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渔文化”成就30亿大产业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8-12-3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山“渔文化”成就30亿大产业


  
       [新华社杭州10月29日电 (记者 郑黎) ]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省象山县,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发掘渔文化富矿,推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近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命名浙江省象山县为“中国渔文化之乡”,并批准在此建立“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

                                                “渔文化”是象山人的特殊基因

   象山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有600多个岛礁,海岸线长800公里,是浙江省的八分之一。象山渔文化溯源于境内的塔山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与同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滨文化”相呼应,形成别具一格的海洋文化。象山县委书记周江勇说:在长期与海共舞的实践中,我们的祖先逐渐形成了渔区独有的风俗、信仰、崇拜等。底蕴丰厚的渔文化,成为了象山人的一种符号。
  周江勇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象山人以勇闯大海、敢为天下先的渔家文化理念,率先探索渔业合作股份制,现象山有钢质渔船4000多艘,拥有全国最大的民间海洋船队。
  来到象山,渔具、渔船、渔场、渔港、渔汛、渔灯、渔歌、渔曲、渔鼓等原生渔文化俯拾即是,为此,象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和措施。象山有关机构和民间爱好者还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开展渔文化学术研究。近年来,相继整理出版了《象山妈祖文化概论》、《中国渔文化论文集》、《象山渔乡民间故事》等书籍,累计100余万文字,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渔文化》杂志,其研究的专业性、前瞻性频受专家好评。
  象山人精心呵护渔文化有了丰厚的回报,在前不久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象山4项入选:石浦妈祖信仰及迎亲习俗、象山开洋与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徐福东渡传说。现象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名列全省第一。

                                                       渔家有了开渔节

   先民们给象山留下了丰富节庆:东门渔村开洋节、谢洋节,东门渔村、石浦渔村、延昌渔村的太平节,石浦踏青民俗节,东门渔村、石浦渔村“妈祖--如意信仰迎亲习俗”等。象山人对这些节庆民俗进行深入调研、提炼、整合,从上世纪90年起,推出了中国开渔节,并且一届比一届办得更红火,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具有浓郁渔文化的海洋旅游和海洋休闲业,成为象山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2007年,来象山的海内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旅游经济收入达18亿元。
  象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洪贤兴说:发展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体验,越具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才越具有差异性的吸引力。“三月三、踏沙滩”是有悠久传说和传统的象山民俗活动,象山与上海、宁波等地旅行社联系,从4月中旬(农历三月初三)开始到5月初,举行一年一度的象山“三月三”沙滩节。
  象山县旅游局局长助理纪云飞说:“三月三”最初是渔家民俗,以后慢慢演化成具有东海地域特色的渔家庙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沙滩节慕名赶来的中外游客不下20万,在金沙闪烁的石浦皇城沙滩,记者看到:由当地村民组成的表演队,身着传统的渔家服装,喊着渔家号子,边歌边舞:而游客们争相当“渔夫”,与渔家姑娘对着唱渔歌,其乐融融。

                                                     餐桌经济吃的是文化

   “我们还不断发掘和创新象山的海鲜餐饮文化,使之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象山渔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郦伟山说:象山民间有“海鲜十六碗”招待贵客的传统,我们把这些菜肴重新进行整理,定为4冷菜、12道热菜,每菜附上一首诗、一个故事,如诗咏“白蟹一盘满座香,持螯把酒兴飞扬”,白蟹又名梭子蟹,滋味极美,被称“天下第一鲜”;我们的故事就说梭子蟹原是天上织女的梭子,不小心掉入东海,变成了梭子蟹。“我们还将‘海鲜十六碗’故事传说编撰出版,很受欢迎。”郦伟山说:在去年举办的开渔节上,我们将新版“海鲜十六碗”隆重推荐给海内外游客,一菜一咏一故事,别出心裁,赢得满堂喝彩。
  象山旅游局长范良江说:在政府扶持帮助下,现象山境内已形成了石浦渔港海鲜长廊、爵溪沙滩夜排挡、泗满头墙头渔家馆、丹城海鲜城等诸多颇有特色的海鲜餐饮聚集区域。人多拢市,记者在丹城看到,每当夜幕降临,大小夜排挡就热闹起来,旁边停放的汽车,除了宁波以外,还有不少杭州、绍兴、上海,甚至安徽、江苏的牌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规模的“象山牌”海鲜、餐馆、酒楼在浙江以及周边城市一带已不下60家。去年,象山餐饮业的营业额达16亿,其中外地餐饮店占40%。

                                                   建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

   已有600年历史的石浦古镇,沿山而筑,人称“城在港畔|山在城中”。据说,像石浦这样迄今还保持完好的临港古镇,在全国堪称“孤本”。纪云飞说:石浦古镇是象山海洋旅游的重头戏,近年来在古镇的保护建设中,我们投入了一个多亿,但没有追求“大拆大建、焕然一新”,也没有要求当地老百姓搬出去,建一个假古董。相反,政府还贴钱尽可能改善古镇的各种设施,千方百计留住作为象山渔文化载体的原住居民,原汁原味地展现渔家生活,使古镇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著名学者余秋雨来了以后赞扬道:石浦是“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
  沿着石浦渔港古镇高高低低的台阶,穿过一个又一个拱门,穿梭在百年沧桑的老街,沿街商贩正在兜售各种各样的海味、干货等本地特产,江心寺、瓮城、关帝庙、宏章绸庄、大皆春药店、栽兴烟庄等景点一如明清时的旧貌,历史仿佛就在昨天。
  年逾年逾古稀的刘阿婆说:原来古镇住的大都是老人,没事就打麻将。现在我家利用临街屋面办了小卖部,经营贝壳等旅游工艺品,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而且随着旅游的兴旺,回来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冷冷清清的古镇,现在变得热闹起来了。

                                                    乡土文化处处是财富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不用样子、不用画稿,剪出各种渔船和打鱼的场面,那是“中国民间艺术大师”谢才华灵巧的双手剪出的作品,他不仅剪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更为渔文化剪出神韵。前不久,谢才华参加宁波市代表团出访英国诺丁汉市,现场献艺其精彩表演,赢得英国朋友满堂掌声。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象山拥有三位国家级竹根雕大师。竹根雕大师张德和的根艺作品注重天趣,构思新奇巧妙,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象山采取“国助民营”模式,建起了“德和根艺美术馆”,成为展示象山渔文化的重要窗口。洪贤兴说:象山还有许多飞针走线的女红好手,“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工巧匠,县里把他们组织起来,生产竹木雕刻、仿古家具、古典工艺鞋等,现象山民间工艺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年销售出口3亿多元的大产业。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构成了竞争的‘软实力’”。象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关定说:现象山渔文化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市场营业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占地区国民产值的15.4%,“渔文化”已成为推动象山社会经济快速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1-2 08:32 编辑 ]
zhangjinjie 发表于 2008-12-31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启发 发表于 2008-12-3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渔文化”成就30亿大产业---祝福家乡
zhangjinjie 发表于 2008-12-3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HAPPY  ├╮
│o o│牛YEAR │●°
╰┬──╯        │ ∴°﹒
☆   | /        /∴☆。。
skyhood 发表于 2008-12-31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30亿是如何来的?
坏女人有人爱 发表于 2008-12-31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是做渔文化的
S.S 发表于 2009-1-1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啊~~
Lisa 发表于 2009-1-2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4 16: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