,直接导致了假药和伪劣器械泛滥、一药多名、药价飙升等问题,可以说,药监腐败与群众看病贵有着直接的关系。
了解郑筱萸案件的诸多特质,看到那么多的药监官员落马,人们很容易产生“洪洞县里无好人”的笼统印象,这当然是不客观和不真实的。虽然药监体系暴露出严重的问题,虽然医药行业颇有病染沉疴的意思,但应该说,大多数干部和从业者都是能够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医药行业里有两位小人物,始终以良知、勇气、信念与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做着不懈的斗争,他们就是上海的普通医生陈晓兰和湖南的药剂师高纯。
作为一名理疗科医生,为了制止假劣医疗器械祸害世人,陈晓兰在九年的时间里不断取证、投诉、举报,让光量子透射液体治疗仪、石英玻璃输液器等多种假劣器械曝光并被取缔。高纯作为制剂室主任,在发现药厂存在严重的制造假药问题之后,多年来屡次向药监部门反映问题,直至以行政不作为将国家药监局告上了法庭。不难想像,在那样的行业风气之下,他们都为自己的正义行为付出了巨大代价。陈晓兰被迫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最后还失去了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只能靠亲友的救济过日子。高纯被郑筱萸骂成是神经病,被剥夺了药剂师资格,离开制剂行业,甚至被打成骨折。这样的两个人,是医药行业所有怀有正义感和职业操守的从业者的代表,是公民社会的脊梁骨,他们的英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当然,他们也会让我们产生疑问和思考。虽然我们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对腐败现象恨之入骨,但敢于站出来大声说“不”的还是少数,这显然不利于在舆论上形成激浊扬清的大氛围。更让人不解的是,时至今日,为什么陈晓兰、高纯仍然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为什么有关方面不为他们落实政策和待遇,不给予他们所向往的正义与公平呢?
不能不承认,在我们的文化和集体心理之深处,潜藏着对于腐败问题的矛盾认识。一方面,人们普遍痛恨腐败分子,但另一方面,有人又对腐败的机会可能抱有某种艳羡心理;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大反腐力度,私下里又把社会上的反腐斗士看成不合时宜的“怪人”。于是,像陈晓兰和高纯那样的人,不仅在默默抗争时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在成败荣辱见分晓之后也得不到公平的对待。难怪高纯会感叹说:“像我这样有职业操守的人,却拿不到执业药师证,这是这个体制的悲哀。”
我们靠什么清除腐败现象呢?很多人会说靠制度和法律。这个答案当然是不错的。但多年来的反腐实践也告诉我们,制度再严密、法律再完善,也不能百分之百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我们还需要邪不压正的社会风气,需要大批富有正义感、责任意识和道德操守的公民。只有当我们对腐败深以为耻,并且懂得厚待陈晓兰和高纯那样的人,腐败的魅影才会从公共生活中逐渐淡去。(蔡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