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培育和发展象山民间文艺的思考

[复制链接]
塔山野佬 发表于 2009-3-19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培育和发展象山民间文艺的思考




        民间文艺是由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学艺术,包括表演艺术、文学艺术、造型艺术及其他民间艺术展现形式,属于非物质历史文化范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保护和培育发展民间文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研究民间文艺的培育发展问题很有必要,下面本文就培育和发展象山民间文艺作一些探讨。

                          一、象山民间文艺发展现状及其特色

        象山民间文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6700多年前的“塔山文化”。但历史上存在的民间文艺多已佚失,现存的民间文艺式样主要是明清以来所产生和流行的,其中在当代经过改良和再创造后的比例较大。据调查分类,有民间工艺、民间绘画、民间建筑等造型艺术10来项;有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歌民调、民间器乐等表演艺术30余项;还有大量散布于乡村志书和其它地方文献中许多民间文学,近年我县集成出版有《象山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象山县•故事歌谣•谚语集》。在县委、县府领导和重视下,“徐福东渡”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开渔节”、“三月三”等民俗事象活动使许多民间文艺节目得以展演,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示了象山民间文艺的特有魅力。同时在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下,我县的竹根雕、剪纸、农民画作品先后在国内外比赛中累获大奖,成绩喜人。特别是象山竹根雕代表了中国竹根雕艺术的最高水平,我县由此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去年三月经象山竹根雕全国专家论证会论证通过,继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浙江老三雕”之后,象山竹根雕成为新一代“浙江名雕”。从一个方面奠定了我县民间文艺在全国全省的地位。
        象山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海纳百川”的人文底蕴,在我县民间文艺在融汇、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打上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烙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渔文化气息浓郁。“塔山先民”制作的陶器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上刻有大海波纹、鱼纹、贝壳纹饰,开创了渔文化的先河。许多民俗事象活动也以渔民耕海牧渔为背景,如石浦东门岛渔民“三月廿三妈祖庙会”、“六月廿三谢洋赛会”。民歌民调、器乐、舞蹈则反映渔村渔民以海为伴的风土人情、歌颂大海的自然风光。竹根雕、剪纸、农民画作品多以渔民生产生活为题材,赋予了浓厚的渔文化气息。
        2、海防文化特征明显。象山历为海防要地,更是抗倭前哨。当年的一些军事活动在民间文艺中有生动的反映和表现。昌国的《盾牌舞》由戚家军操练动作编排演化而来,是祭祀抗倭勇士的舞蹈。东门岛的《渔家船鼓》,古称《天门战鼓》,也是根据抗倭时期击鼓报警、鼓舞士气、庆贺胜利的活动创作而成的。
        3、民族宗教色彩浓重。象山历史上寺庙庵祠林立,庙会游艺活动多样,龙灯、抬搁、锣鼓、高跷等民间艺术应运而生,宗教音乐也不自觉地渗透到民间音乐中。民间器乐《石浦细十番》、《爵溪渔鼓》就揉合了佛教活动的打击乐演奏和道教活动的弹拨乐演奏特点。同时,来自浙南、福建、江苏等地的渔民把他们各自的信仰和习俗在建筑上的体现带到了象山,庙宇建筑在民间建筑中自成一派。“东门岛大戏台群”汇集了各地建筑精华,古朴典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是东方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4、极具吸纳继承和开拓创新精神。高塘提线木偶是在上世纪30年代自温岭传入,到60年代在象山已成为具有高超表演技巧和表现力的一种民间文艺。三角棣紫云乱弹源自绍剧,象山新闻、象山走书也是由外地传入而在象山发展而成的。象山竹根雕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张德和等一批民间艺人将其推至极致,在中国根艺史上辟出新的天地。徐敏杰吸收外地麦秸画创作的成功做法,摸索出了一条别具个性的象山麦秸画新工艺。另外还有象山剪纸、石浦渔灯、丹西母子龙、石浦仿真工艺船模、贤庠泡塑工艺、石浦渔民号子都体现了象山民间文艺的继承与创新精神。
        5、富有时代气息特征。石浦八兽灯舞是石浦民间艺人以《封神榜》“兴周灭纣”为素材而创作,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含反帝反清喻意。后在抗战胜利和建国初期不断在服装、道具、陈式上革旧创新,表现了欢庆胜利和宣传鼓动的意义。象山农民画创始人高妙兰是新中国第一代农民画家,她的3000余幅作品表达了解放初期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社会的朴素感情,再现了当时各个阶段的农村生活和生产风貌。谢才华通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形成了特有的剪纸艺术风格和艺术韵味,极富新意,紧跟时代步伐,是象山剪纸的领军人物。象山新闻则更是在宣传新人新事、批评旧风恶习方面与时代同步。

                                     二、象山民间文艺培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民间文艺源于民间,活于民间,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但又因传承方式的原始简单,在其演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消亡失传。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条件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现代传播手段和工具的应用发展,各类新生文艺形态正以超强的势头迅速改变着人们审美习惯和欣赏口味,农耕文明架构下闭塞原始的民间文艺形态和方式生存发展越显得空间狭小、环境恶化。
        1、民间文艺自生自灭。民间文艺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有不少优秀的民间文艺节目缺少展示、锻炼、提高的舞台和机会,长期束之高搁而逐渐被人淡忘。有些文艺节目的表演内容形式简单陈旧,又缺乏培育继承发展的资金和人才,民间文艺发展的支撑十分脆弱。虽然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民间文艺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和愿望,有的民间艺人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各种原因回天无力。
        2、政府扶持时有时无。政府对民间文艺的培育与发展不能说不支持和扶助,在一些节庆活动中常会安排一些民间文艺类的项目表演,有时也会组织有特色的项目参加省市的会演比赛,有时会专门下拨一些资金扶持。但总的来说对民间文艺缺乏培育发展的长远意识和思考,一般也少有总体规划及与之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缺少应有的财政投入。
        3、项目传承时断时续。民间文艺需要传承。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人员流动加大,生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多也更容易接受现代文艺形态,接触并了解民间文艺的机会大大减少,民间文艺传承无人,难以为继。好多民间文艺已失去了经济支撑和市场基础,大多是依靠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的个人爱好和兴趣,或者是依托十分稀少的节庆活动表演,兴之所致,偶尔为之。更多是随着民间艺人的改行或者过世而失传,如《昌国盾牌舞》、《定山棕榈舞》等。

                                          
                                               三、培育发展象山民间文艺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凝聚力,文化是生产力。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文明的奇葩和瑰宝。培育和发展民间文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因此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立足点,充分利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带来的良好机遇,按照“政府主导,民间主体;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保护重点,传承创新;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要求,对象山的民间文艺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努力开创象山民间文艺事业新局面,为象山海洋文化大县建设作出贡献。
        1、建立组织,加强宣传,营造培育发展民间文艺的浓厚氛围。
        要搞好培育发展民间文艺工作,建议政府建立民间文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化、教育、新闻、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对民间文艺的培育、发展进行指导、协调。下设办公室可放在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负责经常性的具体工作。设立保护、养护民间文艺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用于扶持、培育发展民间文艺。同时加大对培育发展民间文艺的宣传力度。要把民间文艺普查形成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整理成文章或制作成电视专题节目,在报刊、电视等各类媒体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要让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的民间文艺项目在媒体上经常亮相,要使著名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的优秀传承者“电视有人,报纸有名,电台有声”。要把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编进中小学乡土教材。借鉴北京泥塑进课堂的做法,把渔灯、船模等制作引进中小学课堂,作为手工制作课的内容。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多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宣传民间文艺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间文艺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民间文艺的培育与发展,营造重视培育、发展民间文艺的浓厚氛围。
        2、编制发展规划,进一步搞好民间文艺抢救挖掘、保护工作。
        要按照省政府确定的民间文艺保护的目标任务,建议结合象山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在进一步抓紧做好民间文艺搜集、发掘工作,要深入调查民间文艺项目市场需求情况,充分听取广大民间艺人的意见和专家的建议,确定民间文艺重点培育与发展项目,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和特点,制订详细的保护和发展规划,落实相关措施,到2020年前分期分批完成。对一些没有列入重点项目的民间文艺,也要做好记录,保存好资料,做到有案可查。民间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也要列入规划,对于重点项目的民间艺人在物质、精神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加强民间文艺传帮带工作,培养中青年艺术骨干,使民间文艺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要在基本普查我县民间文艺资源家底的基础上,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进行科学评估,对一些项目及时进行包装更新,尽量争取列入高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保护名录。有条件的还要申请国家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要及时主动。
        3、打造精品品牌,建立展示平台,充分体现象山民间文艺的无穷魅力。
        一要继续包装“精品”,树品牌,“走出去”。象山竹根雕、剪纸、农民画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美誉,并且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一支较有基础的创作队伍。象山的舞蹈《酒与火》、《三月三踏沙滩》、《挂灯》等在省、市舞蹈节中披金戴银,“渔工号子”也喊到了中央电视台。象山的民间文艺在全国全省已经树起一定的品牌形象。我们要继续在提高原有精品项目的同时,挖掘包装新的精品,如“珠水溪母子龙”、“灵南狮舞”、“石浦八兽灯”等有特色的表演性项目要进行加工提高,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国内比赛,走出国境展示交流,为象山民间文艺再添新彩。二要整合县内各类民间文艺,与象山旅游业发展相融合。以现有有影响的民俗事象活动为平台,利用“中国开渔节”、“三月三”等有影响、有生命力的民俗节庆的集聚作用,把活跃在象山的各类民间文艺融入这些节庆的活动中去。“中国开渔节”在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如祭海、开船、渔灯展示、竹根雕、剪纸展出,但展示的容量和种类还可大大增加,以进一步体现开渔节的民间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更有力地激活象山民间文艺的发展潜力,增加节庆的生命力和走向全国、世界的实力,打响象山的“文化品牌”。由石浦镇主导的“三月三”活动已经组织了多年,把周边地区的一些民间文艺都融入其中,吸引了县内外几十万群众,中国渔村开村后也因此得利不少。这项活动应进一步探索与中国渔村的合作配套,想办法对其中的一些民间文艺进行包装,常驻村中表演。在石浦老街也可增设一些民间文艺的表演项目。其他的如东门妈祖庙会、大塘的“五月二十七”庙会等,可以灵活的机制和适当的方式组织引导,发挥其“火锅”效应,“煮沸”象山的民间文艺。三是发挥已有的民间文艺展示平台的作用,积极创建新的展示平台。“德和堂”根艺馆、高妙兰农民画传承基地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将要建设的博物馆要有民间文艺展示的空间。象山民俗文化村的建设,要加强扶持引导,努力使其成为展示象山民间文艺的重要载体。县内各旅游景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成为展示象山民间文艺的窗口。
        4、把握民间文艺发展规律,推进民间文艺产业化。
        历史上民间文艺之所以能生存发展,其关键是两条:一是服务于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有广泛社会基础;二是从事民间文艺的团体和艺人能从中获得经济收益,有可靠的经济支撑。我们现在培育发展民间文艺绝不可违背这些基本的规律,只有这样民间文艺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传承得更广更远更久。象山竹根雕相比于其他民间工艺能独树一帜,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包括象山竹根雕在内的有开发价值的如剪纸、麦秸画、农民画、船模、渔灯,都应该有产业作依托,经济效益来支撑。建议县委县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象山的民间文艺积极参与国内各类民间文艺品博览会,民间艺术博览会,打出品牌,创造经济效益。上海金山农民画经过适当的指导提高,通过举办画展以商品的形式推向市场,推向国际,明码标价,登堂入室,有人愿出钱购买,更有人出大价钱收藏。象山完全可以学一学。政府对象山民间工艺品生产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在税收规费的收取上、土地的征用上、人才的培养上、资金的融通上都要给予优惠和政策倾斜,发展壮大象山的民间文艺产业。其他如表演艺术类的民间文艺的培育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当然对一些有独特价值且有一定市场的表演性项目,政府应在先期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培育。如“高塘提线木偶”,政府先扶持其恢复成型,尽快使之启动,然后让其走向市场。
        5、发挥民间文艺机构团体作用,推进象山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
        建议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在文化领域领导主导作用,在继续大力推进民间文艺保护工作的同时,要搞好民间文艺培育发展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民间艺术培育发展的新路子,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民间文艺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县内各类民间文艺协会、团体的作用,加强学习交流,促进民间文艺培育和发展。以象山渔文化研究会为主体,继续开展以渔文化为主的民间文艺理论研究。象山文联、象山文化馆要在原先《象山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象山县故事、歌谣、谚语卷》的基础,进一步加大搜集整理力度,大力促进民间文学的发展。学习吴国华在赵五娘传说基础上创作出历史小说《古道侠情》经验,发挥象山作家协会等文艺团体的人才优势,掀起对象山民间文艺进行再创作的热潮。结合我县的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专业与业余并重,组织一些群众性民间文艺表演团队,进厂入村下海岛,开展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这是本人参与并主笔的一篇调研报告,现发上抛砖引玉,以求得方家对发展象山文化的真知灼见。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3-19 10:09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9-3-19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民间文艺培育与发展问题,确实很有必要。
艳过无声 发表于 2009-3-2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弱弱地提个小意见,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交叉关系,非包含关系。另,目前非遗名录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一个体系建设工程,一般是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不是“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4 13: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