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姜毛二公隐象记(三则)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9-1-27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蓬莱胜迹引才来
          ——姜毛二公隐象记(三则)


      唐代姜姓、毛姓二位进士,弃官不仕,隐居象山,施药济人,传为佳话,被百姓尊称为姜毛二公。

蓬 莱 说 胜


      姜生、毛生从江都经杭州,辗转来到了浙东余姚江与奉化江汇合的三江口平原。这里,汉时曾建鄮县,唐初置为明州。二生闻得昔日徐福炼丹之所的蓬莱山,便在其属地彭姥村附近,就不在明州流连驻足,翻山涉水南渡海港寻访。当他们从黄溪古渡登上这三面环海的半岛之乡时,即被钟灵奇秀的山水景色所醉迷。
      二生从黄溪古渡步行到彭姥岭下,已近中午。见有一位老翁担着鱼虾向岭头迈步,头上冒着热汗。姜生见状,上前向老翁作揖道:“老伯仙健,这鱼担让我代你挑一程。”说罢就把鱼担子挑了过来。老翁释了重负,舒了一口气,见这二位书生,不似本地人士,就询问道:“二位客官,不知仙乡何处?”毛生见老翁是当地百姓,也不加相瞒答道:“我俩祖居闽南。”老翁又问道“不知来此何干?”毛生道:“只为寻访蓬莱山而来,请老伯为我指点。”老翁道:“老朽每天要经过这座蓬莱山,休提指点二字。但不知寻访此山有何贵事?”姜生回转头来答道:“我俩羡慕古人徐福在蓬莱山修性养身,故而寻访。”老翁笑道:“难得你们有心远道而来。这蓬莱山不在别处,便在你我之足下呢。”姜生、毛生闻得向往已久的蓬莱山即在此地,好不欣喜。二生轮换挑了一肩,便翻上了彭姥岭头,眼前顿觉开阔,但见东方山下便是浩瀚无边的海湾,村落散布在彭姥岭下的四周。岭头有一过路凉亭,老翁请二生在亭内石凳上坐下,又到亭边水潭盛来一勺清泉水。姜生、毛生正口渴,见有凉水,便各饮了几口,觉得水味甘凉清芳,精神为之一振,齐问此泉来历。老翁指着西南山坳道:“那面便是白娘岙,这水唤作白水泉。”姜生拍手赞道:“好个‘白水’组成之‘泉’!”老翁道:“这白水泉是好,可还好不过蓬莱山的二个仙泉呢。”姜生道:“请道其详。”老翁道:“蓬莱乃东海三仙山之一,当有奇景名泉。那半山腰中的天然石屋洞,就是个好去处。石洞里栖息一群如薄扇之大的黑蝙蝠,常要集队翩舞,岩缝里流出一泓清泉,冬暖夏凉,却似甘露,名叫‘透碧泉’。这透碧泉渗入岩层中,注溜到山下,在彭姥村北廓又涌出一泉。此泉便是‘透瓶泉’,真比琼浆玉液还珍贵呢。”姜生、毛生经这一介绍,更是入胜三分,齐声又问:“老伯,请问此泉因何名之为‘透瓶泉’呢?”老翁道:“客官可知,此泉不但清甘,且最细软。用缶瓶盛泉密封之,待翌日,能透过瓶壁渗出而干!故称‘透瓶泉’。相传,秦时徐福方士曾在此泉之阳筑蓬莱观炼丹,即为此泉精灵之缘故。”说后,老翁向下指点着蓬莱观的方位。姜生、毛生相视会意点头。姜生又问道:“老伯,徐福来此已有千年,不知有何遗物留今?”老翁道:“留物不多。那透瓶泉旁还有几株徐福手植的秦柏,葱郁可爱。这蓬莱山西麓蓑衣岩上刻着的一行行形如蝌蚪游动的文字,却是看不懂而无人问津。”姜生、毛生听得蓬莱山上留有蝌蚪篆文的摩崖石刻,知是徐福一行确实到过之佐证,这正是他们要考察的宝地,于是就定在蓬莱山为隐居落脚之所。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1-2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察 访 彭 姥


      姜生又向老翁作揖道:“老伯,我俩到此,人地生疏,还望多多关照。”老翁暗想:“这二人出言诚恳有礼,定非等闲之辈。”想罢说道:“听二位客官言谈,想必要在此地落脚住下?”姜生道:“正是此意。”老翁就接话道:“我家就在彭姆岭边狮子山脚,倒有茅舍几间,客官如不见嫌,不妨先在蔽舍暂住。”姜生、毛生连声道谢,挑起鱼担就往岭下走,不一刻到了狮子山脚,老翁敲敲自家柴扉,舍里一位老妪闻声开门。
      晚间,姜生恭敬地向老翁道:“老伯,我与毛贤弟来贵地寻访蓬莱胜迹,有此栖身之所,后当图报。”老翁笑道:“说那里话来,天涯有知已么!探究古迹,老朽亦有同好,明早可陪同前往。”
      次日清晨,老翁请二生吃蕃茹丝糯米粥,二生入口,但觉香糯甘甜,吃得津津有味。膳罢,老翁就领二生出门,先浏览彭姥村容。村落疏散分布在蓬莱山下。村西街路旁有六角水井,井之东南一条淙淙溪流源自蓬莱山之阳,名叫“缨溪”,弯弯曲曲流入西南郊海湾。老翁对二生道:“此处乃渔船拢靠之埠,故名‘拢船径’。”沿村中一条石板街路往东行,穿山村,约三里之程,有一段长塘路,路北东塘山坡边,建一“海济庙”,三人拾级进内,见奉祀的是东方青帝。老翁道:“青帝主生,每年立春前一日要举行‘起春祭’,由里正长老主持,祈祷春耕顺利,五谷丰登。”二生点头称是,再向东,便是沙溪,溪岸上沿山边有一小村落。老翁道:“上古时代,先民曾在这带生息居住。前不久挖沙时,还挖出过玉饰、石斧之类的器具来,有琢磨得精巧的玉佩,圆孔及佩环上极细小的穿眼,竟不知用何种利器所镌凿的呢!”姜生、毛生听得不住赞绝。往东又是海湾,就折回到了中街,经过市桥头北行,见有一座圆形山峰,葱郁在前。向西北出村廓,一条山溪穿石而下。老翁说这就是凤跃溪,是彭姥村的饮水之源。再向北,过凤娘桥,有佛殿黄墙闪露在沿溪茂密的溪口树荫中。老翁说,这就是早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的凤跃院。闻听这里有比天台隋代古刹早200年的佛院,顿使姜毛二生耳目一新。老翁又说道:“还有一座建在梁武帝天监二年的“普明寺”,就在彭姥村东南10里的前山坳内,也要比国清寺早百年哩。”二生闻听,更是叹赞不已。
      返凤跃溪下,折西北行,在一排古柏丛中,有红墙青瓦观舍呈现。老翁停步对二生道:“这便是徐福当年建造的蓬莱观。”姜生、毛生走近看,观门朝西,有石阶引入,正殿朝南,却荡然无物。出观西南可50步有一六角青石井圈。老翁说,这就是“透瓶泉井”。二生到井边俯视,井水不深,清澈见底。井旁有一竹杆,粗端竹节上锯有斜口眼。毛生手快,已把竹杆拎上,竹节口清水溢出,姜生低头便喝,但觉清凉沁胸,甘芬润肺。毛生也忙饮了几口,连呼乃甘露仙泉也,引得老翁抚髯大笑。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1-27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踏 勘 伏 象


    老翁又领二生到蓬莱观西土坎下,指着一湾清水塘前的空地介绍道:“此处乃是当年徐福炼制长生不老丹炉灶之遗址也。”姜生、毛生走过去弯腰察看,果有四趾呈八卦图状的灶基石块半埋半露在空地上,石面被烟火熏成黑褐色。姜生又环顾灶基四周环境,基地外围的清水塘边疏散着几株枝杆已弯枯、树冠却苍郁的柏树,忖度那便是“千年秦树”了。又见西北方,离灶基百余步,便是蓬莱山麓,茂密的竹木丛中,闪露出诸多犬牙交错、形态各异的岩壁来。暗想“蓑衣岩”莫非就在那里?于是便向老翁问道:“老伯,昨日在彭姥岭顶凉亭中提到的,刻有蝌蚪篆文的蓑衣岩,位于何处呢?”老翁指向山上的岩壁高处道:“那一排犹如牛犊奔跑形态的山岩群中,那块形如挂在半空的蓑衣巨岩,即是‘蓑衣岩’。看去虽不太高,但要登上却很艰难,可谓可望而不可攀呢!”二生闻得蓑衣岩即在眼前,便跃跃欲登,定要请老翁带路上攀。老翁推托不过,就引二生到山崖下,要二生卷好袖子,裹牢足履,然后随他小心援攀。三人依偎着一步步攀登到蓑衣岩前,毛生去把岩壁周围遮着的荆棘挑开,摩崖上就显露出数行镌刻得不深的文字来,二生便仰头仔细察看。但见这几行刻书字形,既不像蝌蚪篆文,也不像钟鼎石鼓文,更不类似隶书。二生再三端详捉摸,还是不认识其为何意,好不自愧惶惑。老翁一旁见二生如此认真考究古石刻,暗自赞赏。稍候,他启齿说道:“我看二位客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何却在此间面壁而立,岂不可叹!”二生更是羞愧满面。老翁接着说道:“二位不必惶恐。不识此文,乃合情理之中。想徐福一行来此之时,秦相李斯尚未制定小篆统体,六国文字,仍在各行其道,故而有此不规范奇文刻于岩上,怎令今人识得呢?想我老朽来此,已有四十余载,早年曾闻前辈传说,此岩刻书,是徐福堪舆蓬莱山后之记载。”二生闻言,疑窦顿解,齐声追问道:“请老伯详解此意。”老翁道:“刻书字数虽然不多,却道出了蓬莱山之形态,点明乃是一座伏象灵山也!”二生齐声又道:“老伯指点,茅塞顿开。还请再领察勘,缘何有伏象之名。”老翁笑道:“前辈早依刻文勘明伏象之状,确实惟妙惟肖。在此不能顾瞻,若要到狮子山头,定能令二位叹为观止。”二生更是喜欣,遂与老翁一起来到狮子山上。老翁用手为二生一一指点方位,把一幅栩栩如生的伏象伸鼻画图,描绘得淋漓尽致:蓬莱山巅桂花岩为中,是象背;东首,毗连的圆峰为象首;圆峰南延斜坡为象鼻;东延山坡沙地岗、东塘山为象前二腿;西首,千丈岩下石屋部位为象臀;彭姥岭为象尾;后二腿蜷缩在蓬莱观前。象鼻山西坳凤跃院犹如象之右目,经此右目一点,伏象就成活象了。二生随老翁的指点仔细观瞻,愈望愈觉得伏象如生,又觉得老翁学识渊博,解说非同凡响,猜测他定是一位贤者高人。


[ 本帖最后由 甬象 于 2009-1-27 20:46 编辑 ]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1-2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1 04: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